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平台始于地基

九层平台始于地基

一、九层高台始于垒土(论文文献综述)

单超[1](2020)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的施政目标,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将通州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通州,历史再次选择了它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自金代北京(中都)上升为国之京师以来,通州始终在京师畿辅之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左辅雄藩”:它是守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堪称北京东门户;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大运河的北端点,承担漕粮“起载转运储贮”职能;是今天北京城市规划中长安街的延长线东端。这样的“三点交汇”,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一个通州有这样独一无二、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基于此,不同的学者从历史、城市规划、市政工程、道路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等各个角度对通州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州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近800年的通州京畿史,积淀了厚重的城市遗产,单纯使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11月1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提出了 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新模式。这一模式为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将是一场通州城市遗产与历史景观沿着遗产保护理论的现代化叙事。因此,本论文从HUL保护理论出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的通州城市遗产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通州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格局和脉络的研究,阐述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总结通州城市遗产的特征、特色,从而提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和利用方法。论文在对通州的历史战略地位研究基础上,梳理了自定都北京后,通州作为京师辅城,在“运河北端”和“京师门户”两方面愈发凸显的战略地位:是抵御外侵的军事重镇,且是大运河北端,漕粮物资由此处码头驳船、装卸、转运、储贮,城市格局也因此而设。通过界定通州城市遗产的范围、内容,结合明清通州志的记载(历史)和调研现状(遗产),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分别从反映“京师门户”的“沿革与形胜、街道(交通)、城池(防御)、公署/衙署(管治)、学校/学宫(教育)、坛庙(祭祀)、楼台亭阁(地标)”,反映“运河北端”的“漕渠河道(运输)、桥闸坝(水工)、仓厂(储贮)、漕运相关衙署(管理)”,和其他遗产(如宗教遗产)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采取遗产和文物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下的遗产价值评估。以上是构成HUL理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要素,在满足HUL理论框架的要求下,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城市作用和地位、特色表现和特色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城市地标、城市轮廓景观、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特征”等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结合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的“地标、轴线、街道格局、轮廓、景致、城市环境、布局”等,论述在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应用HUL理论进行城市更新和旧城复兴的可行性。依据HUL理论所倡导的分级、分区保护,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从而更有效推进通州历史城市景观的继承和延续。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对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即它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更深的发掘,并尝试在两种价值评估体系下,分别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特色分析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根据HUL理论要求,对通州城市遗产进行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理解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除了在政治上、城市规划上的副中心定位,也在遗产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延续和等级的分明。一个城市中交织两种管理体系的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是中国遗产保护与世界接轨的体现,本文对通州城市遗产的价值分析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模式。论文还对古文献、图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有利于促进通州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全面复兴,有利于构建基于HUL保护策略下的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思路与方法,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蔡银梅[2](2020)在《传统岭南庭园的垂直性特征分析及现代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建筑不断向高处发展,现代建筑空间在竖向上叠加并形成垂直空间序列的组织形式已经蔚然成风,但往往缺乏岭南庭园在垂直空间上细致、多层次的处理手法的运用。长期以来,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空间的丰富性和氛围意境的精妙塑造被视为空间设计手法的宝库。针对传统岭南庭园空间设计的分析,通常把研究重点放在园林空间布局的关系上,但是这种平面式的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岭南庭园中出现的复杂竖向变化。