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及其模式构建

终身教育及其模式构建

一、终生教育及其模式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齐雅文[1](2021)在《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都处在“儒家文化圈”,两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韩国首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作为最先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全球先进孔院”为标准进行统计,韩国只有四所学校入选,它们分别是顺天乡大学(2009年、2013年),启明大学(2011年),泰成中高等学校(2011年),济州汉拿大学(2015年),2015年后韩国没有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院。在与韩国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比起在孔子学院进行汉语学习,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越来越成为韩国人认识中国,感受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原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中韩国文化活动的报道,本文分析了韩国文化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据分析,在文化主题中,各层次文化活动主题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文化主题、行为文化主题、精神文化主题。在文化类型中,主要有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研讨会/会议、展览、交流、论坛、节庆活动、沙龙10种,其中,排名前四的文化类型为: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之后,利用符号互动理论,对韩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需要把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让符号的意义和形式都能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才能发挥符号的真正价值;受众需要具备“共享能力”,拥有需求、渴望和期望混合的“个人互动立场”;传播者在互动中需要拥有“使用符号行为的能力”,这种互动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取决于传播者自身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及在输出路径中的叙事方式;双方基于以上前提才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移情”。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文化活动中的互动双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文化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议等,并通过访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最后总结了韩国文化活动存在主题和传播方式上的问题,主要为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碎片化的特点,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在当地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且在疫情时代,没有及时创新文化活动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孔子学院应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和类型,并将三种文化层次相结合,挖掘精神内涵,增强文化主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品牌活动;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作用,增加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把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寻求各机构的合作,形成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注重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

齐雅文[2](2021)在《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都处在“儒家文化圈”,两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韩国首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作为最先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全球先进孔院”为标准进行统计,韩国只有四所学校入选,它们分别是顺天乡大学(2009年、2013年),启明大学(2011年),泰成中高等学校(2011年),济州汉拿大学(2015年),2015年后韩国没有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院。在与韩国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比起在孔子学院进行汉语学习,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越来越成为韩国人认识中国,感受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原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中韩国文化活动的报道,本文分析了韩国文化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据分析,在文化主题中,各层次文化活动主题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文化主题、行为文化主题、精神文化主题。在文化类型中,主要有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研讨会/会议、展览、交流、论坛、节庆活动、沙龙10种,其中,排名前四的文化类型为: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之后,利用符号互动理论,对韩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需要把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让符号的意义和形式都能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才能发挥符号的真正价值;受众需要具备“共享能力”,拥有需求、渴望和期望混合的“个人互动立场”;传播者在互动中需要拥有“使用符号行为的能力”,这种互动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取决于传播者自身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及在输出路径中的叙事方式;双方基于以上前提才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移情”。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文化活动中的互动双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文化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议等,并通过访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最后总结了韩国文化活动存在主题和传播方式上的问题,主要为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碎片化的特点,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在当地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且在疫情时代,没有及时创新文化活动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孔子学院应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和类型,并将三种文化层次相结合,挖掘精神内涵,增强文化主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品牌活动;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作用,增加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把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寻求各机构的合作,形成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注重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

李康莉[3](2021)在《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及应用研究 ——以陕西省雁塔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快乐体育作为一种理论和教育思想,随着时代变化被人们所认可,其孕育于日本,197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24届“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快乐体育”一词被提出,受到日本“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在8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我国。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雁塔区所属小学体育教学及快乐体育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体育教学与快乐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重构了新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并选取陕西省雁塔区西京公司子校小学四年级学生为教学实验对象,对新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但是,在实施阶段出现了误区,包括重视课堂游戏、趣味性,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师注重赛教课创新成果展示忽视日常教学一以贯之的应用;以及选择单一的评价手段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重新建立一个培养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2重构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流程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从情感出发,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情景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学习技术动作。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课成绩相比,二者都有提高,在重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学生,体质总分、体育课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在重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对体育关注度、运动参与度以及快乐体验感都得到提高,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自信心等得到了提升,为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产生了积极地影响。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游戏的应用要因时制宜,做到科学合理、适合学生。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让游戏代替教学,减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课上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让他们亲身体验运动快乐,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产生过程,并且爱上体育运动。3体育课上不只有游戏、竞赛、舞蹈、音乐可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加入语文、数学、英语口语等元素。跑步活动时绕着不同图形跑,增加学生的空间方位感;在每一堂体育课设置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课上不断地重复,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并且让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4重构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体质水平、学习兴趣、体育课成绩方面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运动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值得肯定和借鉴。如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序高效地安排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需探索。5由于条件的限制,本实验对象仅为雁塔区西京公司子校四年级是我160名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深层次研究中,需进一步增加样本数量、样本的代表性,确保实验结果的高效性。

