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研究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简ANFH)是因创伤或非创伤等诸多原因导致股骨头的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因缺血坏死,骨组织营养中断,最终造成股骨头密度增高或减低,骨囊性改变,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畸形等一系列病变,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因骨坏死并非细菌感染所致,所以又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病,由于多种病因破坏股骨头的血供,使骨的活性成分(包括骨细胞、骨髓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发病原因复杂,病变导致关节软骨破坏,股骨头坏死性改变,使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很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以30-40岁青中年为主,40-80%患者为双侧发病;根据对其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约80%未经治疗的股骨头坏死在1-3年内会发生股骨头塌陷。股骨头一旦塌陷,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障碍,严重者不得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既有全身性的基础因素,更有其局部容易发病的特殊性。骨坏死发生后机体存在自身修复过程,表现为活骨部分的间充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侵入死骨间替代坏死的骨髓组织,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附于死骨表面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对本病治疗的策略和目标应该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全身失衡状态的同时,解除局部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减轻静脉瘀阻,降低骨内压防止不良生物应力因素影响,并进行恰当功能锻炼,使其病理过程停止或逆转,诱导和促进新骨的形成和重建,重新修复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在中医看来该病主要因恶血内阻,一方面阻滞卫气运行于肌肉之间,丧失其卫外功能:另一方面阻滞气血运行于局部,引起局部失养,容易引起外邪侵袭,恶血与外邪交接发为骨痹。正如《灵枢.贼风》所言:“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目前国内外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临床多以手术疗法为主,其近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不理想。中医药综合疗法以保留骨结构及其功能为目的,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并治,筋骨并重,以动静结合为原则而进行辨证论治,弥补了手术疗法之不足。我导师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创建了脉络宁复合液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脉络宁复合液由脉络宁、2%利多卡因、5%碳酸氢钠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脉络宁为纯中药制剂,由牛膝、玄参、金银花、石斛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滋阴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及后遗症等病。脉络宁注射液组方中虽然未见活血化瘀中药,但其化学有效成分为绿原酸、阿牙品、滨蒿内脂和香豆素类化合物,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纤溶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量,具有抗凝血、溶血栓作用,说明其确实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利多卡因局部神经阻滞可以切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解除肌肉的痉挛,降低了髋关节内部的压力;同时利多卡因阻滞股动脉附近的交感神经,可以舒张血管,增加了股骨头周围的血供。此法真正从中医血瘀认识该病,并积极从改善股骨头局部的血供入手。中药制剂脉络宁的组方具有活血化瘀与滋阴养血互补,清热解毒与抗炎止痛并施特点,诸药配伍攻中寓补,补中有攻,既活血化瘀又不伤阴血,瘀祛新生,使局部病灶炎症消散,疼痛消失,经络气血运行正常。实验研究表明,脉络宁复合液对于神经根炎症引起的根性痛具有确切的疗效。脉络宁能够益气活血行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2研究目的通过小剂量激素长期应用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应用脉络宁复合液疗法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应用HE染色的方法,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股骨头组织中影响骨生长和修复的多种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检验脉络宁复合液治疗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从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一步认识脉络宁复合液治疗该病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研究方法3.1材料及方法选用26只Wistar雄性成年大白鼠(贰级,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SCXK(军)2002-001),体重290±20g。随机分为激素模型组(以下称模型组)10只,脉络宁复合液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以下称空白组)6只。其中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醋酸强的松龙6.7mg/kg,3次/周,连续三周。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从第4周开始在闭孔神经注射脉络宁复合液2ml/kg,3次/周,共8周:定位选用贝朗神经定位仪进行定位,定位前于大鼠右侧腹股沟处局部备皮,利多卡因凝胶局部均匀涂抹,以利于定位笔更好的与局部接触,定位笔发出电刺激后,发现股内侧肌群有节律跳动,调节刺激电量,当电量达到50mA时,股内收肌群仍然继续跳动,即为闭孔神经在体表的准确位置。治疗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一起于治疗给药后第9周的第一天取材,用0.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1ml/100g),剖开腹腔,从腹主动脉采血5ml,采集前禁食12h,分别放于各管中,4℃离心3500rpm,15分钟,分离血清,4℃冰箱保存,送望京医院生化检验室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同时对取下的股骨头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坏死股骨头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并通过图像分析仪对HE染色切片的空骨陷窝率、骨陷窝面积、骨小梁面积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骨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Ⅷ因子相关抗原(Ⅷfactor fos-related antigen,Ⅷ-R Ag)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分析VEGF、BMPs、TGF-β1的阳性面积比、阳性细胞数目比,Ⅷ-R Ag所表达的微血管密度。3.2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4.1病理组织学观察4.1.1 HE染色光镜观察(1)空白组①骨小梁整齐清楚、排列规则、致密饱满。②骨皮质及骨小梁中骨细胞清晰可见,核较大,位于中央,偶可见骨陷窝空虚。③潮线完整,钙化带与软骨下骨小梁连接完好。④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形态正常。软骨下血管较丰富,管径较大的血管壁结构清晰。⑤骨小梁边缘成骨细胞数量较多,髓腔中破骨细胞数量较少。(2)模型组①骨小梁稀疏,变细,甚至有断裂现象,结构紊乱,部分有碎片出现。②骨小梁中骨细胞坏死,空骨陷窝数较正常组增多。③髓腔内可见部分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的甚至融合成泡状,造血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④坏死骨小梁间隙可见有明显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在坏死骨小梁周围包绕。⑤骨小梁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排列,但数量很少,骨小梁周围无明显新骨沉积性生长。⑥髓腔内多核破骨细胞数量增多。⑦软骨下小血管数量明显减少。⑧潮线明显出现了不延续,有的部分甚至消失。(3)治疗组①骨小梁较模型组变粗,数量明显增多,骨小梁结构大体清晰。②骨小梁中较多正常骨细胞,但仍可见少量坏死骨细胞,空骨陷窝较模型组明显减少。③髓腔内脂肪空泡较模型组减少,造血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增多。④成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增多。