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的礼物》的主题研究

《洪堡的礼物》的主题研究

论文摘要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一九七六年瑞典学院因贝娄作品“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从他最初发表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1944)到1987年发表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贝娄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和命运问题。在其一九六四年问世的小说《赫索格》中索尔·贝娄首次塑造了一个在现代生活中处境尴尬的犹太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那以后,贝娄一直致力于发掘和表现这类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美国现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寻找生存立足点时对人类命运进行的探索与思考。在1976年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洪堡的礼物》,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贝娄最为丰富且最为深奥的著作。该作品以主人公西特林独白的形式描述了艺术家,特别是犹太裔作家在美国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诸如忧虑、困惑、受难、追寻等生存困境。贝娄对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并不忘对他那些饱经精神磨难的犹太主人公们指出了寻求精神救赎的出路。本文包含三部分,导言、主体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索尔·贝娄的作品、主人公、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以及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评价,并通过不同作家对该作品的评价,为主题意义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分析的是关于《洪堡的礼物》中两位艺术家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作者深度关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贝娄对其笔下人物进行了仔细诊断,详细揭示出他们的病症:焦虑与沮丧。冯·洪堡·佛莱彻,小说中名义上的主人公,是美国三十年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纯真和人道主义的气息,得到当时许多名人和报界人士的赞誉。到四十年代末期,随着物质主义在美国观念上的渗透,人道主义的东西便成了过时的“玩意儿”,一心渴望用柏拉图精神和爱人之心来改造美国的诗人洪堡,逐渐被人们淡忘。痛苦万分的他由于不能保持原有的成功,继而转向女人和酗酒,意志消沉,死于非命。他就是现代美国诗人的例证。传记作家兼剧作家查理·西特林,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也是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一个百老汇的剧作家和政治历史书的作者。同时也是洪堡的继任者,不是因为他像洪堡那样有诗人的癖好,药物困扰,不是因为都在文学与金钱的冲突,不是因为对自身不足的遗憾,而是因为他对现实的焦虑和创造性的天才。他就是另一个洪堡或洪堡的影子。他也遭受了很多诸如名誉、金钱、地位、财产和美女等方面的诱惑和困苦。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痛苦的根源。在充满拜金主义、空虚和缺乏精神追求的现代美国社会,无论是洪堡还是西特林都演绎着美国艺术家的悲剧。洪堡虽然是著名的艺术家,但最终只能贫困潦倒,默默地死去。西特林成名之后,经济上挥霍无度,生活上放荡堕落,加上流氓无赖和骗子都来向他诈取钱财,是他终日忧心忡忡,直至破产。一方面拥有名声和金钱给他们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另一方面又发现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然而,他们发现自己总是没有能力处理现实中的事情,深感沮丧,试图在一个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寻求逃脱。他们的苦难根源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有着犹太背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双重性,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心理上总有一种边缘感。西特林和洪堡都是有思想的人,时代的革命者,但是被边缘化了,他们被扼杀打压被凌辱漠视并且被遗忘,不管他们有过多大的名声,曾为美国文化做过多大贡献。这部分是因为他们过于浪漫不现实违反潮流,但主要是因为美国文化土壤的贫瘠。作为美国诗歌三四十年代的先驱,洪堡的成功和当时美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尽管这个时代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大萧条全社会都笼罩在黑暗和沮丧的阴影中,但对浪漫主义诗歌却是一个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慷慨大方又自由开放的时代。美国在二战后越来越工业化,洪堡却衰退了,他被遗忘,变得精疲力竭,他的诗歌从美国现代作品中被删除了。相反,查理却如鱼得水,获利颇丰,在商业化的美国更具生存能力。但是他也并没有免遭美国艺术家的痛苦,是整个资本主义隔离了艺术家们。对死亡的困扰是痛苦的另一个根源。作为历史学家西特林描写了那些死去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主题并找到了控制死亡的方法。他重新礼葬了洪堡,以纪念恩师在天之灵。通过文中的沉思部分,贝娄为其主人公和读者重建了洪堡不朽的生命。第三章阐释索尔·贝娄对主人公精神救赎的思考。一方面,论述了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思想上被异化,不得不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而挣扎于荒诞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论述了主人公们与疯狂世界的勇敢抗争,讨论了他们的精神救赎。他们对自身痛苦处境的自我认识和觉醒,主人公们最后与现实世界的和解以及精神转变的过程对主人公们指出的精神得到救赎的出路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主题,并进一步指出其中意义。作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作者,索尔·贝娄响应时代召唤,通过犹太文化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检查和思考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洪堡的礼物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犹太知识分子精神进程和普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生存困惑这一经典主题。通过对作者刻画的犹太知识分子沮丧、离疏和追求精神乐园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深度揭开了小说的真实意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I Agony of the Two Artists in Humboldt’s Gift
