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韦景令[1](2021)在《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校园为空间,育人为导向,师生共同接受并认同的一种群体文化,一般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通过制度、环境和师生在精神、行为、活动等方面相互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塑造,最后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产生良好育人效果,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正重点打造向海经济发展,努力建设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广西海洋经济产业和海洋职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广西海洋行业不断培养和输送优良产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研究与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助力提升广西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广西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及至“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意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并介绍了本文创新之处是在广西涉海中职学校中第一次系统性地开展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提出构建以校、政、行、企为建设主体,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引领、绿色成长教育为抓手、蓝色海洋教育为特色,把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与学校教书育人各项活动有机融合;第二部分进行了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特异性分析,论述了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特征,即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应该具备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特征,并论述了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对涉海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即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能更好地传承创新和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凸显学校海洋行业属性,能更好提升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社会效益;第三部分论述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以J校为观察对象,从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背景、体系构建和建设路径等方面反思和总结了该校在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经验,特别是在海洋特色文化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构建“基于‘人人出彩’的‘四方协同三基色六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并融入本校行业特色的“海洋文化”内容,构建“五维五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把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和成效评价纳入其中,对学校整体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该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路径主要有组织领导建设、理念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公共空间环境文化建设、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八桂海洋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等。第五部分在对观察对象学校校园海洋特色建设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层面的的实现路径建议。
方桐清[2](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樊洁[3](2020)在《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价值观导向多元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风云变幻的教育环境变化。目前,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德育功能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本文对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中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对于丰富德育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挖掘和建设能力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论述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说明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现状,指出中学校园文化在增强中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德育教育范围、创新教育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欠缺。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德育氛围薄弱、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和校园活动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研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国外多元文化冲击、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等。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针对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包括确立重要思想认识、把握德育教育主线、加强德育宣传管理;针对缺乏德育氛围的问题提出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针对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问题活动、丰富学术活动和鼓励社会实践活动等路径。
王梅[4](2020)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展现了文化的软实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政府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在确保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提供资金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研究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及其成效,对推进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关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窥探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缺位,对政府行为的缺位进行定位、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为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相关政府职能作用,为更好的推动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满意度分析—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缺位—分析政府行为缺位原因—提出优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以T市一中为例,描述了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概况,概括政府行为作用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使用SPSS22.0分析及访谈对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教职工、学生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教职工对政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认可度。第四章根据数据分析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T市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缺位主要有:总体规划不系统、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政府行为缺位的原因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充分、政府与高中利益诉求不完全统一、政府及基层部门问责机制不完善等。第五章从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优化系统管理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任缘娟[5](2020)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模式等形成的文化精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高校是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主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第二章从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价值着手,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的强烈育人价值、教学价值和时代价值。在个人成长层面,有利于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高尚品质、提升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在教育教学层面,有利于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在时代发展层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加强文化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具体成因。由于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对融入进程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建设资金的投入意愿不强,以及多重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导致高校对前者融入后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融入途径较单一等问题的出现。第四章为推进融入进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主要有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摆在首位,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环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机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的校风、师风和学风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打造高校育人第三课堂。