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施叔青,对于香港这个跨文化的都市来说,是个“外来者”。她出生于台湾,入籍于美国并在香港居住了十几年。这样的经历使她对香港有一种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视角,香港时期既是她自身生命的成熟期,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香港华洋杂处的特征和施叔青整个创作时期不断变化的创作风格。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施叔青香港时期的创作,“香港的故事”写的是回归前的香港精神和现实;《维多利亚俱乐部》是香港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考察报告;而最为人称道的“香港三部曲”则是百年香港的历史寓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施叔青的香港经验对她创作的影响。“外来者”的视角使她笔下的香港有着世俗的物质氛围,异乡人初来的时候必然有一段文化适应过程:居住了十几年之后,施叔青渐渐的认同了香港,她对香港产生了局内人的香港意识,这种香港意识体现在其底层意识和历史意识上。第四部分为结语,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通过施叔青香港时期的创作,我们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作家,我们期待她的再次跨越。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叔青的戏曲研究与传播[J]. 文艺评论 2019(02)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施叔青研究述评[J]. 华文文学 2019(04)
- [3].三世流转:台湾移民·殖民经验论——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人物谈[J]. 南方文坛 2016(05)
- [4].施叔青《香港三部曲》对香港殖民经验的反省[J]. 文教资料 2015(25)
- [5].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中的服饰书写[J]. 雨花 2017(24)
- [6].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J]. 北方文学 2016(25)
- [7].施叔青:写作三问[J]. 中学生天地(B版) 2017(01)
- [8].台湾的“家”[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7(08)
- [9].施叔青:认真游戏人间[J]. 人物 2011(11)
- [1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服饰书写[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01)
- [11].施叔青的香港叙述[J]. 名作欣赏 2018(19)
- [12].迷茫与觉醒——解读施叔青《窑变》[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6)
- [13].命相香港 贵族气质──施叔青笔下的香港及“香港人”形象[J]. 扬子江评论 2014(01)
- [14].欲与城:百年沧桑史的构造——论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文化意蕴[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5].施叔青小说中流露出的文人山水[J]. 出版参考 2008(13)
- [16].后殖民思潮下的台湾身份认同——以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7].风月传奇与史诗想象——施叔青笔下的“香港故事”[J]. 长城 2015(04)
- [18].施叔青:写作是我的居住之地[J]. 长江文艺 2012(12)
- [19].迷茫的快乐 寂寞的清醒——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的女性意识[J]. 名作欣赏 2010(06)
- [20].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书写[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2)
- [21].女性立场的婚恋抒写——论施叔青70年代女性小说[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22].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23].对欲望的审视——评施叔青《香港的故事》[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12)
- [24].李昂施叔青合论[J]. 华文文学 2009(06)
- [25].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失落——读施叔青《微醺彩妆》[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01)
- [26].历史叙事下的边缘书写——试论施叔青的《行过洛津》[J]. 北方文学 2018(08)
- [27].论施叔青70年代乡土小说的回归[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6)
- [28].消费时代的红男绿女——施叔青香港题材小说解读[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04)
- [29].多样的真实——重评施叔青《香港三部曲》[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05)
- [30].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施叔青《她名叫蝴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