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 ——以中国法律社会学为例

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 ——以中国法律社会学为例

论文摘要

本文以法律社会学知识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社会学为分析方法,以范式为基本框架,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变迁及其在变迁过程中知识陈述所表达的社会意涵。法律社会学研究者是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生产者,但其包括法律社会学共同体内和之外的研究者。这种区别界分了研究者是以内在的视角还是外在的视角看待法律社会学,也界分了不同研究者在知识生产中不同角色的担当。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基本结构确定了法律社会学知识生产的可能性。法律社会学知识生产一方面与研究者相关联,另一方面与知识的生产场域相关联。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生产过程就是研究者在场域中不断地反思性建构过程。社会场域在建构我国法律社会学共同体基本结构的同时,建构了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的呈现方式。中国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和问题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转换,隐含了研究者精神旅途的变迁。即法律社会学研究者在80年代以传统向现代单线进化的逻辑、90年代以国家与社会二元为框架、2000年代则在多元化的前提预设下展开法律社会学研究。而研究者精神旅途的变迁正是社会转型中法治建构与发展的基本逻辑,表达了自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推进社会转型过程中,从注重国家层面的制度构建和实现逐步下移到对社会层面民间法秩序的关注与吸纳,以此实现国家秩序与民间秩序的整合。这一过程交织着外在的法治和内在的民间秩序在社会场域中的反思性建构。即隐含了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法治构建的合法性探求经历了从政治合法性到法律合法性再到社会合法性过程,与此相对,民间法秩序的合法性探求则经历从社会合法性到政治合法性再到法律合法性过程。在我国法律社会学知识变迁过程中,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功能和研究者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迁。这既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结果,也为法律社会学范式在我国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 二、从社会研究转向知识的社会学研究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脉络
  • 二、我国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 三、专门知识的的经验研究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法律社会学知识的选取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基本方法:知识社会学的方法
  • 二、操作方法:文献分析法
  •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框架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法律社会学研究者与知识生产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确定
  • 一、研究共同体的社会学价值
  • 二、非内在的视角与法律社会学共同体
  • 三、角色认同与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确定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基本结构
  • 一、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年龄结构
  • 二、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专业训练与研究旨趣
  • 三、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外部结构
  •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共同体之外的知识贡献者
  • 一、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发起者
  • 二、法律社会学的其他贡献者
  • 第四节 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 一、专业团体的社会角色与反思性
  • 二、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反思性
  • 三、法律社会学共同体的社会角色
  • 第三章 法律社会学场域与知识生产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基本界定
  • 一、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实质判断
  • 二、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形式判断
  • 三、具体操作方法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生产
  • 一、法律社会学知识生产的轨迹
  • 二、法律社会学知识生产机制的业余性
  • 三、法律社会学二元性的失衡
  • 第三节 西方法律社会学知识的选定与翻译
  • 一、西方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翻译
  • 二、西方法律社会学知识的选定
  • 三、法律社会学的翻译市场、制度与知识贡献
  • 第四章 现代化遮蔽下的知识逻辑——80年代的法律社会学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的学科规训
  • 一、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
  •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社会学路径与方法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及其逻辑
  • 一、法律社会学的功能定位
  • 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与问题意识
  •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 一、知识场域与法律社会学的兴起
  • 二、现代化遮蔽下的知识发展
  • 三、现代化遮蔽下的知识建构
  •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二元框架下的知识逻辑——90年代的法律社会学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规训的延续
  • 一、知识场域与法律社会学的发展
  • 二、学科规训的强化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及其逻辑
  • 一、法律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 二、市民社会理论及其逻辑
  • 三、本土资源理论及其逻辑
  •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 一、法律社会学的知识表达
  • 二、国家制度——政治合法性转向法律合法性
  • 三、民间法——社会合法性转向政治合法性
  • 第六章 多元整合下的知识逻辑——2000年后的法律社会学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规训的进展
  • 一、新总结——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反思
  • 二、新迹象——社会学视野下的学科规训
  • 三、新开端——寻找知识的建构之路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及其逻辑
  • 一、社会层面:市民社会向乡土社会的转移
  • 二、国家层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建构
  • 一、学术场域与法律社会学知识的生产
  • 二、法律社会学逻辑下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 三、知识陈述的社会实质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知识:在社会转型中变迁
  • 一、法律社会学知识规训的变迁
  • 二、法律社会学知识生产的变迁
  • 三、研究主题与问题意识的变迁
  • 四、社会意涵的变迁
  • 五、知识功能与研究者角色的变迁
  •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范式:中国的可能贡献
  • 一、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发展:西方化还是本土化
  • 二、法律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
  • 三、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国家法还是民间法
  • 四、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支持法治还是反对法治
  • 五、法律社会学的精神基础:法律权威来源国家还是社会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 ——以中国法律社会学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