岭南庭园的垂直空间序列作为一个特征被很多学者提及,然而尚缺乏专门对这方面的研究。由于占地面积等限制,岭南庭园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垂直性”特征——空间序列呈现出往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本文以岭南庭园的垂直性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将历史和经验分析相结合,探讨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历史沿革、成因及其空间表现等,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现代背景下去探讨这种特征的继承和应用。本文对于传统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拓展当前岭南庭园的研究内容,还可以为城市中垂直园林及垂直空间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文章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明清时期以来有所记载的岭南园林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发展演变主要分为发展期(明代)和成熟期(清代民初)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岭南庭园垂直性的形成原因,建立对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整体认识,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文章选取了约二十个粤中和粤东地区的传统岭南庭园案例作为样本,分析它们的垂直空间表现,整理出岭南庭园垂直空间序列的组成要素和空间关系,进而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造园理念及设计逻辑,同时,结合实例对其垂直空间的设计手法进行整理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便进一步指导岭南庭园垂直性的现实运用。第三部分:立足于现代城市向高处发展的时代背景,探讨岭南庭园垂直性的现代应用,首先,对现当代与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相关的园林空间垂直化理论进行梳理、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确岭南庭园垂直性的发展潜力,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在不同维度上发展的空间模式。第四部分:结合前文所分析的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及设计策略,笔者选取了一个现代岭南园林建筑的案例来进行解读,从而探讨岭南庭园垂直性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运用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于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探讨,不仅仅是试图分析岭南庭园中所存在的某种特殊现象,亦希望以垂直性特征的研究为契机,找到传统空间形式切入当代生活的方式,进而挖掘岭南庭园垂直发展的空间设计经验对于当代建筑、园林空间设计的意义。当今城市在向高处发展,园林空间亦面临着向空中发展的课题,若岭南庭园始终限制在平地上,那么庭园空间就可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文物了。本文对于岭南庭园垂直空间体系构建的研究,或能为现当代建筑园林空间的塑造提供借鉴。

于成群[3](2020)在《全面风险管理:产品设计阶段中的风控盲点》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零售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战略重地,在来势汹汹的金融科技浪潮中,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也正在向线上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层出不穷的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但古语有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风险管理之于金融零售业务,就好比垒土之于九层之台,全面、扎实、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保障业务发展筑高台、行千里。近年来,不少银行的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有所攀升,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半年报相关数据显示多数银行透支增速放缓,额度使用率有所下滑,业务增长疲软和风险快速攀升使得一些银行开始紧急踩刹车。

廖楠[4](2019)在《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赣州北部地区是指赣州地区北部的八个县市区的行政地域范围,即:章贡区、赣县、宁都县、于都县、石城县、会昌县、兴国县、瑞金市的行政区域。赣州北部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内山峰林立、江河纵横,自然资源富饶。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为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本文以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区内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总结归纳、综合分析以及对现存古代园林的实地调研,梳理出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园林类型、代表园林和地域特色。受赣州北部地区古代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赣州北部地区的古代园林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1、形成期——秦汉时期,东汉时期,在神仙文化的影响下,地区内风景优美的金精山被开辟成为黄仙老道的修仙之地,赣州北部地区的园林形成于此。2、初始期——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传入赣州北部地区后,两教文化成为地区内主流文化,境内开始出现寺观园林,如宁都青莲寺。同时在玄学影响下,人们的山水审美意识被唤醒,地区内高山深谷出现私家园林,如宁都赖箕庐;3、转折期——隋唐五代,中原腹地战乱导致北人南迁,为赣州北部地区的发展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儒学文化和堪舆文化开始传入,人们的造园思想悄然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有许多宗教信徒舍宅为寺,寺观园林的建置更加完善,而私家园林受到刚传入的儒家文化主导的科举文化影响,呈现依山傍寺的分布状况;4、兴盛期—宋代,这一时期地区内经济、文化、政治快速发展。地区内开始兴办教育,文人学子逐渐增多。境内开始出现书院园林、学宫园林(龙湖书院、赣州府学)、文人?集的公共园林(八境台)、文人出仕带来的衙署园林(甓园)、文人隐逸的私家园林(水竹幽居),同时寺观园林这一时期也是更具有游憩功能;5、全盛期——元明时期,在这一时期,地区内人们造园活动频繁,境内园林数量数倍多于前期,地区园林的类型齐全。在地区鼎盛风水学说的影响下,出现“造风水,兴科举”的热潮。