论文题目: 牛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的调查及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基础兽医学
作者: 杜向党
导师: 沈建忠
关键词: 氟苯尼考,整合子,基因盒,主动泵,抗生素耐药性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动物源病原菌对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因此,为了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危害性分析和评估,本研究对我国北京周边地区分离的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MICs值测定,利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对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随后,采用PCR技术从三株耐氟苯尼考的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克隆了floR基因,通过对floR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分析,构建耐氟苯尼考的基因工程菌株JM109-R。同时建立测定氟苯尼考在细菌内积聚的HPLC法,利用HPLC技术测定氟苯尼考在敏感和耐药大肠杆菌内的积聚,以确定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临床分离的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调查与分析表明,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达57%。对基因盒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显示,北京周边地区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有6种基因盒流行,分别编码了对甲氧苄啶(dfrAl, dfrAl7),氨基糖苷类药物(aadB, aadAl和aadA5)和氯霉素(cmlA)的耐药性。其中,基因盒排列dfrAl-orf(45%)和aadB-orf-cmlA(32%)流行最为广泛,基因盒排列aadB-aadAl-cmlA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这些数据表明,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在北京周边地区流行比较普遍,同时为抗生素选择压力造成耐药性的广泛散播提供了重要的监视信息。 通过对2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谱以及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调查分析还发现,菌株是否携带Ⅰ型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与其耐药谱有密切关系。耐药率较低的菌株几乎不携带Ⅰ型整合子,携带Ⅰ型整合子的菌株均耐受磺胺药,绝大部分还耐受甲氧苄啶,链霉素和/或壮观霉素以及氯霉素;而菌株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耐药表型与是否携带Ⅰ型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相关性不强。 本研究从耐氟苯尼考菌株中成功地克隆了floR基因,克隆的floR基因编码404个氨基酸的成熟多肽。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动物源大肠杆菌floR基因核苷酸序列在开放阅读框的26、105、175、439、441、671、678、798、943、1070位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点变异。 为了进一步阐明氟苯尼考的耐药机制,通过对floR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Dux/floR质粒,随后转入到了基因工程菌JM109中,该菌株显示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随后,本研究建立了测定氟苯尼考在细菌样本中积聚的HPLC法。该方法测定细菌样本中氟苯尼考的检测限为0.0125μg/ml,添加回收率在93.2%—101.4%之间,日内变异系数范围在2.1%—5.7%之间,日间变异系数范围在3.2%—5.6%之间。 HPLC技术测定氟苯尼考在敏感和耐药大肠杆菌内积聚的结果显示,耐氟苯尼考菌株比敏感菌株对氟苯尼考的积聚明显降低,达到稳态后,耐药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的积聚约低于敏感大肠杆菌的2倍。加入一种质子驱动力的阻断剂——氰氯苯腙,耐药菌株对氟苯尼考的积聚量迅速提高,进入稳态后,达到几乎与敏感菌株同样的积聚水平。这些结果国内外首次初步证实了floR基因编码的FloR蛋白通过主动泵出氟苯尼考而实现细菌耐药。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 I型整合子/基因盒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氟苯尼考flo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耐氟苯尼考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HPLC法测定氟苯尼考在耐药和敏感大肠杆菌内聚集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机制
2 抗菌药物耐药性转移和散播的机制
综述二 细菌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 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化学结构和属性
2 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
3 氯霉素和氟苯尼考在医学和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4 细菌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 floR基因测序图谱
附录Ⅱ CmlA基因测序图谱
附录Ⅲ 各类基因盒插入区基因测序图谱
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氟苯尼考抗炎活性及对炎性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D]. 张雪梅.吉林大学2009
- [2].氟苯尼考在家兔体内的代谢机制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 刘娜.南京农业大学2011
- [3].动物源大肠杆菌对乙酰甲喹和氟苯尼考的敏感性折点及分子耐药机制研究[D]. 何涛.中国农业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动物源大肠杆菌对乙酰甲喹和氟苯尼考的敏感性折点及分子耐药机制研究[D]. 何涛.中国农业大学2015
- [2].牦牛、牧民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耐药基因检测、PFGE分析及耐药性传递的研究[D]. 羊云飞.四川农业大学2011
- [3].阿维菌素类药物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D]. 何继红.中国农业大学2005
- [4].大肠杆菌O157:H7分子检测方法及部分耐药基因标识研究[D]. 衣洪岩.吉林大学2005
- [5].动物源性大肠杆菌O157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 柳巨雄.吉林大学2005
- [6].整合子相关的细菌多重耐药性研究[D]. 杜艳.四川大学2005
- [7].广东大肠杆菌耐药性及整合子/基因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吴聪明.华南农业大学2003
- [8].大肠杆菌超突变子产生的分子基础及其在耐药性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D]. 李乾学.吉林大学2007
- [9].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与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D]. 丁良君.东北农业大学2007
- [10].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 赵红霞.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