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 ——道德教育本真的丧失与回归研究

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 ——道德教育本真的丧失与回归研究

论文摘要

对于道德教育的问题,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式解释它,不仅关系到如何以及能否揭示问题的性质,更关系到如何以及能否解决问题或者至少提供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就任何时期的道德教育而言,均希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名副其实地躬行他们所信奉的一切并信奉他们所躬行的一切”。事实上,也只有使“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被教的道德,才能说明这种道德教育是成功的。因此我们衡量道德教育的成败也只能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即观察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对道德持守何种信念和态度以及如何践履道德。那么,从人们的现实道德表现出发,检讨我们实际提供的道德教育与其道德表现存在的内在关联,对于我们解释和揭示道德教育问题性质及其根源的研究路径选择将不无帮助,对于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必然大有裨益。当代社会道德虚无与道德虚伪的滋生与蔓延表明:道德教育的权威已丧失。而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的本真意义可能被歪曲被遮蔽甚或被消解了。对此问题,我们从理论上作为一种假设就是:当代道德教育可能处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危机之中。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从道德虚无与道德虚伪的表现及其根源的剖析入手,探究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从何而来,如何表现,以及何以兴起,亦即试图揭示道德教育的真实意义是如何被遮蔽的以及以何遮蔽的。从而为道德教育本真的回归谋求应对之策。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道德虚无的逻辑即是价值对意义的置换。将道德视为价值,无论是逻辑上还是现实中,均会导致歪曲道德的本质的结果。一种歪曲的道德本质理解,也必然诉诸一种歪曲的不真实的道德教育。用价值规定道德,进而用价值道德规定道德教育,其结果也必然是使道德教育虚无化。道德教育失去了真实的根据,教育的真正意义也必遭到贬损。基于价值道德的道德教育回避了教育的道德意义追求,消解了教育持守的道德理想,教育的意义仅局限于“适应”而非超越,即教育仅有工具性价值而失去了本体价值。道德教育自身之存在处于虚无的无根状态。因为虚无化的道德教育否认了道德的客观、自在的意义,也就放逐了教育的自在意义,放弃了教育的自主权;教育无以呈现自己的本体价值存在,也就难以生成真正的道德人。道德教育的虚伪性从本质上讲其实是把道德意义从另一层面上“价值化”了,从而歪曲了道德的本义,使道德生活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外在于人的其他目的。由此,道德和道德教育实质上被“利用”了,即变成了工具和为它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和道德教育愈是被泛化,目的与手段、言与行愈是容易脱节,最终摆脱不了向道德虚无的异变。事实上,虚伪的本质就是一种虚无,虚伪的道德教育所隐含的逻辑本质上必然导致虚无。对道德的错误的哲学本体论定位是道德教育本体价值存在无以为据,失于真实进而丧失教化权威的根本原因。道德教育无以再是其所是,其要么从根本上改变道德的特征而异化为其他形态的教育,要么与道德疏离而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因此当代道德教育由于失于真实而使自身陷入价值危机。这同时也意味着受教育者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肯定性关系被打破,意味着道德教育作用和权威的下降。道德教育如若重新获得引导主体道德生活、生成真正道德人的真实权威力量,就须回归真实即自身存在的运动方式,将自身建立在真理性之合理性根基之上,也就是在本体论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真实意义。只有把人作为道德价值的载体,即由人承担道德,道德才成为动态的意义。教育只有根据这一道德哲学设定,才能使道德和教育在意义上相容,在方法论上一致。道德和教育在这里找到一个共同的哲学支点:人为什么而活着,或者人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道德载于人格才能实现其之于生活的意义,而人只有承担道德才能使道德进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展现其意义。舍于此,则道德与教育在价值上难以共谋,必然分离。以人为道德价值的载体只是道德教育的合理根据之一,或者只是实现道德教育之价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道德及其教育还需要对本质人性进行科学地关照,而这又以对“道德”的哲学本体论定位为前提。追寻道德的本源不能仅仅指向超验领域,或者仅仅指向感性形态。人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既呈现出感性的形态也有理性与精神的规定;既是一个个的个体又展开为类和社会的结构。故道德的追求以人的存在为其本体论根据。亦即伦理学与本体论是统一的。道德教育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实现道德与人的存在的本体统一。“自觉为人”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本质,因为道德教育体现着人作为类存在的自由自觉地本性,同时,它又使人不断获得并发扬自由自觉的本性。因此,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盖在于人性生存。生成人性并呵护人性是道德教育的本体根据所在,是道德教育的真实使命与旨归。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所以,它就是教人自觉为人。自觉为人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人的第二天性,它教育人同时也使人产生自我教育。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实质性根本问题的自觉把握,要超越中西之分、古今之别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诉求,回答如何选择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路向这一问题,其不二法门只能是从道德教育的本真意义和真实使命出发,只有它才是事情本身,是问题本身,是真理本身。