陈玲丽[4](2019)在《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的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F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在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养老、扶老、慰老问题。老人的生活品质不应只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还应该体现在精神生活的满足上。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是关系到老年人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促进人口老龄化社会平稳过渡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支撑,以重庆市F区城市老人集聚区的人群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走访、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深入实地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发现,集聚区老人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的缺失、娱乐活动的低质量、社会关系交往单一等方面。老人精神贫困问题的触发机制包括自我、家庭、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提供的精神养老资源不足。在文中梳理了学界已有对老人支持网络进行介入的文献,其中详细列举了社会工作协助空巢老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工作过程及笔者自身参与过的相关实践,总结社会工作为集聚区精神贫困老人搭建支持网络的可行性和优势,继而拟定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框架,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全方位的介入老人支持网络,帮助老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搭建与邻里、朋辈群体的支持网;整合社区资源;进行社会倡导帮助老人完善或建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文章最后总结分析了社会工作对城市集聚区老年人精神贫困的干预策略,社会工作的专业干预,重在强化老人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具体途径是协助老人构建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在内的正式支持网络和家人、亲友及邻里等朋辈群体在内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同时讨论了社会工作干预的困境及对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日趋严重,希望通过本文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改善缓解其内心孤寂感,实现精神脱贫。

王敏[5](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栾培新[6](2018)在《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有很多值得从STS视角加以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STS研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走向一体化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侧重从多学科、跨学科角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沿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STS教育三个方向发展。STS的研究视域以及其研究方法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工具。本文提出,STS研究要直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属于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其依据在于: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二者在培养路径上的耦合性。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特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创新创业特质贯穿于高等教育整体系统,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建构性和主体性。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问题。梳理了北美地区、欧洲、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回顾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期和发展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尤其整理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始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的情况,并概括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STS的视角审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问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与超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失衡与平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STS研究视域,探究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无论对于丰富STS的研究,还是对于促进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崔帅帅[7](2018)在《脱贫攻坚中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指出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截止到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3.1%左右,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着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期、关键期和决胜期,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主体“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主体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前成都市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并将长期存在。探究其原因,贫困原因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缺乏,精神扶贫的欠缺不得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厘清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关系,阐述了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状况和开展精神扶贫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成都市精神扶贫进行了扶“志”、扶“智”、扶“职”、扶“稚”、扶“制”、扶“质”等思考。期望本文的分析与思考可以为全国开展精神扶贫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保静沂[8](2018)在《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然而紧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与日本及欧洲的多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大众化理论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日本的有本章教授对其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处在大众化后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由于政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其在管理制度、发展策略以及经济支持等诸多方面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尤其是毛入学率停滞在一定的高度上就不再增长,但社会中又有很多成人希望能够通过再教育去实现工作与生活中的相关需求,不断地进入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因此,有本章教授对日本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殊状况和马丁·特罗的理论特点进行了区分,并进一步称其为“后大众化”阶段。本论文基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背景,进而探究日本大学的开放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自日本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来,其大学面临着生源不稳定、教育质量不断降低、教育机会不平等、发展道路的局限与瓶颈等问题,日本政府及其高等教育各界开始探索构建适应日本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其大学开放教育作为日本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教育实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利用了两次赴日本交换留学的机会,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考察与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大学开放教育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演变开始,通过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背景的剖析对日本大学开放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对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的改革措施进行总结,系统地把握日本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通过从不同维度对日本大学开放教育的探析,笔者认为日本的大学开放教育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如其推进机制等方面),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一些问题(如其缺乏系统性等)。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成熟阶段,也面临着和日本相似的问题,近些年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的视角也越来越多的收到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这个与中国具有相近文化传统和背景的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特点、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为我国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大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可操作性的方向建议。

