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真菌筛选及其修复效应

石油降解真菌筛选及其修复效应

论文摘要

石油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不仅是能源物质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原材料。随着石油大量的开采利用,因原油洒落、泄露等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效益也日益突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因经济有效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得关注,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石油烃污染治理技术。本论文针对天津大港油田地区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现状以及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目前发展的方向,从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中经过分离、筛选、复筛得到2株降解效果较好的真菌,并对2株菌的生理生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经基因测序得出分离菌株分别为Trichosporon coremiiform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采用0%(CK)、2%、4%、8%不同浓度的菌剂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将2株菌扩大培养,制成混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对石油烃降解率、脱氢酶活性和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剂各处理的石油烃降解率、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经过70d修复,CK、2%、4%和8%处理石油烃降解率分别达到43.48%、53.07%、57.20%、63.03%,石油烃降解率随菌剂加入剂量的增大而提高,但石油烃降解率并非随着菌剂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考虑到经济因素,认为添加4%菌剂处理最优。模拟野外漫灌洗盐,通过控制洗盐次数,将土壤含盐量调整至不同,研究比较了单纯生物刺激、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对含盐量不同的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纯的生物刺激,还是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土壤含盐量一定水平的降低,可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在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组中,当通过2次洗盐,土壤含盐量调整为0.22%时,修复效果在前期最好,修复第3天,石油烃降解率即可达24.98%;通过28d的修复,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的降解率是同样条件下单纯生物强化的1.1倍左右;通过3次洗盐,土壤含盐量为0.10%时的降解率,是同样条件下未经过洗盐含盐量为2.86%的1.22倍左右;PCR-DGGE分析表明生物刺激加生物强化与单纯生物刺激修复方式对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影响显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石油污染土壤的途径
  • 1.1.2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
  • 1.2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 1.2.1 非生物修复
  • 1.2.2 生物修复
  • 1.3 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机制和环境因素
  • 1.3.1 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机制
  • 1.3.2 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耐盐碱石油降解菌真菌的筛选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土壤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耐盐碱石油降解真菌筛选方法
  • 2.2.2 微生物生理生化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筛选结果
  • 2.3.2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2.3.3 生长曲线的绘制
  • 2.3.4 菌株序列分析及鉴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真菌菌剂添加量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土壤
  • 3.1.2 培养基
  • 3.1.3 菌种来源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析方法
  • 3.2.2 菌剂的制备
  • 3.2.3 土壤盐碱改良法
  • 3.2.4 实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各处理石油烃降解率
  • 3.3.2 各处理脱氢酶变化
  • 3.3.3 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含盐量对石油污染盐碱土微生物修复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供试土壤
  • 4.1.2 培养基
  • 4.1.3 菌种来源
  • 4.1.4 主要试剂
  • 4.1.5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析方法
  • 4.2.2 菌剂的制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全盐量的变化
  • 4.3.2 土壤pH 的变化
  • 4.3.3 各处理石油烃降解率的变化
  • 4.3.4 各处理脱氢酶变化
  • 4.3.5 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种类食细菌线虫对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1)
    • [2].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J]. 江西农业 2020(04)
    • [3].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20(07)
    • [4].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7)
    • [5].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J]. 江西化工 2016(06)
    • [6].探析石油污染土壤问题及修复技术[J]. 石化技术 2016(05)
    • [7].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降解菌的分离[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S1)
    • [8].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在作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5)
    • [9].微生物协同降解深层石油污染土壤研究[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6(05)
    • [10].腐植酸对石油污染土壤特性和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J]. 腐植酸 2017(02)
    • [11].生物与胞外聚合物偶联降解石油污染土壤中常见有机物[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12)
    • [12].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0)
    • [13].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8)
    • [14].微波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广东化工 2012(17)
    • [15].微波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升温特性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04)
    • [16].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20)
    • [17].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05)
    • [18].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其修复[J]. 商洛学院学报 2008(02)
    • [19].石油污染土壤综合治理修复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24)
    • [20].电解液对直流电场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03)
    • [21].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J]. 环境与生活 2014(14)
    • [22].石油污染土壤可培养放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3)
    • [23].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4(08)
    • [24].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3)
    • [25].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J]. 广东化工 2010(12)
    • [26].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技术浅析[J]. 科技资讯 2009(10)
    • [27].预制床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8].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 2020(07)
    • [29].化学洗涤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现状[J]. 油气储运 2019(01)
    • [30].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特征[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5)

    标签:;  ;  ;  ;  

    石油降解真菌筛选及其修复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