通过以上不同路径,促进融入的广度与深度,推进融入进程,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以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井文[6](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对新时代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今,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方式的新走向,学校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力量,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被人们重视和挖掘,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研究力量有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亟需跟进。本研究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预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自行编制了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等调研工具。而后,本研究对上海市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位校园文化负责人、6位教职工和8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对178名教职工和4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又辅以实地参观和实物分析两种观察形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探讨了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包括客观调查建设的基本情况、归纳总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性解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深入探究建设的基本取向,进而,对一所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体案例的审视与反思,以及结合探讨出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本研究构建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由此总结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范式。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重点强调,加大投入,持续跟进,成效显着,但仍然存在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的局面。(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多项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定位悬浮、建设主体单一、逻辑基础矛盾、过程实施偏颇、特色把握偏差等方面。(3)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存在地位、主体、思路、内容、特点五个方面的扭曲,具体表现在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4)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的基本取向。(5)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是一项系统、综合、长效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一套整体性理念和实践规划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沿着理念、目标、主体、方法、结构、材料六大面向展开,做到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郑继成[7](2020)在《中学校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江油一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浓郁学校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落实文化强校战略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全面育人作用的校园文化,凭借鲜明正确的导向、积极向上的力量、科学有效的制度来引领学生、凝聚师生和保证校园生活有序进行。为了切实做好中学德育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江油一中位于李白故里江油市,李白文化浓郁、深厚。基于这样的教育潮流发展和时代要求,江油一中选择“李白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形式载体。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实施背景、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和具体措施。然后采用调查问卷法分别对43位教师和208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而找出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欠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校园文化制度不健全和实践探索不深入四个方面指出了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创建知识性物质文化、突出精神文化特色、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开展具有李白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将以传承弘扬李白文化为核心,以开展中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以丰富师生精神文化世界为目的,探索本土名人文化特色建设的新举措、影响和意义。
赵颖[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效纠正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偏离倾向,引领大学生亚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文化补充,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亚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被特定大学生群体接受、践行,在一定场域中衍生发展的与主导价值具有一定偏离性的文化形态,是一定时间内特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发展方向上的同向性也存在差异,在文化实践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下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亚文化通过其文化场域的封闭性和独立运转能力,屏蔽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乃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而且亟需与大学生亚文化建立起新的引领关系,通过一定的引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能够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发展形态的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论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大学生亚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恢复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面临的新机遇。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整合”“收编”思维定式,根据引领需要与规律设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着眼于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效应的深层的系统性引领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引领目标、引领原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等方面不断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巩固和加强引领关系;从大学生亚文化的文化结构入手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亚文化注入优质文化资本,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向积极效应转化;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长效引领效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引领实践不断优化发展,加强引领保障。这些策略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
王春燕[9](2019)在《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海丝精神是指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精神质态。其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生存经验、心理磨砺和精神历练,是中华各民族文化文明交融互鉴形成的精神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以说,海丝精神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聚文化整合力、辐射力和感召力于一体的宝贵思想教育资源。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沿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导向功能。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之一,有着丰富的海丝遗存资源和独特的地域人文性格。如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海丝精神已成为泉州的一大文化品牌,而且其精神内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因此,将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海丝精神,而且可以为新时代的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本文在泉州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上,探究海丝精神融入落实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问卷调查研究,展开论文撰写。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方法、特色和创新点。第一部分是关于海丝精神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突出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的独特优势和时代价值。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指出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重点探究了推动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结束语简要地对论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对这一论文研究提出的展望。