王婧[9](2017)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是肯尼亚建立的第四所孔子学院(课堂),是全球首家以农业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于2013年12月揭牌,成立时间晚,办学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以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为研究核心,结合肯尼亚的基本国情,把肯尼亚其他几所孔子学院(课堂)及国际老牌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如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作为比较对象,对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概况、办学困境、困境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对策,并对全球其他特色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章: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的概况。这一章对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建立背景、语言文化教学概况、农业技术推广概况进行描述;第三章: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这一章从师资方面总结出汉语教师短缺、农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困境,从学生方面总结出校内生源种类单一、汉语生源流失严重的困境,从教学内容方面总结出语言教学内容不均衡、农业文化教学偏少的困境,从教学环境方面总结出文体设施不齐全、非洲人对中非文化交流存在认知误区的困境,从教学效果方面总结出汉语教学社会反响不强、农业技术缺乏科研合作的困境;第四章: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原因分析。针对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办学困境,本文指出师资困境的原因是汉语教师离多进少和农业教师没有统一的选派标准,学生困境的原因是孔子学院奖学金吸引力低和汉语课程没有扎根本土,教学内容困境的原因是汉语教材不合适和农业被物化,教学环境困境的原因是孔子学院资金不足和跨文化交际障碍,教学效果困境的原因是孔子学院宣传力度不强和农业技术认可度大于需求度;第五章: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对策,通过对比分析和总体思考,提出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师资困境、学生困境、教学内容困境、教学环境困境和教学效果困境的对策,也为全球其他特色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第六章:结语。

于扬[10](2016)在《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不断的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化,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解决企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查阅文献法、对比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通过分析以唐山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模式同质化,专业设置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理念陈旧、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特色专业不明确等问题,对如何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更好的发挥应用型大学的职能,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行业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唐山学院的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思想转变问题、学科设置的问题、师资短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提出转变办学思想、培养模式转型、学科设置科学化等合理化的建议。提出应该注重产学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出的人才要贴近产业需求,符合区域产业结构更新,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

二、终生教育及其模式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终生教育及其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韩国孔子学院研究文献
        1.2.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
    3.1 文化传播活动数据统计
        3.1.1 文化传播活动概况
        3.1.2 文化传播活动主题
        3.1.3 文化传播活动类型
    3.2 文化传播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传播内容选取—符号
        3.2.2 传播者和受众—互动双方
        3.2.3 多元传播途径—情境定义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调查分析
    4.1 受众调查问卷
        4.1.1 问卷设计及发放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1.3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4.1.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传播者访谈
        4.2.1 访谈提纲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忽视受众需求,缺少品牌意识
        5.1.2 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
        5.1.3 固守传统方式,形式缺乏创新
    5.2 发展建议
        5.2.1 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主题
        5.2.2 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5.2.3 重视大众媒介,平衡线上线下
        5.2.4 创设文化品牌,调整活动类型
        5.2.5 加强多方联系,走产业化路线
第六章 结语
    6.1 回顾与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韩文版)
附录三: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访谈提纲
附录四:韩国孔子学院2018-2020年文化活动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韩国孔子学院研究文献
        1.2.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
    3.1 文化传播活动数据统计
        3.1.1 文化传播活动概况
        3.1.2 文化传播活动主题
        3.1.3 文化传播活动类型
    3.2 文化传播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传播内容选取—符号
        3.2.2 传播者和受众—互动双方
        3.2.3 多元传播途径—情境定义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调查分析
    4.1 受众调查问卷
        4.1.1 问卷设计及发放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1.3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4.1.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传播者访谈
        4.2.1 访谈提纲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忽视受众需求,缺少品牌意识
        5.1.2 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
        5.1.3 固守传统方式,形式缺乏创新
    5.2 发展建议
        5.2.1 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主题
        5.2.2 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5.2.3 重视大众媒介,平衡线上线下
        5.2.4 创设文化品牌,调整活动类型
        5.2.5 加强多方联系,走产业化路线
第六章 结语
    6.1 回顾与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韩文版)
附录三: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访谈提纲
附录四:韩国孔子学院2018-2020年文化活动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及应用研究 ——以陕西省雁塔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快乐体育
        2.1.2 教学模式
        2.1.3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2.2 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2.1 快乐体育理念方面的研究
        2.2.2 体育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
        2.2.3 国外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及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1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4.1.2 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构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4.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
        4.2.1 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快乐体育教学理念
        4.2.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
        4.2.3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更新
        4.2.4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方面的更新
    4.3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前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变化结果与分析
    4.4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后测试结果
        4.4.2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主要参考文献
7 附件
致谢

