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调查研究在京蒙古族青年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及语言态度,目的是了解城市环境对蒙古族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而寻求有效的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对策,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母语保护和传承提供调查依据。在语言掌握方面,94%的调查对象受家人影响习得蒙古语。入学之后,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习得蒙古文、汉语文和外国语文。99%的被调查者至少掌握两种语言,其中49%为蒙汉双语人,45%是蒙、汉、外三语人。从语言掌握程度看,调查对象的汉语文程度最高,除个别人以外,都普遍具备良好的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蒙语文程度在听说读写方面呈阶梯状下降状态;外国语文程度居第三位。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对象的外文读写能力相对高于外语听说能力。换言之,调查对象的外文书面表达能力高于口头交流能力。在语言使用方面,被调查者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语言使用主要取决于交谈对象。与其他民族交流时,99%的调查对象都使用汉语;与本民族交流时,除10%左右的人由于不会本民族语而不得不使用汉语表达外,其余都使用蒙古语单语或蒙汉双语。使用蒙古语单语和蒙汉双语的人数基本各占一半。在家庭内部,调查对象与父母主要使用母语交谈。但通过历时比较发现,进京后,他们的交流逐渐出现明显的双语化倾向;同爱人和子女的交谈,进京后出现“一减少两增多”现象,即使用母语的人在减少、用蒙汉双语和单纯汉语交流的人在增多。在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蒙古族青年上网聊天已有明显的双语、双文并用现象,而网络上汉文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蒙古文。在语言态度方面,调查对象在认知上,对汉语言文字具有较为普遍的认同感;在功能上,汉语言文字同样得到了调查对象普遍的认同。在他们看来,蒙语和汉语在功能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现行三种蒙古文中,传统蒙文的用途得到七成调查对象的肯定;斯拉夫蒙文也逐渐在被越来越多的调查对象所关注;而多数被调查者对托忒蒙古文概念模糊。在情感上,每个调查对象都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文化艺术充满了热爱。调查中的新发现是,北京对调查对象各种语言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推断,城市环境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对非主体语言产生负面影响。调查数据表明,它对蒙古语使用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同时,城市环境使更多的蒙古族青年大幅度增强了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总结影响蒙古语言文字发展的几个因素,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强民族教育,正确对待民族间的通婚等问题,对更好地保护、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