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视眼动系统检查是系列化前庭功能检查的基础,从视眼动系统的功能状态及其与前庭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既可以了解前庭系统功能状态,又能区别前庭功能异常是属于外周性还是中枢性的,对临床前庭功能评定有重要价值。扫视跟踪试验、平稳跟踪试验和视动性眼震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视眼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正常人视眼动系统检查中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进行总结,对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平稳跟踪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异常眼球运动的诊断、前庭系统的功能评估及眩晕的诊断等方面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眩晕中心收治的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耳科及神经科学,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除外前庭中枢性病变、外伤性耳聋、对侧耳听力或前庭功能异常、鼓膜穿孔及有慢性中耳炎病史,且末次眩晕发作距就诊时间一个月内的患者,共计185例纳入本研究实验组范围,其中男性98例,女性87例。包括突发聋伴眩晕167例,前庭神经炎4例,Hunt综合症14例;同时选取51例同期接受检查的我院医护人员及家属,无耳科疾病史,无眩晕史、无颅内及神经疾病史,眼科检查正常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应用法国Synapsys视频眼震图仪对185例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实验组)和51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行视眼动系统检查(扫视跟踪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和自发性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检测,确定正常人视眼动系统检查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以平稳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水平眼跟踪波的增益值及SN为评定参数,对SPT眼动波形及增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分析SPT眼动增益与SN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水平扫视运动波形呈基线平直、快速上升和下降的矩形方波,可有几个矫正性跳动,或有过冲或不足。一般不超过跟踪幅度的10%;左向运动潜伏期和速度为(223±29)ms、(325±49.7)°/s,右向为(226±34)ms(338±46.3)°/s;平稳跟踪运动波形呈正弦形,左、右向对称光滑。偶有扫视波叠加。潜伏期、速度、增益、两侧不对称比左向分别为(97±8.4)ms、(33±7.9)°/s、0.83±0.08、(4±3.4)%,右向分别为(99±6.9)ms、(32±9.3)°/s、0.82±0.07、(4±3.4)%;视动性眼震的波形呈锯齿状,每一个眼震可分为慢相和快相两部分,分别反映眼球追踪视靶而缓慢偏移和注视下一个目标快速复位的两个过程,如此反复形成节律性视动性眼震。当视靶光点速度加快时,视动性眼震频率也加快。且三种眼球运动形式的各参数正常值范围在性别和两眼左、右侧别等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2.实验组SPT呈现为Ⅰ、Ⅱ、Ⅲ型波,分别为105例(56.8%)、72例(38.9%)、8例(4.3%),存在SN者58例(31.4%),无Ⅳ型波。正常对照组仅呈现Ⅰ、Ⅱ型波,分别为38例(74.5%)、13例(25.5%),无Ⅲ、Ⅳ型波及SN。量化分析: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总体及定性划分后各型波的强、弱侧增益之间,两组的弱侧增益值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的强侧增益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Ⅰ、Ⅱ、Ⅲ型波强、弱侧增益值分别为:0.86±0.06、0.80±0.06;0.78±0.09、0.65±0.10;0.68±0.13、0.45±0.12。实验组的增益值与SN强度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同向时呈负相关(rs=-0.63,P<0.05),两者异向时呈正相关(rs=0.43,P<0.051。结论本研究显示正常人眼球的扫视运动、平稳跟踪运动、视动性眼震运动的各参数正常值范围在性别和两眼左、右侧别等因素上没有差异。其平稳跟踪运动可出现Ⅰ、Ⅱ型波,无Ⅲ、Ⅳ型波。增益值约为0.8。单侧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平稳跟踪运动可出现Ⅰ、Ⅱ、Ⅲ型波,其对应的增益值逐渐降低,其眼动增益受自发性眼震强度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脑汤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新疆中医药 2016(05)
- [2].头晕不一定是颈椎惹的祸[J]. 家庭科技 2017(02)
- [3].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联用盐酸异丙嗪和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03)
- [4].异丙嗪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急性发作[J]. 临床医学 2010(05)
- [5].“泥丸内八阵”法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残余症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1)
- [6].常见前庭周围性眩晕精准医疗常态化进展综述[J]. 系统医学 2016(02)
- [7].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平稳跟踪实验结果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01)
- [8].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02)
- [9].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04)
- [10].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4)
- [11].前庭中枢性及周围性眩晕患者视频眼震图参数特点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13(05)
- [12].前庭自旋转试验对眩晕病因的鉴别诊断[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02)
- [13].HAMA联合DHI评分对老年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残余头晕症状的评估价值[J]. 浙江医学 2018(15)
- [14].周围性眩晕的诊治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17)
- [15].异丙嗪联合倍他司汀与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5)
- [16].手法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02)
- [17].神经内科眩晕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04)
- [18].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9)
- [19].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16(05)
- [20].781例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特点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05)
- [21].孤立性眩晕患者不同类型眩晕比较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04)
- [22].眩晕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5)
- [23].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病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11)
- [24].混合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38例诊疗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23)
- [25].神经内科门诊主诉头晕患者病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3)
- [26].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55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临床医学 2014(02)
- [27].320例眩晕住院患者病因及辅助检查回顾分析[J]. 当代医学 2019(04)
- [28].1000例眩晕患者的疾病谱[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5)
- [29].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研究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04)
- [30].全科临床诊疗思维系列:头晕与眩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12)
标签:前庭论文; 平稳跟踪试验论文; 自发性眼震论文; 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论文; 眼球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