(4)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的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F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精神贫困
        2.1.2 老年人精神贫困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
3 重庆市F区老人集聚区人群的精神状况调查
    3.1 重庆市F区老人集聚区的概况
    3.2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的精神贫困识别
        3.2.1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的精神生活特征
        3.2.2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的精神贫困的识别
    3.3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的触发机制
        3.3.1 自我精神养老资源供给不足
        3.3.2 家庭精神养老资源供给不足
        3.3.3 政府养老资源供给不足
        3.3.4 社会组织缺位
4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精神贫困的可行性分析
    4.1 社会工作介入老人支持网络的理论总结
    4.2 社会工作介入老人支持网络的实践经验
        4.2.1 社会工作介入老人支持网络的成功实践
        4.2.2 经验启示
    4.3 社会工作为精神贫困老人搭建支持网络的优势
        4.3.1 老人精神需求现状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机会
        4.3.2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优势
        4.3.3 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优势
5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治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框架
    5.1 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5.2 社会工作介入目标
    5.3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5.3.1 个案工作
        5.3.2 小组工作
        5.3.3 社区工作
        5.3.4 社会行政
6 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脱贫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6.1 搭建正式支持系统
        6.1.1 完善基础设施,倡导政策倾斜
        6.1.2 链接社会资源,搭建老年服务平台
        6.1.3 开展社区活动,创精神共同体
    6.2 完善非正式支持系统
        6.2.1 协助建立家庭支持,加强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支持
        6.2.2 建立邻里支持,小组服务形成老年互助群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访谈提纲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STS相关问题研究
        1.2.2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1.2.3 已有相关研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STS直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2.1 STS的历史演进
        2.1.1 STS的诞生
        2.1.2 STS的形成
        2.1.3 STS的发展
    2.2 STS的基本界定
        2.2.1 STS的概念分析
        2.2.2 STS的研究对象
        2.2.3 STS的研究方法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STS审视框架
        2.3.1 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
        2.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STS教育
        2.3.3 STS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第3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阐释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3.1.1 创造、创新与创业
        3.1.2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3.1.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三创”教育的统一
    3.2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3.2.1 系统性
        3.2.2 实践性
        3.2.3 建构性
        3.2.4 主体性
    3.3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3.3.1 以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引领
        3.3.2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
        3.3.3 以“三创”素质养成为核心
        3.3.4 以各具特色为重点
    3.4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分析
        3.4.1 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3.4.2 引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3.4.3 厚植“三创”文化基因
        3.4.4 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3.4.5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第4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国外主要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4.1.1 北美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1.2 欧洲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1.3 亚太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4.2.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4.2.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3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4.3.1 由高校自发探索到政府引导、社会联动
        4.3.2 由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到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
        4.3.3 由模仿型创新创业教育到本土型创新创业教育
第5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考量
    5.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超越
        5.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狭隘化与碎片化
        5.1.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超前性
    5.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
        5.2.1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功利化与表层化
        5.2.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回归: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5.3 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与平衡
        5.3.1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表现
        5.3.2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根源
        5.3.3 知识与实践关系平衡的路径
    5.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
        5.4.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
        5.4.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
        5.4.3 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
    5.5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
        5.5.1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5.5.2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问题的根源
        5.5.3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网络的构建思路
第6章 结论
    6.1 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是中国STS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6.2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6.3 创新创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其内在特征
    6.4 考量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并探寻出路
    6.5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脱贫攻坚中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2 精神扶贫的概述
