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后乳房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侯旻,袁琳,郑书彦[1](2021)在《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泌乳水平、产后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在进行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后对产后抑郁、睡眠质量及泌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119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激励式早期护理联合产后乳房按摩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水平、产后心理状态以及睡眠质量。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初产妇起始喂养时间、泌乳发动时间短于对照组,48 h泌乳量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可以改善初产妇的产后抑郁状态,提高睡眠质量,进一步促进初产妇血清泌乳素的分泌。
李佩瑶[2](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王娅楠[3](2019)在《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气血虚弱型及肝郁气滞型剖宫产产妇泌乳情况的影响,探讨其对促进泌乳产生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规范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方法治疗剖宫产妇产后缺乳提供依据。方法:对于气血虚弱型剖宫产产妇,参照标准选择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比较2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的含量变化情况。对于肝郁气滞型剖宫产产妇,参照标准选择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对应的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比较2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产妇乳房肿胀变化情况。结果:1.气血虚弱型产妇经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护理后,泌乳始动时间约提前11h,泌乳量显着增加,护理4d后,相对于对照组的产妇,实验组的血清泌乳素提高了约 4000 μlu/ml。2.肝郁气滞型产妇经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护理后,泌乳始动时间约提前16 h,泌乳量显着增加,乳房肿胀率得到显着降低,护理3 d后,乳房肿胀得到全部的治愈,疗效明显。结论:1、对于气血虚弱型缺乳剖宫产产妇,通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可以有效促进泌乳始动时间提前,增加产妇的泌乳量,提高血清泌乳素水平。2、对于肝郁气滞型缺乳剖宫产产妇,通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可以有效促进泌乳始动时间提前,增加产妇的泌乳量,降低产妇乳房肿胀率。从而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率。3、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易于被产妇及其家属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文敏[4](2019)在《穴位按摩护理对产后乳胀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穴位按摩护理对产后乳胀及母乳喂养产生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21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乳房护理,观察组予以穴位按摩护理。将两组产妇的乳房胀痛程度、泌乳情况、母乳喂养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的开始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3 d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按摩护理有助于产妇乳胀程度的减轻,可增加泌乳量,有助于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
岑谋娟[5](2019)在《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浮针治疗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产后乳房充血是产后常见病之一,而该病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因此本研究:(1)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目前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重点研究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特点,探讨乳房疼痛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上针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观察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在产后乳房充血患者中的即时疗效,以及治疗后一个月内的随访疗效,以期探寻产后乳房充血治疗的临床最优方案。方法:(1)采用产后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进行回访,共发放问卷2114例,最终将回收的1016例有效问卷作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将其中产后乳房充血产妇600例纳入观察组,其余416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通过收集整理产妇的临床数据,了解目前临床产后常见病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产后乳房充血的危险因素,以及探讨乳房充血危险因素与乳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2)选择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产后乳房充血60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浮针治疗组(即浮针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和单纯按摩组(即单纯穴位按摩治疗),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3次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即时疗效和随访疗效。采用SPSS 20.0中文版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率(%)描述。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资料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研究两组间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乳房疼痛等级变量之间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需经平行线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需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一、产后乳房充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临床常见产后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排列前8位的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600例(59.06%),产后缺乳532例(52.36%),产后汗证452例(44.49%),产后身痛证424例(41.73%),产后便秘324例(31.89%),产后恶露不绝304例(29.92%),产后抑郁症180例(17.71%),产后尿潴留112例(11.02%)。2.