  • 1. Humboldt’s Painful Spiritual Wandering
  • 2. Citrine’s Inner Anxieties and Depression
  • Chapter II Deep Root of the Agony in Humboldt’s Gift
  • 1. Deep Jewish Concerns
  • 2. Sense of Marginality
  • 3. Alien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 4. Obsession of Death
  • Chapter III Spiritual Redemption in Humboldt’s Gift
  • 1. The Conflic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 2. The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st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 3. The Way out for the Protagonists’ Spiritual Salvation in the Realit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J]. 文学教育(下) 2017(01)
    • [2].《洪堡的礼物》中的犹太性解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8)
    • [3].《洪堡的礼物》中的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洪堡的礼物》[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4].《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6(32)
    • [5].《洪堡的礼物》中的身份危机与契约伦理[J]. 华中学术 2016(03)
    • [6].从《洪堡的礼物》看索尔贝娄的人文观[J]. 北方文学 2017(14)
    • [7].解析《洪堡的礼物》中叙述话语的表达方式[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7(02)
    • [8].洪堡留下什么礼物?[J]. 大学生 2017(06)
    • [9].《洪堡的礼物》的死亡主题[J]. 作家 2008(22)
    • [10].空间、资本与知识分子:《洪堡的礼物》中的三重空间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1].《洪堡的礼物》中的犹太式家庭观[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2)
    • [12].论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的主题思想[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6(06)
    • [13].《洪堡的礼物》的三大叙事特色[J]. 语文建设 2016(14)
    • [14].《洪堡的礼物》的主题与写作艺术特征[J]. 芒种 2014(15)
    • [15].《洪堡的礼物》中的女利主义解读[J]. 群文天地 2012(12)
    • [16].《洪堡的礼物》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4)
    • [17].《洪堡的礼物》中的异化主题[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12)
    • [18].《洪堡的礼物》的名字隐喻[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12)
    • [19].论《洪堡的礼物》中的犹太文化意识与灵魂救赎[J]. 名作欣赏 2014(27)
    • [20].诗情与喧嚣:《洪堡的礼物》的叙述艺术[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5)
    • [21].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对立性特征(一)[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6)
    • [22].《洪堡的礼物》——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扛鼎之作[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08)
    • [23].论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不可靠叙述[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4].小说《洪堡的礼物》折射出的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6)
    • [25].《洪堡的礼物》中的“成功”与救赎[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6].一件珍贵的精神礼物——论《洪堡的礼物》中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J]. 名作欣赏 2010(24)
    • [27].《洪堡的礼物》与欧洲的“梅尼普体”文学[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2)
    • [28].20世纪40年代“纽约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论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诗人之死[J]. 外国语言文学 2020(03)
    • [29].都市人的现代性救赎——以《洪堡的礼物》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5(04)
    • [30].试论犹太人的幸存内疚感——解读贝娄《洪堡的礼物》[J]. 时代教育 2015(17)

    标签:;  ;  ;  ;  ;  

    《洪堡的礼物》的主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