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搜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安徽省新搜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论文摘要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其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的中北部地区。中国是野生大豆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已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6700余份,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野生大豆在我国的广泛分布,使其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生态类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蕴藏的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等优异基因型,是大豆遗传改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安徽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考察、搜集和整理,明确安徽省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概况;对部分材料的硬实特性、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等进行分析;通过SSR标记,进一步分析了安徽省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1.考察分析得知,安徽省野生大豆分布范围广、类型多,生长的小环境各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生态区野生大豆的分布面积有明显差异。2.分析了新搜集的34份野生大豆的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茎叶性状以及种皮颜色、泥膜有无、种脐颜色、百粒重等籽粒性状,发现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株型均为蔓生型;叶形有4种:椭圆、长椭圆、卵圆和披针形,分别占样本的50.0%、29.4%、14.7%和5.9%;茸毛色全部为棕色;种皮颜色有黑色、棕黄色两种,分别占样本的97.0%和3.0%;种子有泥膜的占97.0%;种脐颜色有褐色和黑色两种,各占样本总数的30.2%和69.8%;百粒重均小于2.5g。3.研究了合肥地区野生大豆硬实特性及破除硬实的方法,认为野生大豆硬实的主要原因是种皮不透水,刀片破皮和98%浓硫酸浸种50min两种处理,均是打破野生大豆硬实的较好方法,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分别达到98.0%和98.7%。4.新搜集的28份野生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8.22%,变幅为41.66%~53.02%;脂肪平均含量为8.42%,变幅为6.24%~11.21%;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22);安徽西南部地区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东北部。5.野生大豆侧枝(包括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发生量大,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的茎蔓长度分别占总茎蔓长度的75.4%和18.0%,相应的种子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59.9%和36.9%。侧枝是野生大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主要部位。6.对新搜集的24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SSR标记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4对SSR引物扩增出237条多态性带,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Simpson指数为0.4063~0.8835,平均值0.7203;Shannon-weaver指数为0.6191~2.1662,平均值1.4574。聚类分析将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分为三大类群,包括江淮丘陵野生大豆类群,淮北平原野生大豆类群,沿江平原、皖西和皖南混合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生境及类型
  • 1.1.1 地理分布
  • 1.1.2 生境
  • 1.1.3 类型
  • 1.2 野生大豆研究概况
  • 1.2.1 结构植物学与孢粉学的研究
  • 1.2.2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 1.2.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1.2.4 品质和农艺性状
  • 1.2.5 野生大豆的综合评价与利用
  • 1.3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考察搜集
  • 3.2.2 破除硬实的方法
  • 3.2.3 田间种植试验
  • 3.2.4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 3.2.5 SSR标记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野生大豆的分布
  • 4.2 野生大豆主要形态特征
  • 4.3 不同处理破除野生大豆硬实的效果
  • 4.3.1 硬实率、千粒重及水分测定结果
  • 4.3.2 低温冷冻处理的效果
  • 4.3.3 高温处理的效果
  • 4.3.4 浓硫酸酸蚀处理的效果
  • 4.3.5 机械损伤处理的效果
  • 4.3.6 砂纸打磨+化学试剂复合处理的效果
  • 4.3.7 几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 4.4 野生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
  • 4.4.1 野生大豆的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及生育期
  • 4.4.2 产量分析与估测
  • 4.4.3 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 4.5 野生大豆SSR标记及聚类分析
  • 4.5.1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 4.5.2 样品间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4.5.3 UPGMA聚类分析
  • 5 讨论
  • 5.1 野生大豆的考察搜集
  • 5.2 野生大豆硬实破除的方法
  • 5.3 野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
  • 5.4 SSR标记在野生大豆上的应用
  • 5.4.1 SSR分子标记在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的优越性
  • 5.4.2 野生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 5.4.3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 5.4.4 UPGMA聚类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J]. 作物杂志 2013(02)
    • [2].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J]. 农业与技术 2013(12)
    • [3].福建省春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4(03)
    • [4].吉林省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 吉林农业 2014(08)
    • [5].山西不同生态型大豆种质资源蛋白亚基的变异[J]. 生态学报 2011(01)
    • [6].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5)
    • [7].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年份间差异及其关系[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6)
    • [8].大豆种质资源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J]. 大豆科学 2020(05)
    • [9].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专家李莹[J]. 大豆科技 2014(01)
    • [10].外引大豆种质资源在新疆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11)
    • [11].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7)
    • [12].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
    • [13].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09(06)
    • [14].相对抗性指数在大豆种质资源抗菌核病鉴定中的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12)
    • [15].大豆种质资源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聚类及相关性分析[J]. 大豆科技 2011(01)
    • [16].黑龙江省高皂甙大豆种质资源筛选[J]. 大豆科学 2009(04)
    • [17].浙江省和其他省份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核农学报 2009(05)
    • [18].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筛选[J].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2)
    • [19].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与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05)
    • [20].中国与引进国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大豆科学 2011(02)
    • [21].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J]. 大豆科学 2008(02)
    • [22].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J]. 杂粮作物 2008(04)
    • [23].大豆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大豆科学 2008(05)
    • [24].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03)
    • [25].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综合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 [26].安徽省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SSR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3)
    • [27].大豆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鉴定[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28].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创新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04)
    • [29].大豆种质资源对胞囊线虫病1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J]. 大豆科学 2014(04)
    • [30].保存大豆种质遗传完整性的策略:Ⅰ细化表型分级标准精细整理大豆库存种质[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6)

    标签:;  ;  ;  ;  

    安徽省新搜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