产妇一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BMI、分娩孕周、年龄、分娩方式、孕次、产次、宝宝性别、宝宝出生体重、产前是否学习过母乳喂养知识、分娩后1小时内是否让宝宝早吸吮或早接触乳房、坐月子地点、婚姻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前检查次数、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母乳喂养时间、经前是否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是否乳头破损、产后是否过早进补、产后情绪变化情况、产后是否经常与家人争吵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家庭月总收入因素中:月总收入在1-2万元、3-5万元、≥5万元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风险比月总收入不足1万元产妇低87.0%、67.0%和78.0%;是否经常和家人争吵因素中:经常与家人争吵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从未与家人争吵产妇的4.66倍;产后情绪变化因素中:易烦躁和易怒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25倍、76.88倍;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乳房破损、产后过早进补产妇患产后乳房充血的风险是正常产妇的4.1倍、3.4倍、3.32倍,以上几种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乳房充血产妇乳房疼痛程度相关因素结果显示: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其[OR(95%CI)为[2.128(1.237~3.658)];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比在家坐月子的产妇低44.0%,其[OR(95%CI)为[0.556(0.330~0.9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两种方法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BMI、孕次、产次、经初产妇、分娩方式、治疗前纯母乳喂养人数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即时疗效:浮针治疗组3次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随治疗次数的增加均显着下降,其中[F值和P值]分别为[441.53,0.000]和[198.49,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浮针治疗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2.00(0.00,4.00),单纯按摩组的乳房疼痛评分为0.00(0.00,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Z值和P值分别为(-2.103,0.035),浮针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6.7%)高于单纯按摩组(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疗效:浮针治疗组和单纯按摩组患者随访一个月内产后乳房充血复发人数和纯母乳喂养人数分别为(1,27)和(7,18),X2值和P值分别为(5.192,0.023)和(7.200,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按摩组复发率(23.3%)明显高于浮针治疗组(3.3%),而浮针治疗组纯母乳喂养率(90.0%)明显高于单纯按摩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代常见产后病分别为:产后乳房充血,产后缺乳,产后汗证,产后身痛证,产后便秘,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抑郁症,产后尿潴留。2.家庭月总收入、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产后过早进补、产后乳头破损、经常和家人争吵、产后情绪变化为产后乳房充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前有乳房疼痛病史及产后过早进补的产妇发生中、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产后有乳头破损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大于发生轻度疼痛的概率,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产妇发生重度乳房疼痛的概率低于在家坐月子的产妇。3.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母乳喂养率。4.本研究因回收的样本量有限,结果还需联合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予以验证。
高君君[6](2019)在《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做好产后乳房护理对于促进母乳喂养以及防止产后乳汁淤积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分娩的初产妇共计8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中包含40例产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中有4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产后乳房护理、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产后乳汁淤积发生率。结果对产妇采取不同的产后护理措施之后,产后3d,观察组产妇全部实现母乳喂养,成功率达到了100.0%,对照组产妇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产妇共有35例,成功率为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乳汁淤积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产妇产后的乳房护理,如进行乳房按摩等,有助于及早实现母乳喂养,有效避免产后乳汁淤积情况的发生。
蔡惠兰[7](2018)在《产后乳房穴位按摩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产后乳房穴位按摩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太原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30例产妇进行分组研究,通过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干预组(65例),产后2~4 d 2组产妇均接受乳房护理,对照组选择常规乳房护理方法,干预组选择中医穴位按摩乳房护理方法,对2组产后乳房护理干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干预组乳腺炎、乳房胀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将2组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干预组显着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后乳房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乳腺炎、乳房胀痛的发生率,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李辉[8](2018)在《优质护理干预在51例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102例初产妇,产后均伴有不同程度乳房胀痛,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51例加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后1、2、3、4 d乳房胀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产后2、3、4 d观察组乳房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8. 43%比较,观察组94. 12%(48/51)明显提高(P <0. 05)。结论:对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产后乳房胀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孙慧洁[9](2018)在《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抽取100例产后乳房胀痛女性进行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综合护理措施,对比效果。结果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产后乳房胀痛女性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董元花[10](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近3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及导师辨治本病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外治法治疗本病的处方规律,总结导师辨治本病经验,以期为临床及学习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为检索源,对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统计分析,整理导师辨治本病经验。结果:共涉及外治方法10种,以针刺、按摩为主;涉及腧穴81个,主要分布在胸、背及四肢,排名前六位的是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太冲和内关;排名前三位的经络是胃经、小肠经和任脉;使用频次较高的耳穴是内分泌、乳腺、胸穴;外用药物以补气养血、活血散结为主,以速泌通乳贴使用最多;导师以艾灸、药罐疗法治疗本病,各种方法均有良好疗效。