地区内的书院园林与学宫园林,在选址、布局、造景上均受其影响,还带来新的景观元素——风水塔。6、成熟期——清代,这时期赣州北部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政治清明,造园技术成熟。地区内原有的各类型园林呈现数量增多、规模变大,植物种类多,园内景观丰富,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境内外来氏族的栖居环境经过百年的发展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园林景观。赣州北部地区的古代园林在地区独特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一共形成7种主要园林类型,即:寺观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学宫园林、公共园林及其他园林。通过总结发现地区内的古代园林发展具有形成早,发展慢的特点。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地域特色在造园思想上呈现出杂糅多元,堪舆为上的特点;在意境营造上追求以景明志;在景观元素的应用上使用风水塔;在景观营造上独具匠心:(1)选址上以山林地为主,受堪舆文化影响。(2)理水上讲究活源活水,成景别致。(3)筑山是累土成台,以供远眺。(4)植物种类多样,四时卉发。(5)建筑形式多样,融于自然。

于为[5](2018)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包括先秦汉语房屋类建筑词汇、水利类建筑词汇和道路类建筑词汇,属于特定语义范畴的断代研究。本文在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词义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的方法,运用义素分析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理论,对先秦时期的建筑词汇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并在历时层面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进行词义演变规律的探求。首先,根据整理与测查出的先秦时期与建筑内容密切相关的685个建筑词汇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房屋类建筑词汇、水利类建筑词汇和道路类建筑词汇三大类别,然后再进行次级类别的划分,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作共时静态描写,并从语义属性、生成属性与使用属性三方面对每个类别中的词项进行分析,探求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在语义差别、词义来源、词形结构、演变情况等方面特征及其成词机制。其次,从历时动态角度分析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词义演变情况。词义变化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全面考察建筑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情况,分析词义引申路径与词义引申类型;词义变化结果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词义引申所涉及的新旧义位间的范围变化,阐释义位扩大、缩小、转移三种引申结果,进而探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最后,在对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在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作用下的词义引申情况,探讨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与动因。作为先秦汉语专类词汇研究,本文将定量测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辞书、字书中所见的与建筑内容相关的先秦汉语词汇进行穷尽式测查,统计建筑词汇在先秦经典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并举出典型例句;将共时静态描写与历时动态分析相结合,以此探求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系统构成、词义演变规律和演变动因;还将历史文献与文化参照相结合,以便具体细致的进行建筑词汇语义分析和同类别词项的语义差异分析。

李凤仪[6](2017)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特征及寺庙园林理法研究》文中指出佛道名山风景名胜区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记录了佛教、道教兴衰发展的轨迹。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是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管理、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呈现出“形”的破碎与“神”的缺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氛围逐渐淡薄。在这一背景下,遵循历史演进的脚步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风景文化、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的风景特征以及五台山的寺庙园林理法对于保护风景名胜区景观风貌、促进风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五台山佛教的缘起和演进入手,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科学、从宗教理学到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五台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研究。构建了“国土范围——境域范围——风景名胜区——聚落系统——寺院”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框架来研究不同尺度下五台山的风景特征。在国土范围、境域范围等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五台山发展成佛教名山的客观背景,以中国传统宇宙观和佛教世界观为切入点,挖掘五台山宏观地理区位特征和山岳格局的风景特征,找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空间格局以及佛教世界理想空间格局的内在联系。在风景名胜区、聚落系统、寺院等微观层面着重分析在宗教文化影响下风景特征、寺院选址和寺庙园林理法。最后基于物质实体挖掘了五台山风景文化意趣的内涵和外延,完善了对五台山“形”与“神”的系统认知。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第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征包括四点,分别为“圣几何式”的空间定位、“人间须弥式”的圣山格局、“村寺共生”的聚落系统、“形神兼具”的自然形胜;第二,五台山寺庙园林理法方面可总结为“境意相生”的的寺院选址、“因形就势”寺院布局、“礼制有序”的寺院形象、“脱凡入圣”的引导空间、“顺理成章”的寺院群体五个层面。