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液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阶,氧化煤,浮选,界面特性,高内相W,O乳液
乳液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陆英[1](2019)在《低阶/氧化煤乳液浮选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低阶/氧化煤资源丰富,是煤炭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和化工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机械化开采力度的不断增强和大型重选设备的推广应用,低阶/氧化煤煤泥含量和灰分急剧上升,低阶/氧化煤煤泥的分选提质关系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浮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煤泥分选提质技术,但低阶/氧化煤可浮性差、烃类油捕收剂耗量大,浮选工艺效率低,大量的煤泥无法得到有效回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低阶/氧化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煤/水界面水结构和煤泥浮选特性的影响,以高内相油包水型乳液为低阶/氧化煤浮选捕收剂,探讨了乳液的浮选性能和在浮选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乳化工艺和内水相添加物调控,提高了乳液的储存稳定性和在矿浆中的分散稳定性,实现了低阶/氧化煤煤泥的高效回收。为提高低阶/氧化煤浮选效率、降低油类捕收剂用量提供有益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低阶/氧化煤的煤/水界面水结构进行模拟计算,揭示低阶/氧化煤可浮性差、捕收剂用量大的微观机制。通过分析模拟接触角、煤/水界面处水分子分布、水分子的运动性、氢键结构及水分子与含氧官能团结合能,研究含氧官能团含量对煤表面水结构的影响;并通过人工氧化煤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测定验证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随着煤表面羟基含量的增多,水在煤表面的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减小、煤表面水膜厚度增大、水膜中水分子排列更加致密且运动性减弱、界面水分子与煤表面羟基形成的氢键数目增加。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氧化煤的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也随着表面氧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低阶/氧化煤界面结构致密的水化膜会阻碍烃类油捕收剂在煤表面的吸附铺展,致使低阶/氧化煤可浮性差、捕收剂用量大。(2)为进一步明晰低阶/氧化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其浮选特性的影响,选取山西省不同矿区煤化程度不同的煤样和实验室低温氧化煤样,通过元素分析、SEM-EDS测试、XPS测试、表面电性测试、接触角测定和微浮选实验,研究了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其表面电性、表面亲疏水性和可浮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高阶煤相比,低阶煤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疏水性差,零电点低;以传统烃类油作为低阶煤长焰煤的浮选捕收剂,煤油用量为8 kg/t以上。氧化煤具有与低阶煤类似的性质,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零电点负移,疏水性下降,可浮性降低。(3)采用内水相体积分数为85%的高内相油包水型(HIP W/O)乳液作为氧化煤浮选捕收剂,通过微浮选实验考察其浮选性能。采用显微镜观察、高速摄像等手段,研究HIP W/O乳液的结构、在水中的分散性和微观结构及其在煤/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乳化剂Span 80分子在氧化煤表面的吸附状态。微浮选结果表明,与煤油相比,HIP W/O乳化煤油作为氧化煤捕收剂能显着降低煤油用量,提高浮选产率。其原因是乳液内相中的水能空间代替大部分煤油,且乳液表面具有与油类似的性质。此外,HIP W/O乳化煤油在水中能分散成小乳滴,且以W_1/O/W_2双乳液的形式存在;与煤油相比HIP W/O乳化煤油在氧化煤表面能更好的吸附铺展。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O-W_2界面上的乳化剂Span 80分子能排开煤表面的水分子,与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形成氢键,从而促进了乳滴在煤表面的吸附铺展,提高了氧化煤的可浮性。(4)通过调控HIP W/O乳液内水相中NaCl和黄原胶的浓度,降低乳化剂用量和提高乳液在矿浆中的稳定性,实现低阶/氧化煤的经济高效浮选。采用离心沉降稳定性测定、粒度测定、流变学测定和电导率测定,探究搅拌速度、乳化剂用量及内水相中NaCl和黄原胶浓度对HIP W/O乳液理化性质的影响,如离心沉降稳定性、乳滴粒径、粘度及乳液分散在水中的稳定性,并通过微浮选实验考察HIP W/O乳液理化特性对其浮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乳液稳定性越高,浮选节油率越高。通过提高搅拌速度、增加乳化剂用量、在内水相中添加适量浓度的NaCl,均能提高HIP W/O乳液的稳定性,表现为离心沉降稳定性增强、乳滴粒径减小、粘度增大及分散在水中的稳定性提高。另外,在内水相中添加3 wt‰的黄原胶能使内水相凝胶化,有效减缓HIP W/O乳液分散在水中后内水相的溶胀速率,在获得相同浮选性能的情况下,使乳化剂用量减少25%。以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作为长焰煤浮选捕收剂,油用量为1.6 kg/t时即能获得88.54%的产率,节油率为80%。