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建:复制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

张乃建:复制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

一、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论文文献综述)

黎石秋[1](2007)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纲》文中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则是实施新农村建设乃至新时期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农业和农村急剧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农村严重短缺、失衡和低效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之间的冲突。在形式上,它主要是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的尝试;在实质上,它是政府、社会组织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改革中的重新塑造。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大课题下,本文列出了这项政策和实践研究的六个基本研究方向。。

黎石秋[2](2007)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农业和农村急剧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农村严重短缺、失衡和低效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之间的冲突。转型期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是在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产生并发展的,受到转型期中国农村特殊国情的制约。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供给具有需求表达的间接性和分散性、供给的规模性、投资的周期性、消费的公共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有完全民间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政府垄断型模式四种类型。各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综合考虑实现功能组合。公共产品供给事实上是一个政府行为问题,涉及政府与市场的权力与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经济法上的国家行为。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属性就是围绕主体、模式、对象、阶段等各个环节而产生的权力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投入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政府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供给不公平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宏观上的原因包括:改革在私人与公共的关系处理上出现失衡;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不断加深;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和事权上的分配不合理。微观上的原因则有:税费改革的制度设计缺乏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考虑,税费改革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在供给资金的来源上造成了困难;经济行政主体的机构改革和职能改革缺乏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考虑,基层行政部门的机构精简和职能简化,使得供给主体在组织和功能上发生严重倒退,在主体上造成了困难;乡村治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评价和监督机制缺失,农民在经济领域缺乏民主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乡村动员组织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公共产品的供给缺少必须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外部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等。本文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重新构建了一个框架,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一个中心”,就是政府主导。在这个中心下,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六级机构”(村级组织——乡镇级政府——县级政府——市级政府——省级政府——中央级政府)作为核心主体;二是以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辅助主体。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是:核心主体居于主导地位,辅助主体居于从属地位;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同时激发核心主体和辅助主体的积极性;核心主体应创造条件使辅助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所谓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市场机制为供给模式;二是以“基础性产品——发展性产品——保障性产品”这样一种公共产品系统作为供给对象;三是以“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这样一种规划系统作为供给阶段;四是以各种法律救济机制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是:四者并重,相辅相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法律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系统而抽象的理论框架,更需要具体而专门的个案研究。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按照“基础性产品——发展性产品——保障性产品”作为供给对象,我们认为农用水利设施、农村教育、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和管理、农村医疗保障,这五种公共产品不但各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结合起来也组成了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对象结构。本文对上述五种产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个案研究,最终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付成贵[3](2004)在《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工业革命以来,其成果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农村经济在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资源的退化”等环境问题却日益恶化。因此,人们开始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从上世纪末以来,各国政府、专家和学者开始以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来发展农业,开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研究,并付之于实践。 本文通过对重庆农业资源的初步研究,依据重庆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地区差异,对重庆农业进行分区,并对各区建立指标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评价,得出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而提出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重庆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重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1、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农业专家、学者看到现代农业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并给予它的内涵和特征,他们强调在可持续发展农业中,人是参与者,而非干预者,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只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而非全部,人不能过多干预这个系统,更不能破坏这个系统,否则,将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农业将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依据重庆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差异对重庆进行分区,并通过借鉴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把重庆划分为三大农业区,对重庆三大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三大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和限制重庆三大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在各区建立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重庆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区域策略和政策,并提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展的基本途径,即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农村社会体系、农村经济体系、农业生态体系。

临风[4](2003)在《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文中研究说明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尤其是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城市化进程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如盲目圈地、过度开发、农民面临失地和新的贫困等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国家高