本文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并在研究技术上借助Arc GIS、Google earth、IBM SPSS Statistics19等软件进行相关内容的定量化分析,实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王宁玲[7](2017)在《先秦丧葬礼名物丛考 ——以“三礼”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礼”中关於丧葬仪式的内容解读,历来众说纷転,我们选取“握手”“棺衽”“殡棺”“饰柩”“翣”“遣车遣奠”等,在《仪礼注疏》等文献基础上,结合历代注解、礼图、民俗资料、地方志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考察,“握手”是一块长尺二寸、广五寸内夹丝绵的布帛,其中央长四寸,广三寸,两端有组带。“决”有组系,里面的韦制衬垫是套管形制,管内端另附一个襻纽。设“决”时,大拇指穿过襻纽、套管,组系绕手腕一二圈,再向上穿过襻纽一端。设“握”时,广三寸的地方放在手心,两端向外将手掌裹住,再连结决的组系。“握”有二个,左右手设法不同。设“决”,唐代已经消亡。“握手”形制,宋代开始发生变化。考古发掘报告中“握”形制和礼书记载不同,指手中所握之物。郑玄将“棺衽”称爲“小要”,是因爲作爲服制部件的衽有上杀、下杀的特点,而不是说衽和小要的形制一样。天子殡棺方式的解说众多。礼书中“殡宫”或称作“庙”,丧自外来亦殡於寝,《春秋三传》有殡於庙的现象,与礼书记载不同。“熬筐”应从郑玄说,惑蚍蜉之用。“饰柩”包括“棺饰”和“柩车”,宋以来出现竹格、大轝的新式组合。“翣”作爲丧葬用具,与燕器、仪仗队用器形制不同,清代“翣”又称作“亚字牌”、“亚牌”,考古发掘报告中说的“铜翣”翣首中间戴圭,与孔颖达、贾公彦说两角戴圭不同。礼书中的“遣车”不能全部诠释爲载遣奠之车,或爲随葬明器。

曾畅[8](2016)在《道教宇宙观的图形化对道教建筑与景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道教的经典中,充满了对道教的“神仙世界”的描述,即道教宇宙观影响下,道教信徒构建出的道教宇宙世界,道教的“神仙世界”主要有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等。本文以《道藏》中收录的道教经典为研究基础,运用现代手段将道教宇宙世界模式进行图形化,将其与道教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寻道教宇宙世界模式影响下的道教建筑设计意匠和手法。本文首先对道教文献中有关道教宇宙世界的记载行进搜集、整理和分析,梳理其发展脉络;进而实现运用现代手段将道教宇宙世界的仙境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图形化表达;然后将道教宇宙世界模式图形化模型与道教建筑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对道教建筑与道教园林的选址、布局与景观产生的深远影响:螺旋上升的立体“三十六天模式”;高山环水的“昆仑模式”;豁然开朗的“壶天模式”;一池三山的“蓬莱模式”;海中洲岛的“十洲三岛模式”以及“洞天福地模式”,对于道教建筑选址于远离尘世,环境良好的山林之中,道教建筑布局多顺应山势,沿山体蜿蜒向上,道教宫观建筑主体院落后,往往有模拟仙境的景观庭院,入口狭小,围合封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园林造景等。

李乐[9](2016)在《雅安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颐墓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东部姚桥新区汉阙园内,为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前仪葬性建筑石刻,也是全国现存汉代石结构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的珍贵文物古迹。现如今,高颐墓阙地块面临着商业开发与文物环境保护双重问题。对于雅安市来说,高颐墓阙作为其文化旅游的载体,其地块的保护与开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地块的开发,对地块周边经济发展以及雅安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地块开发对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也是开发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作为现存的最为完好的文物古迹,高颐墓阙也承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高颐墓阙地块的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其既是文物保护条件限制下的设计专项课题,又是实际工程项目,具备科研和实践的双重性质。从设计专项课题这一属性出发,论文通过对高颐墓阙地块开发模式的研究,从城市发展、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等方面探寻地块发展过程中高颐墓阙对周边环境开发模式的影响;从实际工程这一属性出发,论文依据项目设计时间轴,对方案设计的动态演进中的设计思路、重点问题、设计手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终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出了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设计特征、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总结出课题的结论,即从保护文物及其环境出发,采取准确的设计手法,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发展矛盾,并对之后的类似设计产生借鉴意义。

冯昭奎[10](2015)在《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文中指出在承接二战期间涌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战后科技革命催生了大批与国际安全息息相关的重大科技创新。其对国际安全的主要影响是:美苏"核均势"既使全人类笼罩在核战争的可怕阴影下,也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核战争发生的作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大多是美苏利用其常规武器技术优势在背后支持或直接挑起的;信息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战争形态;一些科技革命成果既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有力手段,其自身发展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国际安全问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从少数西方国家向整个世界扩展,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环境安全"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共同的国际安全问题。

二、九层高台始于垒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层高台始于垒土(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术语与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通州的研究现状
        1.3.2 对运河(通州段)的相关研究
        1.3.3 对建成遗产的相关研究
        1.3.4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与通州的古今关系
    2.1 京畿制度
