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常革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中学
农村中学因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现代文都觉得吃力,对咬文嚼字的古文更是望而生畏,因此老师要因人施教,对古文的朗读指导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指导学生流利朗读,潜心体会。
一弄清语言结构,戒读破句造成歧义
学生初读古文,往往觉得拗口、生涩。其原因是读得少,未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不能正确处理词语连续、音节划分、语气强弱等。因此,老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句子结构,指出应在何处停顿,哪些词语应连读,哪些词语应分读,以免读破句,造成歧义。
如,《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军。”这句读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军。”如果不注意断句就译成:曹刿往下看齐军车轮碾过的印子,登在车前的横木上观望败去的齐军。那意思就相左了。又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坐”的状语,应连读,否则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就会产生歧义。另外《登泰山记》文中“望晚日照城郭”。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望晚”意为“傍晚”,而非“望/晚日/照城郭”。
诵读中老师应指导学生体会古文语言的一些语法规律,如:“之”字作助词,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余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读时注意到这一点,则加强了文中人物的语气,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区分句子类型,读出各种句子表达的语气
古汉语的语气往往靠虚词和一些固定句式来表达。因此,老师应教给学生如何借助它们读出不同语调语气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读《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被人同情而产生的疑问);“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陈述句,敢怒而不敢言的控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九死一生后的庆幸、慨叹,陈述后的反问)等几句中的语气加以比较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及其表达的语气,使学生对蒋氏那种在横征暴敛下九死一生、悲而不哀的心境有深刻的体会,更加理解“苛政猛于虎”这一中心思想。
三分清句读句式,读出节奏和感情
古文朗读,要注意句间停顿,也要注意句中停顿。但有些情况下不应受标点限制,而应根据其内容(相关相对)、结构(连词)、修辞等适当调节语速,读出节奏,表达情感。
《醉翁亭记》开头一段描写醉翁亭及周围相关景物,由远及近,寓情于景,由物及人。读时宜初缓渐速,环环相扣,句句生情。篇末叙事已毕,转为抒情,结句设问,嘎然收笔,宜由快转慢,由欢快转沉稳,令人引起无限回想,体味作者那“醉翁之意不在酒”,谪居中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那对巴陵胜状、洞庭美景生动形象的描绘,通过一组组和谐优美的对偶句式,如珠溅玉落,读来声色并茂,脍炙人口;由观赏洞庭湖美景而产生的联想:或“满目萧然,感激而悲”,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借助于“登斯楼也,则有...”这反复句式予以倾泻。然而作者意不在此,“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两组互文句抒发了心中拟为楷模的情怀,最后慷慨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高尚情怀和远大的抱负,读来令人慷慨激昂,心存高远。
指导学生先轻声慢读,琅琅上口,既而抑扬顿挫字句铿锵。诵读这样的美文,学生不仅被优美的语言句式感染,而且那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净化了其心灵。
四区分古今读音、词义异同,正确领会句子含义
在朗读古文作品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古今词义演变,以免误读,错会文义。
如:“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乐羊子妻》),句中“亡”应读“无”,而不读“wáng”,以为“死亡”、“逃亡”;又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应读“jiàn”意为“夹杂”,而非“中间”(“jiān”)。还有《黄生借书说》中“非夫人而强假焉”,“夫”应读“fú”做发语词提示下文,而非“夫人”即男人的配偶。《出师表》中“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应读“wèi”,意为“给予”,而非“yí”,前人留下的。
以上例子在初中古文里俯拾可见,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握规律,灵活运用,切忌见子打子,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五引导学生根据“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朗读
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气流露出来的气韵。这里的读出语气,不但包含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因情用气,以情带气。只有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情韵。这样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更深的美感体验,情操自然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
如:指导学生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时,要求学生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三问”内容相同而句子有别;“三答”内容相同而情感不同:妻“私我”,故以“君甚美”赞之,只有用气徐声柔的语调读出,才能准确表达出妻对“我”的偏爱之情;妾“畏我”,只用一句反问作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宜用气提声凝的语调读出,才能准确传达出“畏”的内涵;客“有求于我”,只用简单语气作答,故情感较妻、妾“淡”一些,按一般陈述语气读出即可。通过这样的诵读指导,学生对古文朗读从枯燥到感觉有味,学习兴趣自然提高,背诵课文也不那么难了。
另外,在诵读中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注释,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注释的类别(提示性注释、诠释性注释、说明性注释)及其作用,以便科学地利用注释为阅读文章服务。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熟记“诠释性注释”,记时辅以诵读,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便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
总之,由于古汉语对学生来说相当于“半外语”,不多读、熟读、反复读,要学好断乎办不到。所以,古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指导这一环节。除上述几个方面,还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清、读懂、背会。朱熹《训学斋规》中云:“观书先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古人尚能在寒窗下通过苦读精思,学有所成,我们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阅读条件如此优越,教学中还可以辅以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诵读古文应容易得多。同时,学生学好古文,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传承祖国古代文明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