    2.1 精神扶贫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1.2 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2.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 精神扶贫的内涵与特点
        2.2.1 精神扶贫的内涵
        2.2.2 精神扶贫的特点
        2.2.3 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关系
    2.3 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2.3.1 精神扶贫是坚定贫困主体脱贫致富信念和意志的必然要求
        2.3.2 精神扶贫是增强贫困主体自身能力的必然要求
        2.3.3 精神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必然要求
        2.3.4 精神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然要求
3 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
    3.1 成都市精神扶贫的研究价值
        3.1.1 成都市基本概况
        3.1.2 成都市精准扶贫的成效
        3.1.3 精神扶贫是巩固成都市精准扶贫成果的需要
        3.1.4 精神扶贫是成都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需要..
    3.2 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探索
        3.2.1 重视精神扶贫,完善脱贫机制构建
        3.2.2 以系列主题活动为手段,激发贫困主体的积极性
        3.2.3 以在职教育培训为契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2.4 以基层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3.2.5 以构建医疗保险制度为保障,有效缓解“返贫”现象
    3.3 成都市精神扶贫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
        3.3.1 精神扶贫实践工作认识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够
        3.3.2 精神扶贫载体缺乏,帮扶模式单一
        3.3.3 贫困“退出机制”不完善,脱贫效果失真
        3.3.4 扶贫专项资金不足,帮扶工作受限
        3.3.5 帮扶工程利用率低,帮扶质量不高
4 进一步加强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多维度思考
    4.1 精神扶贫的基本实践要求探索
        4.1.1 精神扶贫要强调主体性以人为本
        4.1.2 精神扶贫要注重渗透性循序渐进
        4.1.3 精神扶贫要具备协同性通力合作
        4.1.4 精神扶贫要体现实践性敦本务实
    4.2 加强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对策思考
        4.2.1 扶贫先扶“志”,增强脱贫主体的信念和意志
        4.2.2 扶贫必扶“智”,夯实脱贫的关键支撑因素
        4.2.3 扶贫须扶“职”,造就职业农民
        4.2.4 扶贫须扶“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2.5 扶贫须扶“制”,加强机制保障
        4.2.6 扶贫须扶“质”,建设健康幸福新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后大众化
        2.1.2 大学开放教育
    2.2 文献综述
        2.2.1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研究综述
        2.2.2 “大学开放”教育理念综述
第3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演变
    3.1 扩张期(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3.2 平稳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3.3 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4章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开放教育
    4.1 日本大学开放的背景
        4.1.1 后大众化的提出与发展
        4.1.2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4.2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学生特点及入学制度的变迁
        4.2.1 社会中非传统成人学生的基本特点
        4.2.2 入学制度的变迁
    4.3 大学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
        4.3.1 大学公开讲座数量的增加
        4.3.2 “学社融合”
        4.3.3 履修证明制度的形成
        4.3.4 GP事业项目和COC(Center of Community)制度的构建
    4.4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的改革措施
        4.4.1 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4.4.2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转变
        4.4.3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4.4.4 高校入学考试、选拔标准的合理化改革
第5章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5.1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的成功经验
        5.1.1 建立良好的推进机制
        5.1.2 协调好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5.1.3 重视NPO(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及大学校长的作用
        5.1.4 课程改革及学生评价体制
        5.1.5 国家政府的政策及经济支持
    5.2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大学开放教育缺乏系统性
        5.2.2 各类项目活动缺乏评价体制
        5.2.3 大学、家庭、社会三方的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
        5.2.4 人才的缺乏
    5.3 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5.3.1 大学改革的视野应更加宽阔
        5.3.2 大学在管理上应该充分吸收社会力量
        5.3.3 大学应把“服务社会”作为其第三职能
        5.3.4 我国大学应创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开放教育模式
        5.3.5 国家政府及各行政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5.3.6 重视NPO组织建设,扩大志愿者队伍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文献研究法
第二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的概况
    第一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设立背景
        一、全球特色孔子学院发展迅速
        二、特色孔子学院的重要性
    第二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语言文化教学概况
    第三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农业技术推广概况
第三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
    第一节 师资方面
        一、汉语教师短缺
        二、农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第二节 学生方面
        一、校内生源种类单一
        二、汉语生源流失严重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
        一、语言技能教学不均衡
        二、农业文化教学偏少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
        一、文体设施不齐全
        二、非洲人对中非文化交流存在认知误区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
        一、汉语社会教学规模小
        二、农业技术缺乏科研合作
第四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节 师资方面困境的原因
        一、汉语教师离多进少
        二、农业教师没有统一的选派标准
    第二节 学生方面困境的原因
        一、孔子学院奖学金吸引力低
        二、汉语课程没有扎根本土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困境的原因
        一、汉语教材不合适
        二、农业的物化表达多于文化传播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困境的原因
        一、孔子学院资金不足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困境的原因
        一、孔子学院宣传力度不强
        二、农业技术认可度大于需求度
第五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对策
    第一节 师资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孔子学院人员结构本土化
        二、建立独立的农业外派教师选派体系
    第二节 学生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深入拓展生源渠道
        二、推动汉语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汉语本土教材的编写
        二、拓展农业交流形式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拓宽文化活动资金来源渠道
        二、以文化融合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孔子学院宣传工作
        二、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需求调研
    第六节 对全球其他特色孔子学院发展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致谢

