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俄裔美国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的《洛丽塔》带来巨大成功,然而亨伯特这一恋童癖角色却引来巨大争议。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很长时间聚集在道德批评范围,后来又避重就轻地只谈及小说的艺术美而很少谈及亨伯特的心路历程和思想世界。本文以《洛丽塔》的文本为依托研究小说的叙事策略。论文主体分四章,分别研究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聚焦,叙事声音和叙事情节。最终论证叙事技巧如何成为亨伯特引起同情的方式。第一章谈论《洛丽塔》的叙事时间。叙事时间的艺术化处理令读者感觉到亨伯特生活在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对洛丽塔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小说的叙事时间在时序上体现为时间错乱,在时间间距上则体现为冰封停滞的时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时序上的错乱具体体现为时间的非线性和具体时间的隐秘。非线性的时间表现为过去和现在并置在一起,内部倒叙和预叙的运用。冰封的时间体现为叙事场景,叙事停止和叙事频率的应用。转瞬即逝的时间体现在概叙和叙事省略的运用。第二章研究叙事聚焦。叙事聚焦的安排将读者带到了亨伯特的内心世界,诱导读者站在亨伯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小说的叙事聚焦体现两个特点,双重内聚焦和三个方面的聚焦。双重内聚焦由经历者亨伯特的内聚焦和叙事者亨伯特的内聚焦构成。心里层面的聚焦展现了主人公亨伯特认知方面的曲折和情感方面的压抑。亨伯特对洛丽塔是否爱她的问题上百思不解。在感情方面,亨伯特出现分裂的人格特征,一方面拼命压抑自己的情感,同时又佯装父亲的角色,令读者感到情绪郁郁不畅,甚至有滑稽的效果。在感官方面的聚焦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亨伯特的感受。小说中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聚焦则展现了亨伯特的“宁芙理论”,给他的恋童癖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研究小说的叙事声音。戏剧化的叙事者亨伯特为自己辩护同时揶揄的评价他人,故事外叙事者雷博士则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与这两个声音相冲突的是隐含作者的声音。通过信息的选择和叙事的方式,隐含作者采取的立场与两个戏剧化叙事者都不同,叙事声音体现了纳博科夫小说非道德的原则,引导读者作出更宽容的判断和理解。第四章对叙事情节的研究主要依据格雷马斯的人物行动素理论和爱玛.卡法兰诺的叙事进程模型。研究发现小说中的情节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人物的特定的行动素赋予人物特定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的理清小说的线索;二,小说的情节有五个循环类型的叙事进程。对人物行动素的研究发现亨伯特是扮演主体的角色,一直追求客体小仙女洛丽塔,他有一定的帮助因素如所受教育和家庭熏陶等,与此同时他也遇到很多阻力,如社会的道德规范,夏洛蒂和奎尔蒂等。不仅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行动素,相同人物的身上也有不同的行动素,如在洛丽塔身上就既有客体的行动素,又有反对者的角色。洛丽塔的善变,任性以及娇纵顽劣都让亨伯特饱受情感折磨。夏洛蒂身上所体现的世故,冷漠和做作让亨伯特十分反感同时又畏惧的远离。奎尔蒂华丽的外表和低级的道德最终将洛丽塔从亨伯特身边诱走并导致了洛丽塔悲凉的结局。依照爱玛.卡法兰诺的叙事进程模型,本文隔离出五个循环类似的叙事进程,都重复着主人公在追逐情感归宿的过程中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在带给读者对亨伯特无限同情的同时,也体现了纳博科夫小说情节一贯的主题发展模式。通过以上四章的分析,本文旨在研究纳博科夫叙事技巧在小说《洛丽塔》中产生的艺术魅力。首先通过叙事时序,时距和迷一样的日期处理,纳博科夫传递出了主人公亨伯特对洛丽塔的铭心刻骨,矢志不渝,魂牵梦萦的爱情。重新定义了时间,美好的回忆让人不忍忘却,亘古不变。其次,通过系统的全面的聚焦手段,纳博科夫成功的拉近了读者和亨伯特的距离,吸引了读者的同情。再次,通过叙事声音的多重性,纳博科夫传达出多元的立场和多角度的理解,其中有从主人公出发的同情,最后,通过人物行动素,叙事进程的平衡到不平衡的重复等情节设计,纳博科夫赋予了小说人物童话式的主题客体,帮助和反对的关系,并且通过亨伯特不断重复的失败的情节增加了读者的同情。从其他人物出发看主人公的自私自负,从虚拟的故事外叙事者出发看所谓的公众的道德立场的虚伪,种种这些促使读者多角度的思考,从而得出更宽容的理解。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On Aesthetic Politics in the Cinematic Rewriting of Lolita[J]. 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 2016(02)
- [2].爱与欲的人性悲歌——试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J]. 北方文学 2017(11)
- [3].情节“突转”下畸形爱恋的悲剧书写[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4].亨伯特的艺术掩饰下的“恋童癖”[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5].流放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命运悲剧[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6)
- [6].流亡中的孤独病人——亨伯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11)
- [7].《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审美困境[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8].在选择中亲历死亡——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9].《洛丽塔》中的亨伯特——面具下的伪善者[J]. 皖西学院学报 2013(04)
- [10].《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03)
- [11].着魔猎人的黑暗诗意——《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02)
- [12].接受美学视阈下受众对于亨伯特的正解与误读[J]. 长城 2014(02)
- [13].存在性不安——《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分裂[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4].洛丽塔就是多洛蕾丝·黑兹——《洛丽塔》中女主人公的真实性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5].爱与罪的焦虑——《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角色转换[J]. 电影文学 2011(23)
- [16].悸动背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心理特征[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7].无根的流浪者——《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与纳博科夫的内心世界[J]. 作家 2015(04)
- [18].亨伯特的越界——从《圣经》角度分析《洛丽塔》中的罪恶主题[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01)
- [19].浅析洛丽塔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的因素[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01)
- [20].言说肉身之痛——《洛丽塔》的精神创伤[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5(01)
- [21].论《洛丽塔》主人公的精神力量[J]. 外国文学研究 2011(05)
- [22].亨伯特的罪与罚——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 [23].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洛丽塔》亨伯特的现代性悲剧[J]. 电影文学 2012(15)
- [24].《洛丽塔》中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的再定义[J]. 散文百家 2019(09)
- [25].《洛丽塔》:不可靠的叙述者[J]. 青年文学家 2012(24)
- [26].《洛丽塔》中亨伯特个体存在特色探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4)
- [27].《洛丽塔》中人物的精神分析学解读[J]. 明日风尚 2020(01)
- [28].“日神”与“酒神”之争——《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评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4)
- [29].剧本欣赏10 改编[J]. 电影世界 2011(07)
- [30].解析《洛丽塔》中的“路”[J]. 考试周刊 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