        2.1.1 京畿制度的肇始
        2.1.2 京畿制度的推行
        2.1.3 历朝京畿区位的变迁
        2.1.4 京畿制度的作用
    2.2 北京与通州的京畿关系
        2.2.1 元
        2.2.2 明
        2.2.3 清
        2.2.4 近代重要历史事件
    2.3 明清时期通州的城市特点
        2.3.1 运河北端
        2.3.2 京师门户
    2.4 解放后北京与通州的关系
        2.4.1 解放后至21世纪初的北京与通州
        2.4.2 本世纪初至今的北京与通州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州城市遗产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
    3.1 通州城市遗产概述
        3.1.1 基于HUL视角下的城市遗产概念
        3.1.2 通州城市遗产的构成要素
    3.2 京师门户
        3.2.1 沿革与形胜
        3.2.2 街道:坊里和关厢井巷
        3.2.3 城池
        3.2.4 公署/衙署
        3.2.5 学校/学宫、书院
        3.2.6 坛庙
        3.2.7 楼台亭阁
    3.3 运河北端
        3.3.1 漕渠河道(遗存)
        3.3.2 桥闸坝
        3.3.3 仓厂
        3.3.4 与漕运有关的衙署
    3.4 其他遗产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表
第4章 通州城市遗产价值分析
    4.1 概述
        4.1.1 遗产角度
        4.1.2 文物角度
    4.2 基于遗产OUV层面的价值特征分析
        4.2.1 大运河的OUV价值特征
        4.2.2 真实性
        4.2.3 完整性
        4.2.4 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的表现
    4.3 基于文物层面的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3.3 科学价值
        4.3.4 社会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色分析
    5.1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概念
        5.1.1 HUL概念的提出
        5.1.2 应用HUL理论的可行性
    5.2 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特色要素分析
        5.2.1 HUL特色含义
        5.2.2 构成要素分析
        5.2.3 要素结构
    5.3 通州城市遗产的时空特征
        5.3.1 城市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内容
        5.3.2 城市遗产在空间维度上的内容
        5.3.3 通州HUL的时空特色
    5.4 通州城市遗产特色的表现方面
        5.4.1 城市地标
        5.4.2 城市轮廓景观
        5.4.3 城市格局
        5.4.4 城市功能
        5.4.5 城市文化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州城市遗产保护思路
    6.1 城市副中心规划解读
        6.1.1 城市规划政策解读
        6.1.2 当代通州的城市意义
        6.1.3 基于副中心规划要求和HUL理论下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城市地标的保护
        6.2.1 古建筑
        6.2.2 古文化遗址、遗迹
        6.2.3 城市文化特征
    6.3 城市功能和城市格局的保护
        6.3.1 街区建筑保护
        6.3.2 街道格局保护
        6.3.3 建筑高度与尺度控制
        6.3.4 基础设施的改造
        6.3.5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6.3.6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6.4 城市整体轮廓的保护
        6.4.1 城市布局调整
        6.4.2 城市格局保护
        6.4.3 城市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结
    本章附表
第7章 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方式
    7.1 城市遗产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原则、方式
        7.1.1 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7.1.2 利用原则
        7.1.3 利用方式
    7.2 构建通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
    7.3 城市地标的保护利用
        7.3.1 燃灯古塔
        7.3.2 钟鼓楼
        7.3.3 八里长桥
        7.3.4 万舟骈集
    7.4 城市功能的保护利用
        7.4.1 商业街:南北大街一线
        7.4.2 北运河-通惠河一线
        7.4.3 漕运一线
    7.5 城市轮廓和城市格局的保护利用
        7.5.1 通州旧城区——胡同区
        7.5.2 张家湾古镇区
        7.5.3 路县遗址考古区
    7.6 历史城市景观传承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传统岭南庭园的垂直性特征分析及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向高处发展的趋势
        1.1.2 传统文化的回归
        1.1.3 现代建筑中庭园的新发展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岭南庭园的研究
        1.4.2 岭南庭园垂直性特征的研究
        1.4.3 其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庭园与园林、庭院、院落
        1.5.2 岭南庭园
        1.5.3 岭南庭园“垂直性”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发展脉络及成因
    2.1 垂直性的发展脉络
        2.1.1 发展期——明代
        2.1.2 成熟期——清代、民初
    2.2 垂直性的形成原因
        2.2.1 岭南的自然环境
        2.2.2 岭南的社会环境
        2.2.3 岭南的文化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特征分析及设计策略
    3.1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空间构成
        3.1.1 样本及说明
        3.1.2 组成要素
        3.1.3 空间关系
        3.1.4 小结
    3.2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构成机制
        3.2.1 以画入园的居游行望
        3.2.2 景中视点与景外视点