在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挖掘和运用海丝精神的丰富教育资源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海丝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将海丝精神和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实现有机互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孙希颜[10](2019)在《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工作要做到“三全”育人,必须协同高校思政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力量,发挥合力,实现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为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校园精神、思想理念、价值内涵等在内的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协同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实现二者协同育人,不仅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关乎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实现。“协同育人”,是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不同教育资源或教育主体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分担、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互动过程,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理念。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等,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期待。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亲和力差,抬头率低”。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是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三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四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对于做到上述四个结合,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的“非协同”育人现象,要吸收总结实践中的相关优秀案例,从不同角度探寻二者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以期创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的来说,文章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了高校思政课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侧重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层面探索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对于高校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升育人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试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相关理论基础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一、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特异性分析 |
(一)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特征 |
1.行业性 |
2.社会性 |
3.实践性 |
4.地域性 |
(二)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对涉海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
1.更好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 |
2.更好地传承创新和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
二、当前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涉海专业学生的海洋意识比较淡薄,职业忠诚度不高 |
2.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水平不高 |
3.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缺乏系统性 |
(二)原因分析 |
1.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海洋特色文化育人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建设的影响 |
2.学校专业建设投入机制局限性对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的影响 |
3.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教师参与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影响 |
三、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J校为观察对象 |
(一)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背景分析 |
1.建设目的 |
2.建设思路 |
(二)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
1.构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
2.构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 |
(三)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路径 |
1.组织领导建设 |
2.理念文化建设 |
3.制度文化建设 |
4.公共空间环境文化建设 |
5.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 |
6.行为文化建设 |
7.“八桂海洋文化”品牌课程建设 |
四、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
(一)学校层面 |
1.加强顶层设计 |
2.加强制度建设 |
3.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 |
(二)教师层面 |
1.重视并明确教师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2.注意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特色文化素养 |
3.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工作 |
(三)学生层面 |
1.创建特色文化学生社团 |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
3.加强特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加强活动育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2)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学校园文化 |
2.1.2 德育 |
2.1.3 德育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2.2.2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 |
2.2.3 习近平青少年教育观 |
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样本选择与方法 |
3.1.3 问卷设计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问卷信度检验 |
3.2.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调查 |
3.2.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积极影响 |
3.2.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欠缺 |
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中学校园德育氛围薄弱 |
4.1.2 中学校园文化环境缺乏 |
4.1.3 中学校园活动流于形式 |
4.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
4.2.2 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 |
4.2.3 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 |
4.2.4 “垃圾”信息监管存在空缺 |
5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
5.1 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
5.1.1 确立重要思想认识 |
5.1.2 把握德育教育主线 |
5.1.3 加强德育宣传管理 |
5.2 创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
5.2.1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
5.2.2 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
5.2.3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
5.3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
5.3.1 开展社团活动 |
5.3.2 组织文体活动 |
5.3.3 丰富学术活动 |
5.3.4 鼓励社会实践活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4)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校园文化 |
2.1.3 高中校园文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理论 |
2.2.2 文化软实力理论 |
2.2.3 政府职能理论 |
3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政府行为分析 |
3.1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
3.1.1 精神文化建设 |
3.1.2 物质文化建设 |
3.1.3 制度文化建设 |
3.1.4 行为文化建设 |
3.2 政府行为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
3.2.1 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3.2.2 督促指导学校党组织、团组织建设 |
3.2.3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
3.2.4 督导评估校园文化建设 |
3.2.5 督促推进课程改革 |
4 政府推动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研分析 |
4.1 调研内容 |
4.2 调研对象及调研工具 |
4.3 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3.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4.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原则 |
4.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5 调查结果讨论 |
4.4 访谈 |
5 T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的问题及分析 |
5.1 T市政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满意度不高 |
5.2 政府行为存有缺位 |
5.2.1 总体规划不系统 |
5.2.2 财政投入力度不够 |
5.2.3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
5.2.4 监管机制不完善 |
5.3 政府行为缺位原因分析 |
5.3.1 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充分认识 |
5.3.2 政府与高中利益诉求不完全统一 |
5.3.3 政府及基层部门问责机制不健全 |
6 优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统筹规划,整体稳步推进 |
6.1.1 紧靠国家党团建设,“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
6.1.2 紧贴学校总体设计,鼓励特色文化发展 |
6.2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
6.2.1 增加高中财政投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
