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目的:分析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32例患者,先后为其采取X线平片检查与CT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其进行对照,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X线平片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7.5%(12/32),低于CT检查的93.75%(30/3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平片检查,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和临床价值更高。
【关键词】CT;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价值
存在相邻2个腰椎体之间的、具有流动力学特性的骨骼结构即是腰椎间盘,其是由髓核、软骨板以及纤维环所组成的,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纤维环发生破裂,软骨板变形,髓核突出,对脊柱神经造成了压迫,患者会因此而出现腰腿疼等一系列症状[1]。为了保证患者的良好生活质量,使其尽早得到有效的治疗,临床应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尽早进行准确的诊断。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32例患者,试对比其X线平片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以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32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①性别分布:男性21例,女性11例;②平均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67岁,平均(54.28±10.99)岁;③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7.11±2.38)年;④手术结果: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16例,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使用的仪器为柯尼卡生产的CR摄片机,为患者取腰椎正侧位与过屈位,对腰椎进行摄片;为患者取腰椎侧位与过伸位,再对腰椎进行摄片。随后,所有患者行CT检查,仪器为GE公司研发的螺旋CT(64排),先为患者取仰卧体位,以获取定位图像,随后设置管电流为600毫安,设置管电压为120千伏,设置层厚为0.625毫米,设置螺距为0.516,随后对患者的腰椎L1~L2节段、L2~L3节段、L3~L4节段、L4~L5节段、L5~S1节段进行扫描检查,以获得椎间盘密度、形态、位置等信息,以评估具体的病变程度。此外,扫描过程中需保证扫描面平行于椎间盘平面,再以螺旋扫描模式获取数据,根据数据重建出腰椎图像,由2名以上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达成一致后才可是最终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其进行对照,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中纳入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通过统计分析后结果若为P<0.05,那么便意味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X线平片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7.5%,低于CT检查的93.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0岁~50岁的中年男性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群体,其原因主要是步行姿势不当、退行性病变以及慢性劳损,患者早期并无明显感受,一般会随着病程发展最终出现明显的腰腿疼甚至跛行等严重症状[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而言,尽早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是保证其身体健康及良好生活质量的关键,而目前用于诊断该病的方法主要有MRI、CT以及X线,其中MRI诊断准确率最高,但其耗时长且成本高,暂不推荐;X线平片价值低、操作简单,其可以反应崔病变椎体的曲度、病变位置及生理状态,但是其仅能发现腰椎间盘病变而无法清晰辨别出是何种病变,并且其分辨率低,也无法展现出神经受压迫的具体情况。与之相比,CT不仅分辨率高,还可以清晰展现出腰椎间盘的病变状况,其借助不同组织的图像差异,可以清晰了解到腰椎间盘内部的具体情况,使阅片者了解病变椎间盘与上下椎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更清晰地了解病变情况,最终为患者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术法[3-4]。见结果,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低于CT(37.5%vs93.75%),可见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上,CT无疑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结语:
X线平片与CT均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常用方法,但CT的诊断价值远远优于X线平片,故临床应优选CT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海浪.腰椎间盘病变的CT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71-172.
[2]马兴睿.X线平片、双排螺旋CT单一检查及联合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5):144-145.
[3]李静.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8):61-62.
[4]吴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9,32(0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