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熵及其在模糊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模糊熵及其在模糊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建立一套有效、可靠且有较严格的理论作基础的分析、设计和优化模糊系统的新方法是智能控制和智能信息处理中的一个迫切的、至关重要的课题。目前已有的相关工作并不完善,未充分重视更好地研究和有效地利用模糊系统自身所蕴涵的信息。本文基于序的观点,从模糊集、模糊划分和模糊系统三个层次系统研究模糊系统自身蕴涵信息的刻画理论,提出模糊系统学习、训练和优化的最大(模糊划分或模糊系统)模糊熵方法,从而为智能控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了模糊熵的一个新定义。该定义的主要特点是把[0,1]“上的序关系≤F化为[0,1/2]n上的序关系≤,为模糊熵性质的讨论带来极大的方便,与现有的结果相比,大大简化了模糊熵唯一性定理的证明。 2.讨论了模糊集的形状和支撑区间变化对模糊熵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刻画模糊划分和模糊系统的不确定性信息提供了基础。设X=[a,b],h(u)=4u(1-u),e(A)=(?)h(A(x))dx,HeightA表示模糊集A的高,得到了: (1) 两个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熵之比等于它们支撑区间长度之比; (2) 对任意两个支撑区间长度相同的三角形模糊集A和B, ① 若0≤HeightA<HeightB≤3/4,则e(A)<e(B); ②若3/4≤HeightA<HeightB≤1,则e(A)>e(B); (3) 对两个梯形模糊数A和B,若A≤B,则e(A)≥e(B)。 3.把模糊熵的值域从R+拓广到偏序集P,提出了模糊程度在偏序集P中的精确表示、近似表示与*近似表示并讨论了它们的性质,从而建立了一个更广的框架来描述模糊性。 4.证明了本文定义的序关系≤MF和Yager定义的序关系的≤RF的等价性;针对≤MF,得到了模糊程度在R+中的*近似表示是模糊熵的充分必要条件;指出了香农熵不能基于序定义的原因。 5.提出了强模糊划分、模糊数划分、线性模糊划分和三角模糊划分的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控制系统简述
  • 1.1.1 智能控制系统的描述
  • 1.1.2 智能控制的发展概况
  • 1.1.3 智能控制的核心—不确定性信息的智能处理
  • 1.2 不确定性信息度量的研究现状
  • 1.2.1 信息熵和最大熵方法
  • 1.2.2 模糊信息度量的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学术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模糊熵的研究:定量方法
  • 2.1 预备知识
  • 2.2 模糊熵的公理体系与定义
  • 2.2.1 模糊熵公理体系的回顾与分析
  • 2.2.2 模糊熵的定义
  • 2.2.3 模糊熵公式间的关系与性质
  • 2.3 σ-熵
  • 2.4 模糊熵的新定义及其性质
  • 2.4.1 模糊熵的新定义
  • 2.4.2 e*的可加性
  • 2.4.3 e*的唯一性
  • 2.4.4 关于模糊熵唯一性的说明
  • 2.5 模糊熵变化
  • 第3章 模糊熵的研究:定性方法
  • 3.1 拟序和偏序
  • 3.2 模糊程度的精确表示和近似表示
  • 3.2.1 模糊程度的精确表示
  • 3.2.2 模糊程度的近似表示
  • 3.3 几个特殊序关系及其性质
  • 第4章 模糊划分的模糊熵
  • 4.1 模糊划分的定义
  • 4.1.1 预备知识
  • 4.1.2 模糊划分的定义
  • 4.1.3 强模糊划分
  • 4.2 模糊划分的冗余度
  • 4.2.1 T-冗余度
  • 4.2.2 模糊划分的冗余度
  • 4.3 有限区间上模糊划分的模糊熵
  • 4.3.1 有限区间上模糊划分模糊熵的定义
  • 4.3.2 有限区间上线性模糊划分的模糊熵
  • 4.3.3 有限区间上模糊划分的清晰度
  • 第5章 基于模糊划分的聚类有效性函数
  • 5.1 模糊聚类分析的概况
  • 5.2 一些基于模糊划分的聚类有效性函数
  • 5.2.1 划分系数和聚类有效性确定
  • 5.2.2 划分熵和聚类有效性确定
  • 5.2.3 可能性划分系数和聚类有效性确定
  • 5.2.4 可能性划分熵和聚类有效性确定
  • 5.3 模糊划分的模糊熵和清晰度作为聚类有效性函数
  • 5.3.1 有限论域上模糊划分模糊熵
  • 5.3.2 有限论域上模糊划分的清晰度
  • 5.3.3 聚类有效性判定
  • 5.3.4 比较性分析
  • 第6章 模糊系统优化的最大模糊熵方法
  • 6.1 基于规则的模糊系统
  • 6.1.1 模糊系统的模型
  • 6.1.2 模糊模型的几个特性
  • 6.2 模糊系统的优化模型
  • 6.2.1 模糊系统的建模
  • 6.2.2 模糊系统的模糊熵
  • 6.2.3 模糊系统的清晰度
  • 6.2.4 模糊系统的优化模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08)
    • [2].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论诠释[J]. 教书育人 2010(30)
    • [3].信息论基础教学方法改进的探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4].基于信息论理解翻译中的冗余现象[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10)
    • [5].系统信息论兴起及军事启发[J]. 科技信息 2011(25)
    • [6].信息论视角下的成人教育管理[J]. 科技风 2013(22)
    • [7].信息论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
    • [8].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24)
    • [9].拉格朗日乘子法在信息论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23)
    • [10].从信息论视角看数字营销[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07)
    • [11].从信息论角度解读我国政府形象[J]. 网络财富 2010(01)
    • [12].关于“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6)
    • [13].“信息论”教学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0)
    • [14].软件仿真在《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2(35)
    • [15].《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索[J]. 电子测试 2020(15)
    • [16].信息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探[J]. 学苑教育 2015(02)
    • [17].《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3)
    • [18].信息论的应用[J]. 大众科技 2011(07)
    • [19].《信息论》课程教学探讨[J]. 科技资讯 2010(31)
    • [20].“信息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1)
    • [21].“信息论基础”课程优化教学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1)
    • [22].信息论导向下的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策略[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 [23].浅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J]. 科技资讯 2012(28)
    • [24].基于信息论的网络集成课程教学研究[J]. 硅谷 2008(04)
    • [25].例谈信息论中条件极值问题的求解[J]. 高师理科学刊 2013(03)
    • [26].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信息 2012(34)
    • [27].“信息”与知识产权对象[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8].“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 2008(36)
    • [29].《信息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3)
    • [30].基于信息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2)

    标签:;  ;  ;  ;  ;  

    模糊熵及其在模糊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