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背景下,城市区域在世界和中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与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空间的核心空间单元,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本文主要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劳动空间分工视角,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应用分析,力图发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并获得推进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能够深化对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问题的系统性理论认知,而且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还能够为促进中国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地位提升等提供某些借鉴,从而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安排将按照从理论构建到应用分析的展开次序来进行。具体来讲,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导论;第2章,劳动空间分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3章,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第4章,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第5章,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总体特征、动力机制与经济效应;第6章,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第7章,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第8章,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其中,第2、第3和第4章是理论构建部分,第5、第6和第7章是应用分析部分。本文理论构建部分主要结论:(1)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竞争和综合竞争的地理层级正在发生从城市向城市区域的明显变化,城市区域正在成为现代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舞台。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重要实践价值的概念,是指在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相邻城市之间存在较与区域外部城市更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区域范围存在明显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密集分布地区。(2)劳动空间分工的内涵并不是传统理论上阐述的劳动分工在地理空间的反映,而是指劳动分工在演进过程中将空间作为生产变量,从而呈现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地理现象,是劳动分工演进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形式,可以成为空间组织分析的一个合理而可行的理论视角。(3)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是城市区域经济空间在自然基质的硬约束条件下,在企业的劳动空间分工演进基础上,在多个不同尺度空间的交织作用中,在政府的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下,通过经济资源与活动时空变动而形成的有序化结构和有序化过程,其研究应该包括内涵、要素、机制、路径等方面的内容。(4)城市区域是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不断演进并叠加作用的结果,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动态演化的实质内涵是空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城市集聚与城市辐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静态特征可概括为网络化特征。(5)跨国公司在劳动空间分工演进过程中,通过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管理和利用,“构建”起了城市区域的全球经济联系。因此,正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互动作用中,城市区域作为一种连接两种双向作用力的特殊地域单元,其功能和地位在全球经济地理格局中逐渐浮现,成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核心。本文应用分析部分主要结论:(1)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在劳动空间分工不断演进基础上不断演化,内部空间组织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外部空间联系也日趋密切化,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区域之一,并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六大城市区域之一。(2)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不断演化并日益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不断强化和政府协调机制不断改进。(3)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范围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运输规模快速增长,空间运输联系日趋增强,经济联系强度持续提高,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不断降低,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地方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都充分说明了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网络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4)长三角城市区域通过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外部空间联系日益密切化,并且已经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依赖型经济”。(5)长三角制造业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主要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基本上被锁定在“低端道路”上。因此,长三角城市区域必须进行从走“低端道路”转向走“高端道路”的战略调整,而在这种道路转换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关键。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视角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形成了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基本规律的一系列较深入的理论认知,提供了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实践状况的全面总结与合理解释,在理论构建和应用分析两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推进。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组织进行的结构描述和规律总结,也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以企业区位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空间组织研究,同时与新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同时,本文从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建立空间组织一体化的微观基础、实施更高和更深层面的开发与开放、建立城市区域尺度的管治机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培育社会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既可以为长三角城市区域各级政府与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区域各级政府与相关机构提供思考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市区域
  • 1.2.2 空间组织
  • 1.2.3 劳动空间分工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论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结构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劳动空间分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2.1 劳动空间分工:一个空间组织分析的独特视角
  • 2.1.1 空间组织分析:从人文地理学到现代经济学
  • 2.1.2 劳动空间分工:一个空间组织分析的独特视角
  • 2.2 劳动空间分工理论的思想来源
  • 2.2.1 思想来源之一:分工经济思想
  • 2.2.2 思想来源之二:“空间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理念
  • 2.3 劳动空间分工理论的基本结构
  • 2.3.1 劳动过程的属性及其分化
  • 2.3.2 劳动过程的空间形式选择
  • 2.3.3 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选择
  • 2.3.4 劳动空间分工的基本类型
  • 2.4 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与独特之处
  • 2.4.1 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框架的分析思路
  • 2.4.2 劳动空间分工理论框架的独特之处
  • 3.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
  • 3.1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
  • 3.1.1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内涵
  • 3.1.2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要素
  • 3.1.3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机制
  • 3.1.4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路径
  • 3.2 劳动空间分工、城市形成与城市空间结构
  • 3.2.1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形成
  • 3.2.2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
  • 3.3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形成
  • 3.3.1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郊区化
  • 3.3.2 劳动空间分工、城市多中心化与城市区域化
  • 3.3.3 劳动空间分工、城市体系演进与区域城市化
  • 3.4 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动态演化
  • 3.4.1 实质内涵:空间相互作用
  • 3.4.2 两个过程:城市集聚和城市辐射
  • 3.5 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静态特征
  • 3.5.1 城市区域内部的网络化特征
  • 3.5.2 城市区域内部的主要经济网络