(5)通过微浮选实验和浮选机浮选试验考察HIP W/O乳液对煤与灰分矿物的分离效果。以高岭土模拟煤中的灰分矿物,首先针对煤与高岭土(30 wt%)的混合矿,通过微浮选实验比较了优化制备的HIP W/O乳液与煤油对不同粒级煤颗粒的浮选性能,结果表明,高岭土对W/O乳液的浮选性能影响较小,仅会使乳液用量少量增加,油用量为2 kg/t时即能获得86.43%的回收率,节油率为83.33%。此外,通过浮选机浮选考察了现场煤油制备的HIP W/O乳液对煤与高岭土(30 wt%)混合矿的分离效果。由于现场煤油中含有杂极性烃类油,油用量为1.2 kg/t即能获得82.75%的回收率,精煤灰分为10.67%,与现场煤油相比节油率为70%。上述结果表明,以HIP W/O乳液为浮选捕收剂,能实现长焰煤和高岭土的有效分离,低阶煤的W/O乳液浮选工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高内相油包水乳液作为低阶/氧化煤的新型捕收剂,能有效改善低阶/氧化煤的可浮性,降低油类用量,对提高选煤厂的经济效益,推动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12-01)
曹宁,郭靖宇,RABAH,Boukherroub,邵庆国,臧晓蓓[2](2019)在《强稳定性的预氟化氧化石墨烯功能化聚氨酯海绵及其在非均相油水混合物、乳液高效分离和原油脱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工程、现代交通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泄漏和化工污水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化工污水的排放也导致了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氧化石墨烯(rGO)及其衍生物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由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梁彬,姬长建,侯汉学,王文涛,孙婵婵[3](2019)在《水包油乳液中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产品营养价值越来越重视,不饱和脂肪酸富集食品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水包油(oil-in-water,O/W)乳液是食品油脂最常见的存在形式,也是必需脂肪酸、脂溶性营养素和风味物质的有效载体。然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O/W乳液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引起风味恶化、营养损失,甚至形成威胁人类健康的有毒化合物。因此,如何提高乳液中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是食品工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消费者对天然食品需求的提高,又限制了合成抗氧化剂和氢化等传统抗氧化方法的使用。本文综述了O/W乳液中油脂氧化的机制、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重点概述了食品分散体中油-水界面的理化性质如何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这一基础研究,为高稳定性乳液体系和新型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沈婉茹,刘颖,汲明栋,王剑孝,胥帅[4](2019)在《疏水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ober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用溴化N,N-二甲基二茂铁基十六烷基甲铵盐(Fc16AB)对其进行疏水改性,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并将改性后纳米颗粒作为稳定剂制备Pickering乳液。运用XRD、FTIR、SEM、Zeta电位、接触角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发现Fc16AB对纳米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改性效果。同时探讨了Fc16AB体积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改性后二氧化硅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粒径小且分散均匀,形成稳定乳液的条件为Fc16AB体积为2 mL。(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爽[5](2019)在《基于叔胺和氧化胺的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胶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是一种软物质材料,在食品加工、化妆品配方、采油、涂料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传统乳液相比,Pickering乳液只需要少量的传统乳化剂(甚至为零)。并且,由于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几乎是不可逆的,因此Pickering乳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高稳定性的乳液往往只在应用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的,而在随后的阶段则需要其快速破乳。刺激响应型乳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乳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微小的外部刺激进行智能控制。近年来,利用CO_2作为触发剂,将Pickering乳液在“开”(稳定)和“关”(不稳定)的状态间进行转换引起了研究者们相当大的兴趣。