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黎光(山东省诸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622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101-01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依据,更具有广泛的临床实践基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某种药物的反复应用使我们观察到了其疗效并逐步认识到了它的性质,再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概括,总结出药性理论,可见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1]。
一、药性理论已有的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性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如附子等温热药均含有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素能β-兴奋剂样广泛的生理作用,与祛寒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相符。辛温药大多含有挥发油成分,苦寒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甘平药的化学成分除含糖类较多外,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类成分也较多,这类成分可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即有“扶正”作用。也有报道中药药性热、温、平、凉、寒与Fe的含量比例呈正相关;与Mn的含量比例呈负相关。
2、药理作用研究温热药附子、干姜等所组成的复方口服后能使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增加,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生成,对内分泌腺的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寒性药的作用与热性药物恰好相反,寒性药知母、石膏等所组成的复方能使热证患者亢进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减弱,体内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降低,尿中儿茶酚胺和cAMP的排出减少[2]。酸味药的收敛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凝固、吸附及调节神经系统等方面;苦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消炎和强心等作用;甘味药具有调节机能,补其机体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
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已经成为中医药界广泛关注并努力研究的领域,因为相关理论的阐明既是正确把握中药本质,揭示中药应用规律的前提,亦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能否取得确切疗效的保证。依据中医药理论,中药功能和中药临床应用之间能很好互通,由中药药性功能可推断中药应有的临床应用,同样由中药的临床应用也可推断中药应用的药性功能。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临床应用和相应的药理作用之间也有了很好的互通,由中药的临床应用可推断应用的药理作用,同样由中药的药理作用也可推断中药应有的临床应用。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的一致性、中药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的一致性,使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也有了密切的联系;药理研究应是目前研究药性的最好、也是既能体现中医药理论指导、又能融合现代科学内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药理作用是中药本身功能的现代反映,理所当然中药药性功能和药理作用之间应有很好的互通,但目前缺少的是相关互通的普遍证明。建立中药药性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的互通联系,对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自身药性与药理的结合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寻找中西药药理的内在联系,应用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药理学的角度揭示中药药性的本质,重视了药物与机体、细胞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给“药性”理论赋予了“效应”的内涵,建立中药药性药效谱,对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性能是说明中药功效的依据,性能与功效之间是一种陈述说理关系。如对热性药的药理研究表明,热性药能增强物质代谢,使产热增加,临床研究表明寒证患者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cGMP占优势,寒证、阳虚患者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均能使cGMP/cAMP的比例趋向正常。即热性药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表明温热药对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和提高作用[3]。
三、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研究展望
中药药理的研究,能依据微观指标给中药定量定性,使中药获得客观指标,因而在研究上更具有科学性;其次,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扩大了中药原有功效和应用范围,众多中药的潜在功效将被陆续挖掘出来,如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还有消食、利尿等功效,这在历代本草中都极少论述;再次,在中药药性指导下的中药应用,虽然具有灵活性这一长处,但由于过于灵活而变得难以掌握,药效难以重复。和中药相比,西药的针对性之长恰恰弥补了这一短缺,比如抗生素的应用,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使用,其抗菌谱和适应症都是稳定的。如果在保持中药应用上的整体性和灵活性这一药性理论之长的基础上,能吸取自身药理这一定性定量标准化、客观化的指标,中药的应用必然更具有规范性;还有,中药的应用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因此以药性为指导应用的中药,在药效上体现出宏观性和整体性。由于药理所对应的疾病都有相应的病理指标,因而在药效上体现出微观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发展上具有中西医结合性。药性的应用依据辨证,药理的应用依据辨病,可见在应用中药时,既要考虑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又要使药性与药理的各自所长相互渗透,由此也说明了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不仅具有中西药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中西医临床上的相互沟通。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0,21(10):20.
[2]刘群,杨晓农.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981.
[3]王啸天.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14(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