  • 3.5.3 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分析方法
  • 4.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
  • 4.1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微观主体
  • 4.1.1 城市区域生产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新产业空间
  • 4.1.2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
  • 4.2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宏观环境
  • 4.2.1 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与全球经济分散化
  • 4.2.2 跨国公司劳动空间分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 4.3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内在机制
  • 4.3.1 城市区域是跨国公司投资选择的主导性区域
  • 4.3.2 跨国公司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
  • 4.4 城市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
  • 4.4.1 劳动分工演进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4.4.2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的高度集聚特征
  • 4.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区域的全球经济地位
  • 4.5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理论小结与分析维度
  • 4.5.1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理论小结
  • 4.5.2 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分析维度
  • 5.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总体特征、动力机制与经济效应
  • 5.1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总体特征
  • 5.1.1 长三角城市区域的范围界定
  • 5.1.2 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历史基础与发展现状
  • 5.1.3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总体特征
  • 5.2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动力机制
  • 5.2.1 市场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 5.2.2 组织协调机制不断强化
  • 5.2.3 政府协调机制不断改进
  • 5.3 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经济效应
  • 5.3.1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5.3.2 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 5.3.3 促进生产技术持续进步
  • 5.3.4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 6.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
  • 6.1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空间运输联系分析
  • 6.1.1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 6.1.2 空间运输联系的规模与结构
  • 6.1.3 空间运输联系的分布特征
  • 6.2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6.2.1 上海与其他城市时间距离的历时变化
  • 6.2.2 上海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
  • 6.3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分工与专业化分析
  • 6.3.1 长三角城市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
  • 6.3.2 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地方专业化
  • 6.4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特征判定及主要问题
  • 6.4.1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特征判定
  • 6.4.2 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主要问题
  • 7. 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
  • 7.1 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 7.1.1 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7.1.2 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特征
  • 7.1.3 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演化规律
  • 7.2 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进出口贸易分析
  • 7.2.1 长三角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统计描述
  • 7.2.2 长三角出口贸易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 7.2.3 长三角进口贸易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 7.3 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 7.3.1 长三角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描述
  • 7.3.2 长三角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 7.3.3 长三角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条件与发展策略
  • 7.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长三角的全球经济地位
  • 7.4.1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
  • 7.4.2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7.4.3 生产性服务业是长三角提升全球经济地位的关键
  •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1.1 理论构建部分主要结论
  • 8.1.2 应用分析部分主要结论
  • 8.2 提升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一体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8.2.1 彻底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
  • 8.2.2 建立空间组织一体化的微观基础
  • 8.2.3 实施更高和更深层面的开发与开放
  • 8.2.4 建立城市区域尺度的管治机构
  • 8.2.5 逐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 8.2.6 培育社会力量的约束机制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9年长三角城市经济30强[J]. 决策 2020(Z1)
    • [2].长三角城市合作全面加速推进新徐州亟须加快步伐融入其中[J]. 淮海文汇 2009(03)
    • [3].长三角城市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20(08)
    • [4].长三角城市智慧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5].长三角城市产业聚集的外部性影响分析[J]. 中国商论 2017(10)
    • [6].长三角城市环境绩效指数发布[J]. 城市规划通讯 2015(14)
    • [7].城市集聚与外部性——基于长三角城市圈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1)
    • [8].长三角城市环境绩效指数发布 上海绿色发展指数领先幅度不断扩大[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10)
    • [9].面临“异国害虫”入侵 长三角城市联手保障生态安全[J]. 领导决策信息 2008(46)
    • [10].2018年长三角城市商业发展特征和趋势展望[J]. 上海商业 2019(04)
    • [11].信息流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7(36)
    • [12].中心性与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及演化——企业联系的视角[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4)
    • [13].长三角城市化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J]. 城乡建设 2015(06)
    • [14].城市协作框架下的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1)
    • [15].市场获得与地区工资差异分析——以长三角城市为例[J]. 商业时代 2014(20)
    • [16].长三角城市智能出行报告显示:宁杭并列最爱智能出行城市[J]. 江南论坛 2016(05)
    • [17].世博商机融合长三角城市[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0(03)
    • [18].寻找区域一体化的新红利 长三角城市市长与企业家对话[J]. 新民周刊 2013(05)
    • [19].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部分与会市长(专家)发言[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05)
    • [20].“生态文明与长三角城市发展论坛”会议简讯[J]. 探索与争鸣 2009(12)
    • [21].解锁长三角城市消费活力[J]. 检察风云 2020(03)
    • [22].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基于搜索引擎超链接的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6(02)
    • [23].基于区域合作的长三角城市创新体系[J]. 科学发展 2013(06)
    • [24].接轨上海形成发展新格局[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1(04)
    • [25].推动长三角城市合作联动新水平[J]. 智库时代 2017(04)
    • [26].FDI对长三角城市工业环境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9(01)
    • [27].聚集经济角度的长三角城市转型发展方向[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9)
    • [28].基于上市公司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12)
    • [29].长三角城市用地经济效率评价[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
    • [30].“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发布[J]. 城市规划通讯 2018(19)

    标签:;  ;  ;  ;  

    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