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临汾041000)
(2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方法:对于符合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51例患者,及符合焦虑障碍的49例患者,用自编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进行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抑郁和焦虑状态。结果: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患者女性较男性多见,平均起病年龄均在成年期/老年期,焦虑障碍组求助比率较抑郁障碍组高,来医院的决定焦虑障碍组以自己为主(自己73.5%,他人24.5%),抑郁障碍组以他人为主;接受治疗前两组均认为自己的问题以躯体问题为主(焦虑组71.4%,抑郁组51.0%);但焦虑障碍组较抑郁障碍组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利率更低。患病后两组均不希望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焦虑/抑郁障碍,抑郁组对疾病的隐瞒程度较焦虑障碍组更高。结论: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主要以躯体问题就诊,焦虑障碍患者主动求助比率较高,但对精神心理问题识别率较低。
【关键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临床特征;治疗途径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157-02
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29%,抑郁障碍为19%[1]。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的经济负担巨大,约占全球精神疾病支出的30%~50%,目前估计为2兆5000亿美元(2010),预计到2030人将增加到6兆美元以上(WHO)。综合医院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就诊患者同时伴有抑郁和焦虑障碍[2]。但是由于这些患者仅以躯体疾患的形式出现在综合性医院的各个专科门诊,因此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因不被临床医务工作者识别而漏诊。国外研究报道认为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能力仅为专科医生的一半[3]。我们通过对临汾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患者进行抑郁及焦虑障碍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的调查研究,为焦虑抑郁障碍的预防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在临汾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病人。入组标准:(1)DSM-5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4];(2)重性抑郁障碍组的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72分,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50分;(3)性别不限,年龄大于18岁,小于65岁;(4)经检查血象正常,心、肝、肾功能正常;(5)无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依赖病史,无脑器质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史、排除妊娠期和哺乳妇女;(6)取得病人同意后方可入组。
1.1.1抑郁障碍组(抑郁组)51例患者符合DSM-5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女32例,年龄22~65岁,平均48.71±12.23。
1.1.2焦虑障碍组(焦虑组)49例患者符合DSM-5广泛性焦虑障碍(41例)及惊恐障碍(9例)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2.98±13.60岁。
1.2方法
采用一般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对研究对象逐一施测并定时完成,由调查者检查有无遗漏,保证答卷质量有效。所有评定均经过统一培训的评估医生完成。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征
由表1可见,两组均以女性(焦虑组69.4%,抑郁组66.7%)初中文化程度患者为主(焦虑组55.1%,抑郁组45.1%);第一次就诊以综合医院其他科为主(焦虑组63.2%,抑郁组56.8%);就诊后均能认识到目前自己的问题为精神心理问题(焦虑组85.7%,抑郁组90.2%)(P>0.05)。
2.2就诊途径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发现问题后均愿意求助(焦虑组93.9%,抑郁组80.4%),但是焦虑障碍组求助比率较抑郁障碍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求助对象主要为医院(焦虑组87.8%,抑郁组62.7%),焦虑障碍组较抑郁障碍组求助于医院的比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医院的决定焦虑障碍组以自己为主(自己73.5%,他人24.5%),抑郁障碍组以他人为主(自己占比49.0%,他人占比5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均认为自己的问题以躯体问题为主(焦虑组71.4%,抑郁组51.0%);但焦虑障碍组较抑郁障碍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后两组均不希望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焦虑/抑郁障碍(焦虑组77.6%,抑郁组94.1%),抑郁组对疾病的隐瞒程度较焦虑障碍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焦虑障碍组与抑郁障碍组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比较结果
注:*P<0.05,**P<0.01。
3.讨论
3.1临床特征
本研究发现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组就诊患者中男女之比约为1:2,这与既往研究一致。平均起病年龄18~65岁,平均起病年龄焦虑障碍组约为47岁,抑郁障碍组约为41岁,均在成年期/老年期,这与Juddy[5]有关抑郁和焦虑障碍通常发生在青春期后期/成年早期研究不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处于更年期,情绪更易波动,躯体主诉更多;(2)中年阶段上要面对体弱多病的父母,下要照顾年幼的儿孙,尤其农村患者需要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多数中老年人群仍在外工作或打工,心理、身体负担巨大;(3)患者在经过长期情绪障碍出现躯体化症状后,出于对躯体疾病的担心,方才想到至医院就诊;(4)患者均有病耻感,不愿承认自己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本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组患者起病年龄及就诊年龄较抑郁障碍组偏大这与DSM-5[4]中指出重性抑郁障碍18~29岁个体的患病率比60岁及以上个体的患病率高3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在中年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降低的研究结果一致。
3.2就诊途径
本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求助比率较抑郁障碍组高(焦虑组93.9%,抑郁组80.4%),来医院的多为自己决定(焦虑组73.5%,抑郁组49.0%),接受治疗前均认为自己的问题以躯体症状为主,而主要就诊于综合医院其他科,焦虑障碍组仅有28.6%的患者意识到自己为精神心理问题,而抑郁障碍组有49%的患者可以认识到自己为精神心理问题,但是主动性不足,常在他人的督促下就诊于精神心理科;这一现象可能与焦虑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及对伤害的回避较抑郁症患者更为突出有关系。也与社会大众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较高相关。确诊后两组患者均不希望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焦虑/抑郁障碍(焦虑组77.6%,抑郁组94.1%),抑郁组对疾病的隐瞒程度较焦虑障碍组更高,这可能与抑郁症患者低自尊,低价值感及病耻感更为强烈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高,疾病经济负担大,多以躯体症状就诊于综合医院其他科,目前临床工作中对其识别率较低,临床医师应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重视对中老年女性人群的关注,重视对焦虑症知识的普及,提高焦虑症患者对心理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重视对抑郁症患者的宣教,增强自主性,降低病耻感,提高就诊率。
【参考文献】
[1]NewbyJM,MckinnonA,KuykenW,etal.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transdiagnosticpsychologicaltreatmentsforanxietyanddepressivedisordersinadulthood[J].ClinPsycholRev,2015,40:91-110.
[2]BairMJ,RobinsonRL,EckertGJ,eta1.Impactofpainondepressiontreatmentresponseinpnmarycare[J].PsyehosomMed,2004,66:17-22.
[3]RentschD,DumontP,BorgacciS,eta1.Prevalenceandtreatmentofdepressioninahospital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J].GenHospPsychiatry,2007,29:25-31.
[4]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ifthEdition[M].AmericanPsychiatricPress,2016.
[5]JuddNL.Theclinicalcourseofunipolarmajordepressivedisorders[J].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1997,54(11):98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