二、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产生背景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本质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实践意义
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基本研究框架
5 结语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理论
        1.2.2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理论
        1.2.3 关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2.4 关于改革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1.2.5 比较研究的成果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公共产品供给的一般分析
    2.1 公共产品的界定
        2.1.1 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2.1.2 公共产品的分类
        2.1.3 本文界定的公共产品
    2.2 公共产品供给的界定
        2.2.1 公共产品供给的概念与特征
        2.2.2 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属性
    2.3 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划分及其评价
        2.3.1 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划分
        2.3.2 对公共产品供给诸模式的评价
第3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3.1.1 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
        3.1.2 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不合理
        3.1.3 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
        3.1.4 地方政府供给能力的不足
    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
        3.2.1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前的原因分析
        3.3.2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原因分析
    3.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本质
        3.3.1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矛盾是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基本矛盾
        3.3.2 城乡差别的关键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别
        3.3.3 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3.3.4 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矛盾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4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构
    4.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
        4.1.1 确定供给主体的原则
        4.1.2 当前供给主体的总体设想
    4.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客体
        4.2.1 确定供给客体的前提
        4.2.2 确定供给客体的机制
        4.2.3 供给客体的总体设想
    4.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
        4.3.1 政府供给模式
        4.3.2 市场供给模式
        4.3.3 合作供给模式
        4.3.4 三种模式的比较
        4.3.5 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合作供给模式
    4.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规划
        4.4.1 规划的形式
        4.4.2 规划的定位
        4.4.3 规划的效力
第5章 基础条件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机制
    5.1 基础条件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般性分析
        5.1.1 基础条件型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5.1.2 基础条件型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5.1.3 基础条件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问题
    5.2 农用水利设施供给的法律机制
        5.2.1 农用水利设施的特征
        5.2.2 农用水利设施供给的问题及其原因
        5.2.3 日本农用水利设施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5.2.4 解决农用水利设施供给难题的制度设计
    5.3 农村教育供给的法律机制
        5.3.1 农村教育的界定
        5.3.2 农村教育供给的问题及其原因
        5.3.3 国外农村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5.3.4 改革农村教育模式的制度构想
第6章 市场服务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机制
    6.1 市场服务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般性分析
        6.1.1 市场服务型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6.1.2 市场服务型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6.1.3 市场服务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问题
    6.2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法律机制
        6.2.1 农村金融的界定
        6.2.2 农村金融问题及其原因
        6.2.3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6.2.4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制度设计
    6.3 劳动力输出服务供给的法律机制
        6.3.1 劳动力输出服务的界定
        6.3.2 劳动力输出服务的问题及其原因
        6.3.3 英国劳动力输出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6.3.4 劳动力输出服务供给的制度设计
第7章 社会保障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机制
    7.1 社会保障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般性分析
        7.1.1 社会保障型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7.1.2 社会保障型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7.1.3 社会保障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问题
    7.2 农村医疗保障的界定
        7.2.1 当前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特征
        7.2.2 从公共产品角度对农村医疗保障的界定
    7.3 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考察
        7.3.1 1950——1970年代:兴起和发展阶段
        7.3.2 1980——1990年代:退化和解体阶段
        7.3.3 1990年代末期到2001年:整治与复苏阶段
        7.3.4 2002年至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构建
    7.4 农村医疗保障供给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7.4.1 收费机制不合理
        7.4.2 个人账户的设置无法起到应有作用
        7.4.3 农民实际负担的医疗费用仍然很大
        7.4.4 补偿内容及程序的宣传不到位
        7.4.5 低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高级医疗机构缺乏监督
        7.4.6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7.5 农村医疗保障供给的制度设计
        7.5.1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服务供给的宏观定位
        7.5.2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服务供给的具体制度设计
        7.5.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1.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论的内涵
        1.2.4 可持续发展农业理论的特征
        1.2.5 国外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构想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重庆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农业的分区研究
    2.1 重庆农业发展现状
        2.1.1 重庆农业发展条件
        2.1.2 重庆农业发展现状
        2.1.3 重庆农业发展与国内省市的比较
    2.2 重庆市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紧迫性
    2.3 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区
        2.3.1 划分重庆农业分区原则
        2.3.2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
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3.1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
        3.1.1 构建指标的基本思想
        3.1.2 构建指标的原则
        3.1.3 构建指标的依据
    3.2 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的设置
        3.2.2 指标体系的解释
    3.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数据库的建立
        3.3.1 经济指标数据库
        3.3.2 社会指标数据库
        3.3.3 资源与环境数据库
        3.3.4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总数据库
    3.4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3.4.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步骤
        3.4.2 指标因子期望值的确立
        3.4.3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
    3.5 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评价和分区评价
        3.5.1 东部弱可持续发展农业区
        3.5.2 中部较强可持续发展农业区
        3.5.3 西部基本可持续发展农业区
4 重庆市农业三大分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4.1 东部生态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4.1.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
        4.1.2 模式建立的基础
        4.1.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2 中部都市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4.2.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
        4.2.2 模式建立的基础
        4.2.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3 西部知识集约型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4.3.1 该模式的涵义和主要特点
        4.3.2 模式建立的基础
        4.3.3 模式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 重庆农业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5.1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
        5.1.1 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
        5.1.2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
    5.2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村生态体系
        5.2.1 合理规划、利用区域资源
        5.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农村“大农业”
        5.2.3 运用食物链原理,促进系统内物质能量良性循环
        5.2.4 发展立体种养结构
    5.3 重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体系
        5.3.1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5.3.2 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农村现代化
        5.3.3 广辟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3.4 建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农村消费模式
        5.3.5 纠正政府失灵,实行依法治国
    5.4 重庆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
        5.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
        5.4.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5.4.3 为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
        5.4.4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5.4.5 强化农业资源产业管理,推进资源商品化进程
6 结论:提高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措施
参考文献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四、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纲[J]. 黎石秋.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0)
  •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D]. 黎石秋. 湖南大学, 2007(05)
  • [3]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付成贵. 重庆师范大学, 2004(04)
  • [4]张乃剑: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J]. 临风. 中国建设信息, 2003(24)

标签:;  ;  ;  ;  ;  

张乃建:复制西方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死胡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