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贺村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研究

曼贺村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研究

论文摘要

居住在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被公认是世界上有着悠久稻作历史的民族。千百年的稻作生产孕育了傣家人以“水”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从而塑造了傣族所特有的聚落及其空间形态。然而,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去探究这种十分有特色的生产方式究竟是如何来影响傣族聚落的发展及其空间形态演化的。因此,本论文试图借鉴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曼贺村进行个案研究和深入的剖析。对稻作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水利灌溉系统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民族学、人类学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全文从三个方面对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化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从水网与路网同构,“山、林、水、寨、田”体系和聚落空间节点与水网节点的重合来阐述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关系。第二个方面,从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中“水”的祭祀活动来解析聚落中寨心空间与佛寺空间的兴衰,进而说明水利灌溉中仪礼祭祀活动对聚落空间演化的影响。第三个方面,从传统水利灌溉的组织方式、组织制度等来论证聚落形态的演化是水利灌溉中组织方式作用的重要结果。最终得出结论,提出水利灌溉是农耕文明社会聚落演化的主导因素之一的观点,期望对其他民族的类似研究有所启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当代乡土聚落与稻作文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 1.2.1 对于各地区乡土聚落研究硕博论文的梳理
  • 1.2.1.1 聚落研究的方法
  • 1.2.1.2 研究聚落的学校
  • 1.2.2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
  • 1.2.3 傣族稻作文化与水利灌溉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勐海县曼贺村概况及选点依据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个案研究
  • 1.4.2.2 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
  • 1.4.2.3 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利灌溉系统与聚落的空间形态
  • 2.1 水利灌溉系统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关系
  • 2.1.1 路网与水网同构
  • 2.1.1.1 同构的现象
  • 2.1.1.2 体系的叠合
  • 2.1.1.3 同构现象的探究
  • 2.1.2 "山、林、水、寨、田"体系的构成
  • 2.1.2.1 体系的构成
  • 2.1.2.2 当代的体系
  • 2.1.2.3 水在体系及其演化中的作用
  • 2.1.3 聚落空间节点与水网结构节点的重合
  • 2.1.3.1 寨心与水网节点重合
  • 2.1.3.2 佛寺与水井节点重合
  • 2.1.3.3 节点重合的因素探究
  • 2.2 现象解析
  • 2.2.1 以"水"为核心的生态观
  • 2.2.2 稻作生产方式
  • 2.2.3 贝叶文化
  • 2.3 灌溉系统与聚落空间形态关系的"规律"
  • 第三章 灌溉中仪礼祭祀活动对聚落空间演化之影响
  • 3.1 聚落空间的演化现象
  • 3.1.1 "祈雨求晴"下的寨心空间及其突变
  • 3.1.2 "赕"下的佛寺空间及其扩充
  • 3.2 现象解析
  • 3.2.1 原始宗教中的"水"
  • 3.2.1.1 祭"宰曼"——寨心
  • 3.2.1.2 祭"水神"
  • 3.2.1.3 "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的祭祀
  • 3.2.2 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水"
  • 3.2.2.1 "赕"的仪式
  • 3.2.2.2 洗塔求雨
  • 3.2.2.3 放水仪式
  • 3.3 祭祀活动下聚落空间的演化"规律"
  • 第四章 灌溉中组织方式对聚落形态演化之影响
  • 4.1 聚落形态的演化现象
  • 4.1.1 向上水游区域扩展
  • 4.1.2 向城市方向扩展
  • 4.1.3 当代外来族群介入后的演化
  • 4.2 现象解析
  • 4.2.1 传统灌溉中的组织方式
  • 4.2.1.1 "勒司廊——板闷曼"管理体系
  • 4.2.1.2 检查验收、分水制度与治水
  • 4.2.1.3 灌溉中的组织方式与聚落营建中的管理方式
  • 4.2.2 现代灌溉中的组织方式
  • 4.3 水田管理方式的空间体系化
  • 第五章 结语
  • 5.1 稻作文化是农耕文明社会中聚落空间形态持久演化的"核心"因素之一
  • 5.2 民族学与建筑学
  • 5.3 对其它民族聚落研究的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对于相关聚落研究方法的梳理
  • 附录B:对于相关聚落研究范围的梳理
  • 附录C:调研记录(2007年-2008年)
  • 附录D:谷魂奶奶的故事
  • 附录E:召勐海的"贺先"求雨
  • 附录F:1958年流沙河引水灌溉工程组织系统表
  • 附录G:曼贺村各年资料统计表
  • 附录H:勐海县曼贺村各年代总平面图
  • 附录I: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研究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蔚县多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02)
    • [2].共享与凝聚:数字“中国聚落”在海外留学者中的跨国构建[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基于地图分析法的乡土聚落保护研究[J]. 住区 2020(Z1)
    • [4].布依族聚落的植物景观及其文化分析[J]. 住区 2016(05)
    • [5].交通与节点: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溯源及其保存现状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16(12)
    • [6].豫北堡寨式聚落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研究——以小店河传统村落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06)
    • [7].古北水镇山地聚落景观意象解析[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2)
    • [8].汉彝两族血缘型聚落空间形态初步对比性研究——以浙江省诸葛村和云南省高平村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9].河北开阳堡乡土聚落调查[J]. 中国名城 2017(09)
    • [10].生态美学视野的农耕聚落[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1].新疆吐鲁番麻扎村:乡土聚落空间的形式[J]. 神州印象 2019(10)
    •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2(19)
    • [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0(09)
    • [14].《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J]. 内蒙古教育 2014(02)
    • [15].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6)
    • [16].乡镇聚落中的消极空间重塑——以福禄镇滨河聚落改造为例[J]. 城市建筑 2019(25)
    • [17].土默特平原聚落体系的演变特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18].聚落[J]. 北方建筑 2020(03)
    • [19].新石器时期的聚落演变与城市出现(一)[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Z1)
    • [20].贵州黔东南苗族聚落空间特征解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4)
    • [21].研究环境对于苏州东山聚落空间的影响——以陆巷古村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7(31)
    • [22].兰溪勾蓝瑶堡寨式聚落防御性特征分析[J]. 装饰 2017(09)
    • [23].闽南地区厝聚落构成探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1)
    • [24].煤炭城市村庄聚落空间格局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6(07)
    • [25].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形态影响研究[J]. 理论探讨 2015(04)
    • [26].古代三峡地区人居聚落选址特点[J]. 长江文明 2019(04)
    • [27].活动教学突破“聚落与环境”[J]. 地理教育 2012(10)
    • [28].“世界的聚落”(湘教版)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3(15)
    • [29].聚落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世界遗产 2014(06)
    • [30].丽江西林瓦村纳西聚落美之要素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3(04)

    标签:;  ;  ;  ;  ;  

    曼贺村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