本文分别基于N,N-二甲基-N-十二烷基叔胺(C_(12)A)、11-苄基硒-N,N-二甲基十一烷基-1-胺(SeTA)和十四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C_(14)PAO)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的可控吸附,实现了颗粒的非共价键疏水改性,获得了界面活性可调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而构筑了叁个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体系。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乳液稳定性的观察,探究了乳液的CO_2响应性能;通过Zeta电位、接触角、吸附等温线及乳液液滴表面SiO_2的吸附量的测定,阐述了乳液形成及其响应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廉价易得的商品化C_(12)A实现了对亲水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疏水改性,从而构筑得到了CO_2响应型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在温和条件(35 ~oC,40mL·min~(-1))下交替鼓入CO_2和N_2,C_(12)A即可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实现可逆转换,进而吸附或者脱附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因此,鼓入CO_2后界面活性颗粒形成,此时可构筑得到稳定的乳液;鼓入N_2则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因而乳液破乳。由于质子化的C_(12)A在颗粒表面的非常规吸附,只要高于临界浓度,在C_(12)A全浓度范围内均可构筑得到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使在Zeta电位为零时也不会中断。该方法可用于构筑高内相Pickering乳液,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油相,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基于SeTA疏水改性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首次构筑得到了CO_2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型Pickering乳液。SeTA分子结构中叔胺基团提供了CO_2响应性,而硒原子提供了氧化还原响应位点。鼓入CO_2,SeTA质子化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SeTA-CO_2),从而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二氧化硅表面,赋予二氧化硅颗粒两亲性,使其吸附于油水界面稳定乳液;向乳液中鼓入N_2后,SeTA-CO_2转变为不带电的SeTA,从颗粒表面脱附,使其失去两亲性,乳液随之破乳。另外,加入H_2O_2后,疏水的硒醚转变为亲水的硒亚砜,导致SeTA-Ox可以通过硒亚砜的氢键作用吸附在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形成界面活性颗粒,稳定乳液;加入还原剂Na_2SO_3,氢键作用随着硒亚砜向硒醚的转变而消失,破坏了颗粒的界面活性,乳液也因此破乳。但是,在CO_2的氛围下,氧化剂的加入只能改变乳液的粒径,而不能实现破乳。这些有趣而独特的多响应行为赋予了该Pickering乳液智能调控乳化和破乳以及液滴大小的能力。3、基于C_(14)PAO疏水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构筑得到一个新的CO_2开关型Pickering乳液。在30°C下,以40 mL·min~(-1)的流速向体系中交替鼓入CO_2和N_2时,C_(14)PAO可逆地在阳离子和非离子形式之间转换,进而在颗粒表面发生吸附(形成界面活性颗粒)或脱附(破坏界面活性颗粒)。这些界面活性颗粒可以吸附在油滴表面,稳定乳液(CO_2);而颗粒的界面活性被破坏后,从油滴表面脱附,随之发生破乳(N_2)。经多次开关后,Pickering乳液无论是宏观外观还是微观尺寸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化剂在去除原有油相后,再加入新油相即可重复利用,且理论上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它为油品运输提供了一个绿色、高效、可回收的策略。这种策略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氧化胺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唐正,何国强[6](2019)在《微乳液法制备氧化铜阵列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阵列,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氧化铜阵列结构直接生长于导电铜片上,有利于电子传输、加快电化学反应速率,且氧化铜阵列结构存在开放空间,当进行充放电测试时,氧化铜纳米阵列可以为钠离子嵌入脱出引起的体积膨胀提供缓冲作用,显着提高电池在高倍率下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先先,阮贵华,张文娟,原华美,杜甫佑[7](2019)在《氧化石墨烯掺杂高内相乳液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掺杂型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分离富集。以修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氧化石墨烯为粒子稳定剂,二乙烯基苯和丙烯酸异辛酯为油相,氯化钙及过硫酸钾溶液为水相形成油包水型高内相乳液, 65℃下热聚合得到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多孔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苏丹红染料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材料多孔互通,渗透性好,对苏丹红Ⅰ—Ⅳ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分别为304.23、328.09、371.43和382.80 ng/mg,苏丹红染料解脱率范围为86.26%~94.54%。