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胸科手术因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可使呼吸运动、咳嗽、排痰功能受到影响,使术后呼吸功能受损,增加术后并发症。大量证据证实上述改变可通过有效的镇痛技术来预防,但传统多采用单次应需的给药模式,无法成功抑制中枢敏化,使得术后镇痛效果差强人意,现今发展的趋势是多模式镇痛和超前镇痛。超前镇痛即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所建立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可预防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外周及中枢敏化。氟比洛芬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氟比洛芬酯是通过降低外周环氧化酶(COX)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减少痛觉神经对内源性炎性因子的反应,抑制外周敏感化,从而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本研究选取ASA1-2级,择期中下段食管癌及贲门癌行开胸手术男性患者2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分别于切皮前15minF组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5ml(50mg)C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ml。手术麻醉方式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毕所有患者均采用爱朋ZZB型全自动电脑注药泵,舒芬太尼150μg加生理盐水至150ml行术后静脉镇痛。负荷剂量(10ml)+持续背景剂量(2ml/h)+PCA量(2ml/次),锁定时间15min,盐酸阿扎司琼10mg静滴预防恶心呕吐。观察两组术后4、8、12、24、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PCA泵按压次数,计算单位时间舒芬太尼用量。测量术前及术后24、48小时肺功能(FVC、FEV1、MMEF)。结果为术后各个时间点VAS评分F组均低于C组,且术后12、24、48小时VAS评分F组均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单位时间舒芬太尼用量,F组明显低于C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CA泵按压次数F组少于C组。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论为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开胸患者具有超前镇痛的作用,可明显减低术后VAS评分、减少PCA泵按压次数,降低单位时间内的舒芬太尼用量,且术前单次应用不增加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以肺功能(FVC、FEV1、MMEF)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得出其镇痛效果不足以产生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