6.2.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活动经费投入 |
6.3 优化系统管理,重视文化软实力 |
6.3.1 出台校园文化建设政策,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 |
6.3.2 纳入办学目标,强化文化引领作用 |
6.3.3 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校园文化管理人才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
(一)研究难点 |
(二)解决方案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学理阐释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述 |
一、“文化”的概念渊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相关阐释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 |
一、德育价值: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
二、智育价值: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
三、美育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学价值 |
一、转变教育理念 |
二、创新教学方法 |
三、丰富教学资源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
一、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
三、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对融入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融入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四、融入途径有待充分发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对两者育人功能重视不足 |
二、融入进程缺乏系统性规划 |
三、建设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
四、多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 |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
二、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
第二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环境 |
一、注重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合理布局 |
二、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
第三节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机制 |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保障 |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机制 |
三、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效率 |
第四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 |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二、加强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校园舆论 |
第五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三风”建设 |
一、校风建设: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
二、教风建设: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学风建设: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
第六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 |
一、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以占领网络育人阵地 |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育人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重点关注问题 |
二、校园文化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
三、中职生源的现实情况呼唤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
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较缺乏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校园文化 |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校园文化研究 |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
三、已有研究总体评价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研说明 |
一、调研方案 |
二、调研的技术报告 |
第二节 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普遍关注 |
二、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色 |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成效 |
四、师生员工基本满意学校校园文化 |
五、校园文化敛于心、展于行尚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一、价值定位悬浮: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
二、建设主体单一:人员局限,群体单调 |
三、逻辑基础矛盾:脉络不清,难以自洽 |
四、过程实施偏颇:热闹有余,内涵欠佳 |
五、特色把握偏差:或轻特色,或唯特色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 |
二、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 |
三、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 |
四、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 |
五、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 |
第一节 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 |
一、引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
二、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
三、营造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良好氛围 |
第二节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 |
一、发挥学校领导的带领作用 |
二、激发教职员工的支撑作用 |
三、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三节 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 |
一、坚持一个逻辑起点 |
二、注重贯通理实体系 |
三、注意表述精准考究 |
第四节 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 |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
二、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
三、建设校园行为文化 |
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
第五节 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 |
一、建立重技能也重人文的价值观念 |
二、构造重平实更重标志的文化符号 |
三、创造重描述更重解释的文化语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
第一节 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
一、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
二、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
三、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 |
一、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 |
二、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 |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 |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 |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
六、材料面: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教职工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教职工卷) |
附录五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学生卷)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中学校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江油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概况 |
(一)实施背景 |
(二)指导思想 |
(三)实施目标 |
(四)实施原则 |
(五)具体措施 |
二、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情况调查 |
(一)调查方案 |
(二)调查结果 |
三、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四、江油一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的改进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 |
(二)创建知识性物质文化 |
(三)突出精神文化特色 |
(四)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
(五)开展具有李白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及分析 |
1.2.2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
1.4.2 大学生亚文化 |
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 |
2.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
2.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借鉴 |
2.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理借鉴 |
2.2.2 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借鉴 |
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
3.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 |
3.1.1 恢复发展校园文化 |
3.1.2 提升大学生亚文化质量 |
3.1.3 引领大学生亚文化贴近主旋律 |
3.1.4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
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仍存在的问题 |
3.2.1 传统的分类方式难以全面认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特征新特性 |
3.2.2 传统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未能完全渗透文化主体心灵 |
3.2.3 大学生亚文化自身发展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自觉尚不稳定 |
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大学生亚文化干扰造成引领实践失效 |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场域规律把握失真 |