该材料可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分离富集。(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8](2019)在《一种基于乳液成膜的硅橡胶/二氧化硅渗透汽化膜绿色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乳液成膜的硅橡胶/二氧化硅渗透汽化膜绿色制备方法,属于膜分离技术领域。主要特征在于:(1)将水性硅溶胶、表面活性剂、聚硅氧烷混合乳化制备油包水型聚硅氧烷乳液,水相液滴直径为1~45μm;(2)加入催化剂、交联剂混合得到乳液型铸膜液,将其涂覆在聚偏氟乙烯超滤膜上,干(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李敏,范平,韩育恒,黄秋菊,范欣[9](2019)在《不同硅源所得聚丙烯酸/二氧化硅复合乳液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并在反应的后期加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作为改性剂,合成了表面具有硅羟基的聚合物模板乳液。随后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或硅溶胶来引入二氧化硅,得到聚合物/SiO_2复合乳液。考察了SiO_2加入量、KH-570加入量和SiO_2来源对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得出KH-570加入量为1.0 g,SiO_2添加量(固含量)与模板乳液中粒子质量之比为1∶40,且SiO_2来源于TEOS时,所得乳液的稳定性及其涂膜的硬度、透光率等性能都最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9年08期)
马冠豪,郑杭冰,胡光杰,周杨,郑少娜[10](2019)在《二氧化硅改性含氟硅苯丙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疏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预乳化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氟硅改性苯丙乳液(FS-PSA),再与正硅酸乙酯(TEOS)和纳米SiO_2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改性含氟硅苯丙复合乳液(FS-PSA/Si O2)。透射电镜照片显示,SiO_2颗粒围绕乳胶粒表面呈规则分布,它们之间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形成的─Si─O─Si─共价键相接。红外光谱证实了─Si─O─Si─共价键的存在。测量粒径分布后发现,FS-PSA/SiO_2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比FS-PSA乳液大。原子力显微镜照片显示溶胶-凝胶反应形成了类似于山峰状的粗糙结构,提高了复合涂层的粗糙度。水接触角测量发现复合涂膜的疏水性提高了。考察了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的用量对复合涂膜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显示,当MPS用量为3%,DFMA用量为10%时,所得涂膜的水接触角最大。(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9年06期)
乳液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海洋工程、现代交通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泄漏和化工污水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化工污水的排放也导致了饮用水中有害物质超标,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氧化石墨烯(rGO)及其衍生物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由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液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陆英.低阶/氧化煤乳液浮选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9
[2].曹宁,郭靖宇,RABAH,Boukherroub,邵庆国,臧晓蓓.强稳定性的预氟化氧化石墨烯功能化聚氨酯海绵及其在非均相油水混合物、乳液高效分离和原油脱水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3].梁彬,姬长建,侯汉学,王文涛,孙婵婵.水包油乳液中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沈婉茹,刘颖,汲明栋,王剑孝,胥帅.疏水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郭爽.基于叔胺和氧化胺的CO_2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9
[6].唐正,何国强.微乳液法制备氧化铜阵列应用于钠离子电池[J].电源技术.2019
[7].李先先,阮贵华,张文娟,原华美,杜甫佑.氧化石墨烯掺杂高内相乳液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8]..一种基于乳液成膜的硅橡胶/二氧化硅渗透汽化膜绿色制备方法[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9
[9].李敏,范平,韩育恒,黄秋菊,范欣.不同硅源所得聚丙烯酸/二氧化硅复合乳液的性能[J].电镀与涂饰.2019
[10].马冠豪,郑杭冰,胡光杰,周杨,郑少娜.二氧化硅改性含氟硅苯丙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疏水性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