        3.2.3 垂直方向的立面表现
        3.2.4 回应气候的空间设计
    3.3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设计手法借鉴
        3.3.1 以“院”为限定的内向空间
        3.3.2 以“径”为线索的线性空间
        3.3.3 以“观”为基点的网状空间
        3.3.4 以“墙”为介质的渗透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现代应用
    4.1 园林空间的垂直化应用
        4.1.1 屋顶花园
        4.1.2 垂直院落
        4.1.3 相关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4.2 岭南庭园垂直性的发展潜力
        4.2.1 绿色生态理念
        4.2.2 渗透性空间
        4.2.3 多维度发展
        4.2.4 园林与建筑系统构建
        4.2.5 “立体”的空间造园技法
    4.3 岭南庭园垂直性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
        4.3.1 同象同构,庭园“垂直性”在地面发展
        4.3.2 同象异构,庭园“垂直性”在空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应用:粤剧艺术博物馆
    5.1 项目概况
    5.2 岭南庭园垂直性在项目中的体现
        5.2.1 营造传统园林空间
        5.2.2 观赏点的多重移动
        5.2.3 立体的公共游览路径
        5.2.4 高台形式的多元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总结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全面风险管理:产品设计阶段中的风控盲点(论文提纲范文)

市场调研:业务发展的第一步
    案例1
    案例2
    产品要素:产品功能的重要核心
    案例3
    业务流程:产品落地的重要支撑
    部分信贷产品举例

(4)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2 江西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变迁及园林环境
    2.1 赣州北部地区城市历史沿革及概况
    2.2 自然环境
        2.2.1 山水环境
        2.2.2 气候条件
        2.2.3 物产资源
    2.3 经济、政治及人文环境
        2.3.1 政治环境
        2.3.2 经济条件
        2.3.3 人文环境
    2.4 赣州市北部地区园林类型及发展阶段
        2.4.1 赣州市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类型
        2.4.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发展阶段
    2.5 小结
3 秦汉时期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3.1 历史背景概述
        3.1.1 政治背景——结束蛮荒,纳入中原
        3.1.2 经济背景——航运初通,发展农业
        3.1.3 文化背景——区域闭塞,崇信鬼神
    3.2 园林发展概述
    3.3 赣州北部地区园林的形成——神仙思想的产物
    3.4 小结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4.1 历史背景概述
        4.1.1 政治背景——军事开发,北民入迁
        4.1.2 经济背景——航运畅通,农业始兴
        4.1.3 文化背景——隐逸始入,宗教盛行
    4.2 园林发展概述
    4.3 主要园林类型
        4.3.1 寺观园林
        4.3.2 私家园林
    4.4 小结
5 隋唐五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5.1 历史背景概述
        5.1.1 政治背景——乱世安定,北民再入
        5.1.2 经济背景——航运始兴,经济发展
        5.1.3 文化背景——儒学传入,宗教仍兴
    5.2 园林发展概述
    5.3 主要园林类型
        5.3.1 寺观园林
        5.3.2 私家园林
    5.4 小结
6 宋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6.1 背景概述
        6.1.1 政治背景——清官明吏,政局安稳
        6.1.2 经济背景——航运发达,商业发展
        6.1.3 文化背景——儒学始兴,道佛犹然
    6.2 园林发展概述
    6.3 园林类型
        6.3.1 衙署园林
        6.3.2 学宫园林
        6.3.3 书院园林
        6.3.4 公共园林
        6.3.5 寺观园林
        6.3.6 私家园林
    6.4 小结
7 元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7.1 背景概述
        7.1.1 政治背景——战争频发,时局动荡
        7.1.2 经济背景——课税繁冗,经济惨淡
        7.1.3 文化背景——宗教文化,星火不灭
    7.2 园林发展概述
        7.2.1 园林类型
        7.2.2 寺观园林
        7.2.3 私家园林
    7.3 小结
8 明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8.1 背景概述
        8.1.1 政治背景——设立巡抚,流民入籍
        8.1.2 经济背景——航运繁荣,经济复兴
        8.1.3 文化背景——兴办教育,风水盛行
    8.2 园林发展概述
    8.3 园林类型
        8.3.1 衙署园林
        8.3.2 学宫园林
        8.3.3 书院园林
        8.3.4 私家园林
        8.3.5 公共园林
        8.3.6 寺观园林
        8.3.7 其他园林
    8.4 小结
9 清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9.1 背景概述
        9.1.1 政治背景——恢复科举,局势安稳
        9.1.2 经济背景——航运繁华,经济昌盛
        9.1.3 文化背景——儒学兴盛,道佛渐衰
    9.2 园林发展概述
    9.3 园林类型
        9.3.1 衙署园林
        9.3.2 学宫园林
        9.3.3 书院园林
        9.3.4 私家园林
        9.3.5 公共园林
        9.3.6 寺观园林
        9.3.7 其他园林
    9.4 小结
10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
    10.1 造园思想——杂糅多元,堪舆为上
    10.2 造园意境——以景明志
    10.3 独特的景观元素——风水塔
    10.4 独具匠心的景观营造
        10.4.1 选址——山林为主,堪舆指导
        10.4.2 理水——活源活水,成景别致
        10.4.3 筑山——累土成山,以供凭眺
        10.4.4 植物——种类繁多,花木尤胜
        10.4.5 建筑——形式多样,融于自然
11 结论与不足
    11.1 本文主要结论
        11.1.1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