自觉为人的道德教育要求对道德教育的现实的把握和选择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就是,不能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假设,或是从形而上的道德观出发推演出某种超验的道德原则等等来进行道德虚无的填空,而是从人的自由自觉地社会实践本质出发,根据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现实,用一种实践理性来进行价值的自觉选择。这就是,以完整人的观念为指导,从整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出发,基于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推理,以求得对道德教育路向的正当合理性证明。摆脱局限于社会本位抑或个人本位,现代抑或传统,本土抑或西方的非此即彼地争论,寻求一种可能的合题。从完整的人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好公民看成是道德人的一个层次,道德人的一个基本起点,而不是终点。把好人看成是道德人的最高层次,而非道德人的惟一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当代中国道德和道德教育在道德人的概念上应该抛弃好人与好公民孰为第一位的争论,从现实出发,以整体的视角来建构,即以现代好公民为起点,寻求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进而言之,也就是在社会道德境界上建立一种层次感,或者说为社会认可而又为人们可欲求的某种距离感,而非简单地把道德境界划分为高尚与卑劣。因而,以现代公民概念为起点,建构好人与好公民相统一的道德人,也就意味着当代中国道德教育需树立一种清晰的现代中国道德人格形象。生成真正的道德人这一使命最终要落实到学校道德教育身上,学校道德教育回归其自身存在的运动方式从逻辑上讲也必然是真正道德人的生成。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道德与道德教育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与文化子系统,但绝非一个毫无旁涉的孤岛。道德与道德教育作为何种价值存在以及能否转化为人们的现实追求,则与整个社会能否以及从何种意义上推崇道德与道德教育有关。故此,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学校道德教育真实意义的回归,以实现克服虚无与虚伪、生成道德人的愿望,则势必夸大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而落入“学校万能论”的主观臆想。事实上,没有国家、社会因素的配合,学校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回到真实,因为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能独立于一定的国家、社会背景而存在,道德教育的真实意义没有具体的社会现实的实践证明,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威说服力。因此道德教育回归真实亦需与道德实践有关的各领域的支持与配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道德虚无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西方近现代道德传统的断裂
  • (二) 道德虚无成为时代表征: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
  • 二、问题的提出
  • (一) 无力的教育努力:道德教育权威的丧失
  • (二) 当代道德教育无力之根源的探讨路径及其研究进展
  • (三) 前提性根据:对无权威道德教育反思的起点
  •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的
  • (一) 如何从价值存在的角度看待道德教育
  • (二) 道德教育与道德意义的内在关联
  • (三) 真实意义的遮蔽:当代道德教育问题实质的一种理论假设
  • 四、本研究的逻辑取径与方法
  • 第一章 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危机
  • 一、何谓道德虚无主义
  • (一) 何谓虚无
  • (二) 何谓道德虚无主义
  • 二、道德虚无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根源探析
  • (一) 道德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
  • (二) 道德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
  • (三) 道德虚无主义的虚无逻辑——现代效用价值对道德意义的置换
  • 三、道德虚无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 (一) 道德虚无主义的逻辑后果及其现实困境
  • (二) 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教育意义的贬损:道德教育的虚无化
  • 第二章 道德虚伪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危机
  • 一、道德虚伪:表征及其实质
  • (一) 虚伪的道德表现及其实质
  • (二) 虚无与虚伪:互为因果的道德病症
  • 二、虚伪何以产生:道德虚伪的理论与现实根源透析
  • (一) 名实分离:道德虚伪的思想根源
  • (二) 道德虚伪的社会现实根源
  • 三、从道德虚伪角度反思道德教育
  • (一) 贬抑自我:社会本位的道德教育目标
  • (二) 追求至高至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道德教育
  • (三) 重名轻实:不当的道德教育方式
  • 第三章 道德教育真实意义的澄明
  • 一、对虚无化道德教育的批判
  • (一) 对虚无化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学批判
  • (二) 对虚无化道德教育的政治哲学批判
  • 二、自觉为人:真实道德教育的使命与旨归
  • (一) 何谓人性
  • (二) 道德与人性守护:人对自身的超越
  • (三) 自觉为人:道德教育的使命与旨归
  • 第四章 当代道德教育回归真实之路(一)
  • 一、道德教育回归真实的理论前提
  • 二、西方道德教育回归真实路径的考察
  • (一) 西方超越虚无与虚伪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尝试
  • (二) 对西方已有方案的借鉴与反思
  • 三、多元社会背景下我国道德教育的抉择