(10)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地方新建本科的内涵及特点
    2.2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及特点
    2.3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依据
        2.3.1 理论依据
        2.3.2 政策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3.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分析
        3.2.1 唐山学院发展历程
        3.2.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具体做法
    3.3 唐山学院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唐山学院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学校及家长观念的固化
        3.4.2 新建院校的特色不突出
        3.4.3 教学资源的匮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分析及其启示
    4.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案例分析
        4.1.1 应用科技大学的由来、发展历程及地位
        4.1.2 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及入学要求
        4.1.3 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4.1.4 应用科技大学师资构成
    4.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启示
        4.2.1 产学用一体化,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打造“精品专业”
        4.2.2 联合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4.2.3 强化应用功能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4.2.4 引培并重,龙头引领,建设专业教师教学团队
        4.2.5 校企共建创新技术研究,企业学校互利共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基本思路
    5.1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内容
        5.1.1 思想观念转型
        5.1.2 培养模式转型
        5.1.3 学科专业转型
        5.1.4 师资队伍转型
        5.1.5 学科课程体系转型
    5.2 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保障机制
        5.2.1 及时转变办学思路
        5.2.2 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体系
        5.2.3 实训基地的选址与建立
        5.2.4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评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终生教育及其模式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齐雅文. 山东大学, 2021(02)
  • [2]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齐雅文. 山东大学, 2021
  • [3]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及应用研究 ——以陕西省雁塔区为例[D]. 李康莉.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人集聚区人群精神贫困的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F区为例[D]. 陈玲丽. 重庆大学, 2019(01)
  •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 栾培新. 东北大学, 2018(01)
  • [7]脱贫攻坚中成都市精神扶贫的实践与探索[D]. 崔帅帅. 西华大学, 2018(01)
  • [8]日本后大众化阶段大学开放教育研究[D]. 保静沂.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D]. 王婧.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10]唐山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研究[D]. 于扬. 燕山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终身教育及其模式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