        11.1.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类型及其发展历程
        11.1.3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地域特色
    11.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年表
附录二:园记
作者简介

(5)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综述
        一、先秦汉语词汇研究
        二、汉语词义演变研究
        三、建筑词汇研究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词汇系统的相关理论
        二、语义学的相关理论
        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分类描写
    第一节 房屋类建筑词汇
        一、按功能分类的建筑词汇
        二、按形状分类的建筑词汇
        三、按格局、形态分类的建筑词汇
        四、按结构、部件分类的建筑词汇
        五、按土工分类的建筑词汇
        六、按材料分类的建筑词汇
        七、按工具分类的建筑词汇
    第二节 水利类建筑词汇
        一、桥梁类建筑词汇
        二、堤防类建筑词汇
        三、沟渠类建筑词汇
        四、井池类建筑词汇
    第三节 道路类建筑词汇
    第四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及成词机制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特点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成词机制
第三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情况分析
    第一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情况分析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单义引申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辐射引申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连锁引申
        四、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多义综合引申
    第二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范围变化分析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扩大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缩小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义位的转移
    第三节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特征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引申特征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建筑义位范围变化特征
第四章 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的认知语义分析
    第一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认知分析
        一、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二、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第二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一、指称转喻
        二、语法转喻
    第三节 先秦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机制及动因分析
        一、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机制分析
        二、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转喻机制分析
        三、先秦汉语建筑词汇词义变化的隐喻转喻机制的动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特征及寺庙园林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佛道名山的保护
        1.1.2.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山岳格局与风景特征
        1.3.2. 寺庙园林
    1.4. 研究现状
        1.4.1. 概念解析
        1.4.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
        1.4.3. 寺庙园林相关研究
        1.4.4. 五台山历史文献材料和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1.5.4. 个案研究及总结法
    1.6. 研究框架和论文结构
2. 五台山佛教发展及寺院空间分布格局变迁
    2.1. 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佛教发展的基础
        2.1.1. 地质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环境
        2.1.5. 土壤及植被特征
    2.2. 以人文因素的介入为发展的驱动力
        2.2.1. 经典论证
        2.2.2. 皇家扶持
    2.3. 五台山历代佛教发展及寺院建设
        2.3.1. 前期:初传与鼎盛(东汉——唐)
        2.3.2. 中期:重创后复苏(五代——金)
        2.3.3. 后期:发展与复兴(元、明、清)
        2.3.4. 近期:衰落与开发(民国至今)
    2.4. 五台山佛教特征
        2.4.1. 文殊菩萨信仰
        2.4.2. 汉藏佛教并存
        2.4.3. 大乘八宗并行
        2.4.4. 十方子孙并重
    2.5. 小结
3. 国土尺度下五台山的空间定位
    3.1. 中国传统大地理观的产生与表现
        3.1.1. 古代空间测绘实践
        3.1.2.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3.1.3. 佛教世界的宇宙结构
        3.1.4. “大地理观”空间意识与空间表现
    3.2. 五台山空间定位中的大地理观
        3.2.1. 五台山与各朝都城的空间轴线关系
        3.2.2. 四大佛教名山的空间轴线关系
        3.2.3. 五台山与“四埵”的五方定位关系
    3.3. 国土范围内的五台山朝圣行为
        3.3.1. 五台山朝圣行为的双重意义
        3.3.2. 国土范围内五台山朝圣旅程
        3.3.3. 五台山周边的入山路线
        3.3.4. 朝圣行为衍生的空间标识
    3.4. 小结
4. 五台山境域山岳格局与朝山路线
    4.1. 五台山山岳格局中的传统理想景观模式
        4.1.1. 五台山仙山模式
        4.1.2. 五台山五方布局模式
        4.1.3. 五台山台怀地区的山水佳穴模式
        4.1.4. 五台龙脉
