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且古代政府的财政收入有近80%来自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水、旱、风、蝗、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各地经常交替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致使农民收成锐减,有时甚至是颗粒无收。因此,我国古代政府在如何预防灾荒发生,灾荒发生后如何安置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生产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由此而形成荒政,荒政在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选取荒政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理清荒政的发展脉络,完整地再现荒政与财政之间的关系,为今人的防灾减灾提供借鉴。荒政是古代政府针对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危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灾前的储备与防治、临灾的救济、灾后的补救等。荒政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它是在国家政权的组织下,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制度或措施来实行的,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并与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荒政的实施对象是全体国民,主要是社会生产者(农民),即受灾害影响的农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全部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收成,因此农民对统治者维持其统治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农民生产者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乃至朝代更替,统治者才从维护自身统治的利益出发,有效地推行荒政,维持生产者(农民)的生存,从而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及社会稳定。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向受灾的民众提供救济是非常普遍的。从有历史文献以来,有关荒政的记述便是史籍中的重要内容,实施荒政也是各级官府的重要职责。我国古代荒政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两种思想:其一,以民为本。早在商朝开国之主成汤时对民的重要性就已经有所认识,从而采取了不同于夏桀的利民、保民之策;商代中兴时期的君主盘庚也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者爱人”、“节用爱民”观点以及《周礼》遇大事“致万民而询”制度、《礼记》“天下为公”思想早已为人熟知。孟子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正因为“民”是如此的重要,民在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政府才必须救助百姓,使百姓渡过难关,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经济,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二,君民相依。君和民是相互对立、彼此依存的关系,无民便无君。《荀子·王制》中指出:“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因此国安就成为君和民“统一”起来的平衡点。君主无论是出于畏惧天神的动机而保民,还是畏惧民反失位的动机而愚民,都必须主动促使社会达到安定的局面。这就是统治者主动为民众提供灾荒救济的思想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和官吏大都熟读经典著作,受传统民本、仁爱思想的熏陶,能够对遭受灾难的百姓施以救助。即使有一些最高统治者无视民伤,或是由于行政制度和程序的制约未能及时救助灾民,官员也能对最高统治者进行劝谏,甚至是死谏。国家产生之后,荒政就成为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成为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在一定时期,社会总财富的稀缺性,决定了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必然是此消彼涨。但掌握分配权的人如何分配社会财富,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对大多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来看,统治者很难自愿地为被统治者提供持久的、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或生存的救济。历史上虽然也不乏个别统治者具有仁爱之心,但更多的统治者是在吸取被推翻者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救济百姓的行为也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具体到荒政与财政间的相互关系则是:我国古代荒政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因此荒政措施的运行和效果与国家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财政为荒政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荒政的实现主要依靠政府以多种形式对受灾地区进行物质的有偿或无偿援助。所以在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荒政体制中,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荒政的实施规模与效果。荒政的实施始终受到国家财政的制约和影响,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财政收支制约着荒政的实施,制约着救荒方式的选择,制约着荒政的实施效果,进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反过来,荒政也影响着财政的收支状况。当年的荒政支出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下一年度的财政收入;但是政府对当年灾民赋税的蠲免又会直接减少当年的财政收入。同时荒政支出的增多,必然使政府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然而从统治者的本质来看,在财政状况不好而又不能缩减其他必要开支时,必然会减少用于荒政的支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古代荒政的发展,主要讲述荒政思想及在思想指导下荒政措施的发展演变。(1)天命主义禳弭思想及与之相对应的巫术救荒措施。这种思想和措施的产生源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自然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界由“天帝”主宰,所有的人都要屈从于“天帝”的意志。(2)临灾救济思想。这主要包括赈济思想、调粟思想、养恤思想、除害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有赈济措施、调粟措施、养恤措施、除害措施。临灾救济是指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为灾民提供的紧急救助。(3)灾后补救思想。这主要包括安辑思想、蠲缓思想、放贷思想、节约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有安辑措施、蠲缓措施、放贷措施、节约措施。灾后的补救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在灾民已经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基础上,政府为恢复社会经济发展而对灾民进行的扶助。(4)灾前预防思想。主要有基于改善社会条件的重农与仓储思想和基于改善自然条件的水利与林垦思想,与之相对应的有重农措施、扩大积储措施、兴修水利、造林垦荒措施。灾前的预防是指在灾害发生以前就采取各种办法避免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二是荒政与财政的关系。文章着力吩析了财政收支对荒政的影响以及荒政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其中重点选取荒政中临灾救济(赈济)支出造成的财政负担作具体分析。文中在考察古代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赈济标准、人口总数变化、受灾比例之后,以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为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政府赈济灾民的支出及其对政府造成的财政负担。最后得出结论:从财政负担比例的范围看,我国古代政府的荒政救济负担水平在20%左右;救济支出造成财政负担最低的是宋朝,负担最重的是清朝;财政负担比例逐渐增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荒政发展的梳理和对荒政和财政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具体研究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财政负担。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及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对荒政与财政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地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探两宋士大夫农业荒政思想的特征[J]. 福建农业 2015(05)
- [2].司马光荒政思想研究[J]. 运城学院学报 2015(04)
- [3].从两宋之际灾荒状况看其救荒及荒政思想[J]. 文教资料 2011(28)
- [4].宋代文人士大夫与荒政变革[J]. 黑龙江史志 2009(21)
- [5].《明代荒政文献研究》评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8(04)
- [6].《太平经》荒政思想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 2016(02)
- [7].(清)杨西明《灾赈全书》所见之荒政思想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8].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国荒政书考论[J]. 清史研究 2010(02)
- [9].新境与新径:当代广东的“荒政书写”[J]. 学术研究 2016(03)
- [10].“荒政”:关乎国家兴衰和民生祸福[J]. 中国粮食经济 2014(01)
- [11].浅议徐光启的荒政思想[J]. 科学与管理 2014(03)
- [12].论古代荒政之赈粥[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7)
- [13].明代荒政思想析论[J]. 东方论坛 2016(05)
- [14].明太祖的荒政思想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10)
- [15].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荒政”评价[J]. 地方财政研究 2015(01)
- [16].试论明代的荒政史籍及其价值[J]. 天府新论 2008(06)
- [17].《救荒活民书》荒政思想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8].海瑞的荒政思想与主张[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1)
- [19].二程荒政思想发微[J]. 农业考古 2013(04)
- [20].清代荒政思想制度对精准扶贫的现实启示[J]. 学术界 2016(09)
- [21].浅述清代荒政程序及措施[J]. 兰台世界 2009(21)
- [22].论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以宋代荒政为中心的考察[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3].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水患影响及政府荒政[J]. 江淮水利科技 2014(06)
- [24].朱元璋荒政思想刍议[J]. 沧桑 2011(04)
- [25].明清时期徐州地区灾荒与荒政的历史考察[J]. 淮海文汇 2011(03)
- [26].民国时期宁夏自然灾害及荒政述略[J]. 兰台世界 2015(34)
- [27].传统荒政思想的近代嬗递[J]. 理论界 2008(01)
- [28].传统荒政著作价值刍议[J]. 北方论丛 2015(05)
- [29].明清宁夏荒政评述[J]. 宁夏社会科学 2014(04)
- [30].略论北宋笔记中的荒政[J]. 古今农业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