  • (一) 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问题事实的自觉把握
  • (二) 中国道德教育路向的抉择:一种整体的视角
  • 第五章 当代道德教育回归真实之路(二)
  • 一、真实道德教育的实践前提
  • 二、国家行为进入道德教育系统
  • (一) 国家行为进入道德教育系统的必然性
  • (二) 国家进入道德教育系统的纬度或层面
  • 三、社会各方进入道德教育系统
  • (一) 社会各方进入道德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 (二) 社会各方进入道德教育系统的现实路径
  •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 (一)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 (二) 学校道德教育要由认识论转向实践论
  • (三) 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区分几个关键范畴
  • (四) 教师道德权威及其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J]. 教育伦理研究 2016(00)
    • [2].儒家“礼”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 道德与文明 2011(04)
    • [3].从规范到德性:当代道德教育哲学的本真回归[J]. 理论导刊 2010(01)
    • [4].当代道德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探讨[J]. 教育导刊 2010(07)
    • [5].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解读[J]. 青海社会科学 2008(04)
    • [6].正义与关怀之间:当代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可能[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5)
    • [7].当代道德教育矛盾剖析及其完善路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
    • [8].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特点透视[J]. 中国德育 2008(04)
    • [9].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0].我国传统茶道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发[J]. 福建茶叶 2018(09)
    • [11].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向度——兼论如何培育理性的道德人[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7)
    • [12].谎言的伦理反思——兼论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3].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11)
    • [14].主体性道德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 重庆社会科学 2008(02)
    • [15].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 教学与管理 2011(01)
    • [16].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心”与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心工程[J]. 管子学刊 2009(04)
    • [17].从规范伦理到德性伦理——当代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本真回归[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0)
    • [18].关怀伦理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 西部学刊 2020(13)
    • [19].论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0].良心·责任·秩序·幸福——论亚当·斯密良心思想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 学术论坛 2014(12)
    • [21].西方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J]. 林区教学 2018(07)
    • [22].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8)
    • [23].回归生命:道德教育的诗意栖居[J]. 郑州师范教育 2015(01)
    • [24].道德·意境·惊奇·着迷——我们的生命是属灵的[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04)
    • [25].心灵和谐:当代道德教育的新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8)
    • [26].麦金太尔美德观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11)
    • [27].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进路[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6(Z4)
    • [28].当代道德教育与“公共人”的培育[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8)
    • [2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评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4)
    • [30].价值澄清理论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借鉴意义[J]. 中华少年 2016(15)

    标签:;  ;  ;  ;  ;  ;  

    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 ——道德教育本真的丧失与回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