结论:本研究中外治方法多样但有侧重,选经取穴精当;导师辨治本病亦有独到见解,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学研究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产后乳房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后乳房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泌乳水平、产后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气血虚弱型剖宫产产妇泌乳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按摩穴位选取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性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肝郁气滞型剖宫产产妇泌乳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按摩穴位选取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性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房按摩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已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4)穴位按摩护理对产后乳胀及母乳喂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方法—常规乳房护理 |
1.2.2 观察组方法—穴位按摩护理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乳房胀痛程度 |
2.2 泌乳情况 |
2.3 母乳喂养情况 |
3 讨论 |
(5)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浮针治疗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产后乳房充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产妇社会人口学状况 |
1.2.2 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 |
1.2.3 产后乳房充血产妇乳房疼痛程度一般情况分析 |
1.2.4 产后乳房充血产妇乳房疼痛程度危险因素分析 |
1.2.5 扩展 |
第二章 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产后乳房充血的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操作方法 |
2.1.6 疗效评价 |
2.1.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2 浮针治疗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及硬度评分变化趋势比较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硬度评分比较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疗效的比较 |
2.2.6 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3.1 产后乳房充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讨论 |
3.1.1 研究产后乳房充血的重要性 |
3.1.2 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乳房疼痛程度相关性的讨论 |
3.2 产后乳房充血临床治疗部分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产后乳房充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 1 心理护理 |
1.2.2. 2 产后乳房疏通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 |
2.2 两组产妇产后乳汁淤积发生情况 |
3 讨论 |
(7)产后乳房穴位按摩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护理方法 |
1.3.2 观察指标 |
1.3.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产妇乳房护理效果比较 |
2.2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8)优质护理干预在51例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
2.2 护理满意度 |
3 讨论 |
(9)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信息 |
1.2 方法 |
1.2.1 建立自信支持母乳喂养 |
1.2.2 乳房按摩 |
1.2.3 乳房清洁 |
1.2.4 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 |
1.2.5 科学饮食 |
1.2.6 指导正确挤奶方法 |
1.2.7 注意心理护理 |
1.2.8 选择合适内衣 |
1.3 疗效判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文献研究 |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文献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3 文献纳入标准 |
2.4 文献排除标准 |
2.5 建立数据库并统计 |
2.6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外治法情况 |
2 产后缺乳证型分析 |
3 各外治法统计分析 |
3.1 针刺治疗统计与分析 |
3.2 按摩治疗统计与分析 |
3.3 艾灸治疗统计与分析 |
3.4 耳穴治疗统计与分析 |
3.5 药物外用治疗统计与分析 |
3.6 其他治疗方法 |
讨论 |
1 产后缺乳证型 |
1.1 气血亏虚 |
1.2 肝郁气滞 |
1.3 痰湿阻滞 |
2 产后缺乳的中医外治疗法 |
3 针刺治疗规律分析 |
3.1 针刺取穴规律分析 |
3.2 针刺取经规律分析 |
4 按摩治疗规律分析 |
4.1 按摩取穴规律分析 |
4.2 按摩取经规律分析 |
5 艾灸治疗规律分析 |
5.1 艾灸取穴规律分析 |
5.2 艾灸取经规律分析 |
6 耳穴治疗规律分析 |
6.1 耳穴取穴规律分析 |
6.2 耳穴刺激方法规律分析 |
7 药物外敷治疗规律分析 |
7.1 药物外用法的药物分析 |
7.2 药物外用法腧穴、经络特点 |
8 拔罐治疗规律分析 |
9 物理治疗规律分析 |
10 穴位埋线治疗规律分析 |
11 穴位注射治疗规律分析 |
12 刮痧治疗规律分析 |
第二部分 郑君副教授辨治产后缺乳思路 |
1 关于乳房 |
2 病因病机 |
3 综合治疗 |
3.1 艾灸少泽、至阴穴 |
3.2 隔药灸神阙穴 |
3.3 药物拔罐疗法 |
3.4 自我按摩处方 |
4 讨论 |
4.1 注重同名经取穴 |
4.2 腧穴灵活使用 |
4.3 治疗方法灵活应用 |
4.4 放松心情,调理起居 |
5 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产后乳房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福代斯幸福感训练的早期乳房按摩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泌乳水平、产后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侯旻,袁琳,郑书彦. 全科护理, 2021(36)
- [2]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D]. 王娅楠. 苏州大学, 2019(04)
- [4]穴位按摩护理对产后乳胀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 文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17)
- [5]产后乳房充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浮针治疗的效果评价[D]. 岑谋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J]. 高君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4)
- [7]产后乳房穴位按摩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观察[J]. 蔡惠兰. 光明中医, 2018(23)
- [8]优质护理干预在51例产后乳房胀痛患者中的应用[J]. 李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5)
- [9]产后乳房胀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J]. 孙慧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6)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缺乳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董元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