3.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着力点失准 |
3.3.4 社会转型发展增加了引领的复杂度 |
3.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机遇 |
3.4.1 大学生亚文化主体可塑性强为接受引领提供成长内需 |
3.4.2 大学生亚文化场域的动态发展性为接受引领提供发展内需 |
3.4.3 大学生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为接受引领提供外部条件 |
3.4.4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引领提供动力 |
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作用机制 |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 |
4.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要素 |
4.1.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结构 |
4.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1 提供引领动力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2 开展引领实践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3 评估反馈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2.4 系统优化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
4.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和效应 |
4.3.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基本效应 |
5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策略 |
5.1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动力 |
5.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目标的牵引力 |
5.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原则的保障力 |
5.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的传导力 |
5.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的达成力 |
5.2 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 |
5.2.1 搭建有效的物质引领平台 |
5.2.2 搭建有效的行为引领平台 |
5.2.3 搭建有效的制度引领平台 |
5.2.4 搭建有效的精神引领平台 |
5.3 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 |
5.3.1 确立科学的评估反馈原则 |
5.3.2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
5.3.3 全面研判评估指标反馈评估结果 |
5.3.4 提高评估反馈能力加强评估反馈效果 |
5.4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保障条件 |
5.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5.4.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空间 |
5.4.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4.4 增强引领环境的感染力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关于海丝精神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四节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二章 海丝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一节 海丝精神 |
一、时代内涵 |
二、当代价值 |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一、基本内涵 |
二、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一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
一、丰富的海丝遗存资源 |
二、独特的地域人文精神 |
第二节 海丝精神与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
一、海丝精神丰富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传承和弘扬海丝精神提供助力 |
第三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
一、丰富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
三、开辟海丝精神弘扬和传承的新路径 |
四、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新动能 |
第四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 |
一、基本情况 |
二、数据分析 |
第二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对海丝精神融入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海丝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措施有待细化 |
三、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健全 |
四、师生主体作用有待加强 |
第三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
二、客观条件不健全 |
三、师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五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
第一节 深化对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
一、重视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二、构建具有海丝精神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第二节 拓宽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渠道 |
一、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海丝精神主题教育 |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海丝精神学习 |
三、运用网络平台开辟高校海丝精神教育阵地 |
第三节 健全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
一、加强海丝精神融入的组织保障 |
二、建立海丝精神融入的制度保障 |
三、提供海丝精神融入的物质保障 |
第四节 发挥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海丝精神素养建设 |
二、激发学生弘扬和传承海丝精神的主体性功能 |
第五节 构建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
一、运用和平合作精神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
二、运用开放包容精神引导大学生待人处事 |
三、运用互学互鉴精神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
四、运用互利共赢精神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化视野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
1.1.2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的现实非协同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选题的基本内容 |
1.4.1 核心概念 |
1.4.2 重点和难点 |
1.4.3 创新与特色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1 协同理论 |
1.6.2 交互主体性理论 |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
2.1 思政课“主渠道”育人功能 |
2.1.1 政治性引领 |
2.1.2 理论性指导 |
2.1.3 规范性塑造 |
2.2 校园文化“重要阵地”育人功能 |
2.2.1 隐性德育功能 |
2.2.2 激励促进功能 |
2.2.3 扬弃创新功能 |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
3.1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践案例 |
3.1.1 实践探索趋势 |
3.1.2 典型案例分析 |
3.2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着力点 |
3.2.1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
3.2.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3.2.3 线上与线下相配合 |
3.3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特点与效果 |
3.3.1 内容为王,强化思想引领 |
3.3.2 用户思维,关注学生需求 |
3.3.3 媒体素养,创新育人载体 |
3.3.4 品牌效应,打造特色平台 |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机理研究 |
4.1 育人方向协同 |
4.1.1 目标协同,一致性的育人理念 |
4.1.2 效用协同,有效性的功能互补 |
4.1.3 内容协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
4.2 育人主体协同 |
4.2.1 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 |
4.2.2 齐抓共管的党委党政队伍 |
4.3 育人路径协同 |
4.3.1 课程教育育人 |
4.3.2 文化活动育人 |
4.3.3 实践活动育人 |
第五章 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路径创新 |
5.1 优化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
5.1.1 优化协同运行机制 |
5.1.2 完善协同领导体制 |
5.1.3 建立协同考核机制 |
5.1.4 健全协同评价机制 |
5.2 搭建协同育人的特色平台 |
5.2.1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
5.2.2 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 |
5.2.3 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
5.3 丰富协同育人的内容供给 |
5.3.1 加强价值引领 |
5.3.2 创新育人形式 |
5.3.3 实现共建共享 |
5.4 强化协同育人的队伍建设 |
5.4.1 推动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
5.4.2 推进育人力量的交流融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试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D]. 韦景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D]. 樊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T市一中为例[D]. 王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 任缘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井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中学校园李白文化特色建设研究 ——以四川省江油一中为例[D]. 郑继成. 西南大学, 2020(01)
- [8]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D]. 赵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王春燕. 华侨大学, 2019(01)
- [10]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D]. 孙希颜. 江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