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行识别、理解和应对,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共情能力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共情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同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从人际信任和人际困扰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丰富共情能力及人际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减少人际困扰,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方法探讨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结构维度,建构大学生共情能力的预测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是由共情识别(对自我情感的识别与对他人情感的识别)、共情理解(一致性理解与反向理解)、共情应对(正向应对与反向应对)三个维度六个因子建构而成。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此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与人际困扰)的相关及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体来看,共情能力在调查对象的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共情能力最高。具体从各维度来看,共情识别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识别能力明显高于女生;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与大二、大三之间差异显著,且大一共情识别度最高;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差异也显著,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共情识别能力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共情理解维度,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共情应对维度,大一与大二之间差异显著,且大一学生的共情应对能力较高。第二,共情能力三个维度、人际信任、人际困扰在专业类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对共情能力的六个因子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反向理解、正向应对、反向应对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反向理解、反向应对差异显著,且理工科学生得分高于文史类。正向应对差异显著,且文史类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科学生。第三,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人际信任程度明显高于男生,但总体显示男女生的人际信任程度普遍不高。在年级整体上差异不显著。但通过多重比较具体来看,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大二差别显著,且大二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较高。人际困扰方面在年级上有差异,大二与大三之间差异显著,且大二人际困扰度在三个年级中最高。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第四,总体来看,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六个因子与人际信任、人际困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具体来看,人际困扰与共情能力中的识别他人、一致性理解呈现负相关,且相关及其显著;与反向应对和反向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反向应对呈负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与人际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共情能力、人际信任、人际困扰与人口学变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第五,整体上来看,共情能力对人际困扰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共情能力越强,则人际困扰越少。共情能力中反向应对对人际信任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在人际交往中,反向应对越多,人际信任度越低。反向应对对人际困扰具有较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在人际交往中,反向应对越多,人际困扰得分越高,人际关系越差。识别他人情绪情感、一致性理解、反向理解与反向应对对人际困扰也产生较显著的影响。人际信任对人际困扰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即人际信任度越高,则人际困扰越少,人际关系越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护士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4)
- [3].护生共情能力和健康评估观念的现状及其相关性[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11)
- [4].儿童共情能力及其发展:回顾与前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01)
- [5].模拟病人教学在培养医学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和建议[J]. 国际公关 2020(08)
- [6].留守儿童共情能力特点、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究[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3)
- [7].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 2020(04)
- [8].女性服刑人员共情现状分析研究[J]. 中国监狱学刊 2020(04)
- [9].约稿启事 “单位成员共情能力的培育与开发”专题研究[J]. 领导科学 2020(19)
- [10].叙事护理对提高轮转护士共情能力的效果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11].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培训在提高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的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01)
- [12].大学生童年创伤与共情能力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05)
- [13].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末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9(03)
- [14].护生实习期间共情能力的动态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15].3-6岁学龄前儿童共情能力现状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10)
- [16].护士共情能力与自身焦虑和压力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医学 2018(01)
- [17].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情绪弹性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5)
- [18].大学生共情能力与希望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2)
- [19].护士共情能力分类及不同类别护士间应对方式的比较[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04)
- [20].精神分裂症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的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6(11)
- [21].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训练方案探讨[J]. 科技视界 2016(27)
- [2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02)
- [23].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与课堂气氛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17(06)
- [24].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共情能力与领悟社会支持、抑郁的关联[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10)
- [25].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9)
- [26].双相情感障碍疼痛共情能力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12)
- [27].学前师范生共情能力现状及教学改革建议[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28].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 2016(06)
- [29].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J]. 医疗装备 2016(11)
- [30].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