⑤髓腔内多核破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⑥软骨下小血管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4.1.2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①空骨陷窝率:模型组空骨陷窝率增高明显,与治疗组及空白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空骨陷窝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组间差异仍显著(P<0.05)。②骨陷窝面积:模型组骨陷窝面积明显增高,与空白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骨陷窝面积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③骨小梁面积:模型组骨小梁面积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骨小梁面积在数值上高于模型组,但是二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2大鼠股骨头组织内VEGF、BMPs、TGFβ1、Ⅷ-R Ag的表达(1)在VEGF的表达方面:①阳性面积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但治疗组的表达低于空白组,且差异显著p<0.05;②阳性细胞数目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但治疗组的表达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2)在BMPs的表达方面:①阳性面积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表达低于空白组,且差异显著p<0.05:②阳性细胞数目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表达低于空白组,且差异显著p<0.05。(3)在TGF-β1的表达方面:①阳性面积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表达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阳性细胞数目比:治疗组表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表达低于空白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4)Ⅷ-R Ag:微血管密度,治疗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低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3血脂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可见,治疗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5结语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小剂量激素长期应用的方法,在用药的第3周就成功诱导出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表现为骨髓内脂肪细胞增生、肥大,骨小梁稀疏,空骨陷窝率明显增多,造血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骨小梁周围无明显新骨沉积性生长,髓腔内多核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软骨下小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可能与TGFβ1、BMPs、VEGF、的表达下调和新生微血管数量的减少有关;同时发现模型组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明显升高,脂质代谢紊乱。脉络宁复合液能通过其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作用预防及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该治疗方法不仅能纠正脂肪代谢紊乱,并能上调VEGF、BMPs、TGFβ1、的表达;且该疗法能明显增加坏死股骨头的血供。6.结论(1)采用单纯小剂量激素长期应用的方法,可以成功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能较好反应临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激素所致的脂肪代谢紊乱及组织内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改变相关。(3)通过脉络宁复合液治疗可以使与微血管及骨细胞生成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促进骨修复,从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4)运用脉络宁复合液治疗可以改善激素引起的高血脂状况,恢复全身的脂代谢平衡,减少髓腔内的脂肪堆积,有效的降低了骨内压,使坏死区血供增加。(5)脉络宁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滋阴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本实验结果说明脉络宁注射液与利多卡因、碳酸氢钠以一定比例配合,在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面,疗效确切;通过增加与微血管及骨细胞生成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的生成,以及改善激素引起的高血脂状态,促进坏死区组织的修复是该疗法的主要治疗机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与脑血管变化的动态研究[J]. 影像视觉 2016(Z3)
- [2].基于最小模型组最优模型扩展的机动目标跟踪方法[J]. 现代雷达 2015(03)
- [3].淫羊藿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区域炎症反应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20(01)
- [4].慢性光照联合氢醌诱导小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9(06)
- [5].基于“鼻-脑”通路细胞模型组探索相对分子质量及粒径因素对药物制剂经鼻入脑的影响[J]. 中草药 2020(22)
- [6].背根神经节8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J]. 上海医学 2013(06)
- [7].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02)
- [8].轴向负载诱导肾虚小鼠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0(01)
- [9].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筛选[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01)
- [10].丙戊酸抑制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机制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02)
- [11].海藻多糖的促排铅药效初步研究[J]. 中国处方药 2020(01)
- [12].参与教学:编外学员的追梦[J]. 新课程(综合版) 2015(05)
- [13].内脏大神经切断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03)
- [14].补阳还五汤加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7)
- [15].四神丸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迟发性腹泻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6)
- [16].高脂喂养联合免疫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18)
- [17].心痛贴贴敷对大鼠心肌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20)
- [18].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浅低温动物模型的建立[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01)
- [19].黄连素灌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3(02)
- [20].蜂胶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健康研究 2009(02)
- [21].加味甘麦大枣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J]. 广州医药 2019(06)
- [22].淫羊藿苷干预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02)
- [23].寒证和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01)
- [24].口服恒古骨伤愈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7)
- [25].强心一号复方对脓毒症小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医杂志 2019(24)
- [26].香连片预防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及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2)
- [27].参麦注射液对线粒体毒素致豚鼠药物性耳聋模型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7(13)
- [28].双合汤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干预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05)
- [29].低分子肝素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 [30].通心络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