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储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面;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储蓄率占GDP比重巨大以及我国老龄化水平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全球来看,近10年来全球总的储蓄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家庭储蓄率则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和相对的稳定。2000年以后,中国储蓄率持续高涨,到2004年我国储蓄规模已经达到GDP的49%,2007年中国的总储蓄率现在已经达到50%。依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的储蓄规模从1990年的7120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161587亿元。从社会整体角度,尤其是从居民和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该特别注意到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自1998年左右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少比持续上升,至2005年达到46.40%。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口老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中国1990—2006年的分省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考察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变化对社会储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儿童抚养系数对社会储蓄具有微弱的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老年抚养系数对社会储蓄有微弱的正的影响,但是这一种影响十分显著,这一种结论和LCH理论的结论相反,也与大多数已有文献的结论不同;另外在实证分析中发现人均收入(本文中采用人均GDP作为替代变量)对社会储蓄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在模型中出现了截距项,其数值较大且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社会储蓄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储蓄行为。本文认为儿童抚养系数变动不能解释中国社会储蓄的变动,即使由于中国人口政策导致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在未来上升或者下降也只能对中国社会储蓄产生有限的影响;而老年抚养系数则对中国社会储蓄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当前作用程度不大。从1990-2006年的数据来看老年抚养系数有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抚养系数会逐步上升,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储蓄的数量。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的优点在于在生命周期理论中引入年龄结构的变量,通过计算得出年龄结构、收入对储蓄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在理论上分析完年龄结构和储蓄存在相关性之后引入计量模型估计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本文采用的是1990-2006年29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相对于大多数文献的模拟方法,面板数据分析对于分析我国储蓄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虽然利用分省面板数据和面板估计方法考察年龄结构对社会储蓄的影响,但没有对地区数据进行对比,也没有考虑地区差异的影响;其次在模型的推导过程中没有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图分析并以此分析估计函数的具体形式,而且在模型估计中采用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这种模型实际上假定了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形态,考虑放松此类假定条件可能会提高估计结果的精确程度。因此将地区因素考虑在模型中并进行识别,以分析其对储蓄行为的影响以及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自变量的作用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