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比涅荷哈伍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比涅荷-哈伍德,翻译伦理,女性主义翻译
罗比涅荷哈伍德论文文献综述
陈喜荣[1](2012)在《罗比涅荷-哈伍德的翻译伦理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罗比涅荷-哈伍德的翻译作品一直备受批评界质疑,但该学者却积极倡导翻译伦理,挑战传统的忠实论,为后现代视阈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特殊视角。(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2年01期)
陈喜荣[2](2006)在《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最富挑战性,因而也最具争议的翻译研究学派之一。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翻译群体,率先从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这一笼统概念中分离出来,标志着女性主义翻译和翻译研究对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传统译论的解构,并且在女性主义译者和理论家质疑“传统”、挑战“父权”的过程中,传统翻译研究中“客观”、“忠实”、“对等”等至上“真理”纷纷得以重新审视,极大地活跃了长久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翻译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新兴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本篇论文立足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独特的加拿大背景,描述性地对比研究罗比涅荷-哈伍德(Susanne de Lotbienière-Harwood)和费拉德(Luise von Flotow)这两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在翻译中的性别、语言、道德、语境和翻译策略五个方面的观点,旨在为更系统、更详尽、更准确地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体系提供参考。罗比涅荷-哈伍德和费拉德这两位女性主义者强烈质疑忠实论,认为译者的政治倾向、社会地位、所受教育等等因素都会导致译者对原作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干预,因此同一原作可能会有多个译本,而所有这些译作都不可能完全忠实,都只能是对原作的部分翻译,甚至是误译。在此基础上,她们充分肯定译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主张有别于其它翻译群体的女性主义译者应当从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兼审查、翻译和评论叁重身份于一体,积极干预原作中带有明显女性歧视特征的父权语言,并在译作中将其改正过来,努力促进女性在文字领域内与男性的平等。从表面看来,两位学者在翻译理论中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引用的例子也大同小异,事实上她们的理论泾渭分明。罗比涅荷-哈伍德将男女两性定义为不可兼容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男性身份决定男性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因而男性完全被排斥在她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之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她强调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女性受压迫、女性经验被忽视的共性,号召所有女性团结起来建立与父权语言针锋相对的女性语言,并通过翻译这一特定形式相互共享、相互借鉴,因而她的翻译理论侧重研究翻译过程,主要探讨译者如何在特定语境中把女性主义原作对父权语言的颠覆通过翻译在译作中表现出来,以及译者如何直接干预原作中的父权语言。在罗比涅荷-哈伍德看来,女性“女性主义者”身份和“女性主义意识”是译者的根本要求,这使得她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无可争辩地带上了女性主义“精英”文化的色彩。费拉德的翻译研究在出发点上与罗比涅荷-哈伍德大相径庭。她反对性别与性别意识之间的简单对应,指出女性主义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作为译者的他/她是否拥有性别意识,因此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可能比女性更成功;对于父权语言,她认为译者应当做的是去除带有明显性别歧视的部分,彰显语言中的女性成分。费拉德与罗比涅荷-哈伍德之间的不同还在于她强调“女性”共性下差异的存在,指出不同女性群体间的差别是性别和其它众多文化因素如种族、民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对翻译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她的研究中,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原、译作所体现出来的性别这一特定意识形态在不同语言、文化、历史时期的差别和交流。在对比研究两位女性主义者的翻译理论基础上,本篇论文指出罗比涅荷-哈伍德和费拉德在各自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性别观相去甚远,她们的理论研究分属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建立在性别中心论基础上的翻译实践研究模式和性别角度论基础上的翻译文化研究模式。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印证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差异的研究,因而对该学科普遍性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学科内部差异基础上,两方面互为参照,任何忽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内部差异,企图以偏概全,探讨普遍规律的翻译研究都存在片面性,中国译者和译论家可以在充分了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借鉴其研究方法,推动中国翻译和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6-11-01)
罗比涅荷哈伍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最富挑战性,因而也最具争议的翻译研究学派之一。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翻译群体,率先从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这一笼统概念中分离出来,标志着女性主义翻译和翻译研究对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传统译论的解构,并且在女性主义译者和理论家质疑“传统”、挑战“父权”的过程中,传统翻译研究中“客观”、“忠实”、“对等”等至上“真理”纷纷得以重新审视,极大地活跃了长久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的翻译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新兴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本篇论文立足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独特的加拿大背景,描述性地对比研究罗比涅荷-哈伍德(Susanne de Lotbienière-Harwood)和费拉德(Luise von Flotow)这两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在翻译中的性别、语言、道德、语境和翻译策略五个方面的观点,旨在为更系统、更详尽、更准确地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体系提供参考。罗比涅荷-哈伍德和费拉德这两位女性主义者强烈质疑忠实论,认为译者的政治倾向、社会地位、所受教育等等因素都会导致译者对原作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干预,因此同一原作可能会有多个译本,而所有这些译作都不可能完全忠实,都只能是对原作的部分翻译,甚至是误译。在此基础上,她们充分肯定译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主张有别于其它翻译群体的女性主义译者应当从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兼审查、翻译和评论叁重身份于一体,积极干预原作中带有明显女性歧视特征的父权语言,并在译作中将其改正过来,努力促进女性在文字领域内与男性的平等。从表面看来,两位学者在翻译理论中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引用的例子也大同小异,事实上她们的理论泾渭分明。罗比涅荷-哈伍德将男女两性定义为不可兼容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男性身份决定男性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因而男性完全被排斥在她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之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她强调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女性受压迫、女性经验被忽视的共性,号召所有女性团结起来建立与父权语言针锋相对的女性语言,并通过翻译这一特定形式相互共享、相互借鉴,因而她的翻译理论侧重研究翻译过程,主要探讨译者如何在特定语境中把女性主义原作对父权语言的颠覆通过翻译在译作中表现出来,以及译者如何直接干预原作中的父权语言。在罗比涅荷-哈伍德看来,女性“女性主义者”身份和“女性主义意识”是译者的根本要求,这使得她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无可争辩地带上了女性主义“精英”文化的色彩。费拉德的翻译研究在出发点上与罗比涅荷-哈伍德大相径庭。她反对性别与性别意识之间的简单对应,指出女性主义翻译中最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作为译者的他/她是否拥有性别意识,因此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可能比女性更成功;对于父权语言,她认为译者应当做的是去除带有明显性别歧视的部分,彰显语言中的女性成分。费拉德与罗比涅荷-哈伍德之间的不同还在于她强调“女性”共性下差异的存在,指出不同女性群体间的差别是性别和其它众多文化因素如种族、民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对翻译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她的研究中,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原、译作所体现出来的性别这一特定意识形态在不同语言、文化、历史时期的差别和交流。在对比研究两位女性主义者的翻译理论基础上,本篇论文指出罗比涅荷-哈伍德和费拉德在各自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性别观相去甚远,她们的理论研究分属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建立在性别中心论基础上的翻译实践研究模式和性别角度论基础上的翻译文化研究模式。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印证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差异的研究,因而对该学科普遍性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学科内部差异基础上,两方面互为参照,任何忽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内部差异,企图以偏概全,探讨普遍规律的翻译研究都存在片面性,中国译者和译论家可以在充分了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借鉴其研究方法,推动中国翻译和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比涅荷哈伍德论文参考文献
[1].陈喜荣.罗比涅荷-哈伍德的翻译伦理观探析[J].外国语文.2012
[2].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