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中,我们用液相法合成了一系列SnO2微米球,并研究了其气敏性质与产物形貌的关系;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Nb共掺杂的Sn1-2xFexNbxO2(0<x≤0.33)固溶体,研究其结构及磁性变化;用共沉淀法合成锡掺杂的FeNbO4,分别得到了正交相和单斜相结构的FeNbO4,并研究其结构与磁性的关系。1、用低温液相法合成出由一维纳米棒组成的二氧化锡微米球,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控制产物的形貌和尺寸大小,同时探讨微米球的形成机理。气敏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米球对乙醇气体显示出很高的灵敏度,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都相当短。2、用化学共沉淀法得到了一系列铁、铌共掺杂的二氧化锡基固溶体。通过铁、铌共掺杂可使铁在二氧化锡中的掺杂量提高到33%,所得产物均属于典型四方晶系的锡石结构。当掺杂量较低时,产物显示顺磁性。但当掺杂量较大时,所得产物均显示反铁磁性。3、通过锡的掺杂,得到了不同晶体结构的FeNbO4,当掺杂量低于6%时,产物为单斜相,掺杂量在8%到10%之间时,产物为正交相,所有产物均显示反铁磁性,但不同的产物由于结构的不同相应显示出不同的反铁磁行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SnO_2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20(02)
- [2].超亲水SnO_2@不锈钢网的制备及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6)
- [3].溶剂热法制备不同形貌的SnO_2纳米材料[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4].一步法低温沉积SnO_2[J]. 化工管理 2017(06)
- [5].Sn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17(08)
- [6].具有开口结构SnO_2空心微球的水热合成及表征[J]. 功能材料 2013(23)
- [7].直径大小对SnO_2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水热合成纳米SnO_2的制备与表征[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5(06)
- [9].较大规格SnO_2坯体的凝胶注模成型及抑制其卷曲变形的工艺研究[J].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5(03)
- [10].SnO_2/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13(05)
- [11].SnO_2纳米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1)
- [12].SnO_2负载硅钨酸催化制备月桂酸单甘酯[J]. 精细化工 2020(06)
- [13].SnO_2修饰石墨毡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 复合材料学报 2014(02)
- [14].介孔SnO_2气敏性能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3(07)
- [15].喷雾热解法制备SnO_2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6].液相均匀包覆法制备SnO_2-纤蛇纹石纳米复合材料[J]. 中国粉体技术 2015(06)
- [17].水解法制备SnO_2纳米材料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18].滤纸为模板制备中空SnO_2纳米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J]. 无机材料学报 2013(11)
- [19].酞菁镍-S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 化学世界 2008(01)
- [20].水热法合成SnO_2空心球及其对乙醇气敏性能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9(12)
- [2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nO_2纳米单晶@硬炭的合成以及水系粘结剂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功能材料 2020(09)
- [22].掺杂SnO_2对超级电池中炭电极的影响[J]. 蓄电池 2014(05)
- [23].SnO_2纳米材料气敏性能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20(11)
- [24].纳米SnO_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7(01)
- [25].天然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SnO_2复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性能研究[J]. 高师理科学刊 2017(08)
- [26].焙烧温度对掺锑SnO_2薄膜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J].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8(05)
- [27].多孔碳化棉复合SnO_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人工晶体学报 2020(10)
- [28].SnO_2/石墨烯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9].纳米SnO_2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云南化工 2020(03)
- [30].V掺杂SnO_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