    4.2. 山岳格局影响下的朝山路线
        4.2.1. 历史上的朝山路线
        4.2.2. 朝山路线分类
    4.3. 基于朝台、朝寺路线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
        4.3.1.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因子选择
        4.3.2. 景观视觉敏感度各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4.3.3. 综合景观视觉敏感度
    4.4. 小结
5.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村寺共生聚落系统
    5.1. 寺院选址特点
        5.1.1. 寺院选址的地形特征
        5.1.2. 寺院选址与竖向相关性
        5.1.3. 寺院选址与水体相关性
    5.2. 村落分布特点
        5.2.1. 依谷而建
        5.2.2. 村寺相依
    5.3. 村寺共生聚落系统构成
        5.3.1. 小型村寺共生聚落组团
        5.3.2. 村寺共生聚落系统形态特征
    5.4. 村寺共生聚落系统的共生特征
        5.4.1. 历史上的社会经济联系
        5.4.2. 近现代的旅游服务联系
        5.4.3. 未来村寺共生聚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5. 小结
6. 五台山寺庙园林理法
    6.1. 寺院空间布局
        6.1.1. 古代五台山寺院的空间布局
        6.1.2. 当代五台山寺院的空间布局
        6.1.3. 寺院布局中的建筑元素
        6.1.4. 寺院布局中的园林特征
    6.2. 寺院引导空间序列组织
        6.2.1. 引导空间类型
        6.2.2. 引导空间构成元素
    6.3. 寺院群体布局及游线组织
        6.3.1. 向心式布局——灵鹫峰寺院群
        6.3.2. 念珠式布局——黛螺顶寺院群
        6.3.3. 聚集式布局——南山寺寺院群
    6.4. 结论
7. 五台山风景文化意趣
    7.1. 自然之境——自然景观中的文化意趣
        7.1.1. 地貌地质的文化意趣
        7.1.2. 草木植物的文化意趣
        7.1.3. 天时天象的文化意趣
    7.2. 人文之境——寺庙园林中的文化意趣
        7.2.1. 建筑艺术中的景象营造
        7.2.2. 文学艺术中的景意营造
    7.3. 五台山风景文化意趣的传播及转译
        7.3.1. 文学
        7.3.2. 寺院造景及山岳名胜
        7.3.3. 清代皇家园林
    7.4. 五台山风景文化意趣的产生机制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征
        8.1.2. 五台山寺庙园林理法
    8.2. 讨论
        8.2.1. 创新点
        8.2.2. 局限性
        8.2.3. 余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先秦丧葬礼名物丛考 ——以“三礼”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握手考
    一 握手形制
    二 设决
    三 设握
    四 握具简述
    五 余论
第二章 棺衽
    一 棺衽
    二 丧服之衽
    三 深衣之衽
    四 “小要”之义
    五 余论
第三章 殡棺
    一 殡棺方式
    二 熬
    三 殡所
    四 余论
第四章 饰柩
    一 饰柩物件解析
    二 柩车
    三 丧自外来饰柩
    四 出土所见饰柩物件及其位置
    五 余论
第五章 翣
    一 翣形制
    二 出土翣具简述
    三 余论
第六章 遣奠 遣车
    一 遣奠
    二 遣车
    三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道教宇宙观的图形化对道教建筑与景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道教宇宙观
        1.1.3 道教宇宙观与道教建筑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道教
        1.2.2 道藏
        1.2.3 道教建筑
        1.2.4 道教景观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空白与目的
        1.4.1 研究空白
        1.4.2 研究目的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道教建筑与道教宇宙观
    2.1 道教起源
    2.2 道教建筑概述
    2.3 道教宇宙世界概述
    2.4 道教建筑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教宇宙世界模式特征与图形化
    3.1 道教宇宙世界构成
    3.2 宏观大宇宙模式图形化
    3.3 神仙界宇宙模式图形化
        3.3.1 天界宇宙模式图形化
        3.3.2 昆仑山宇宙模式图形化
        3.3.3 蓬莱仙岛宇宙模式图形化
        3.3.4 十洲三岛宇宙模式图形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教宇宙观对道教建筑产生的影响
    4.1 道教宇宙观对道教建筑选址的影响
        4.1.1 山顶选址
        4.1.2 山坡选址
        4.1.3 山脚山谷选址
        4.1.4 临近水源选址
        4.1.5 洞穴选址
    4.2 道教宇宙观对道教建筑布局形式的影响
        4.2.1 对整体布局的影响
        4.2.2 对院落平面布局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教宇宙观对道教园林景观的影响
    5.1 对道路景观的影响
        5.1.1 青城神道
        5.1.2 泰山神道
        5.1.3 “九曲黄河墙”
        5.1.4 云南西山三清阁
    5.2 对植物景观的影响
    5.3 对水体景观的影响
    5.4 对其他景观的影响
        5.4.1 堆山
        5.4.2 太极图与八卦装饰
        5.4.3 石兽雕塑
        5.4.4 园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雅安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缘起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及创作实践
        1.3.2 高颐墓阙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雅安市高颐墓阙地块设计背景研究
    2.1 雅安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历史沿革
    2.2 汉代建筑风格特征研究
        2.2.1 汉代建筑特色简述
        2.2.2 影响汉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2.2.3 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主要风格取向
        2.2.4 汉代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2.2.5 巴蜀汉阙
    2.3 高颐墓阙价值评价、历史演进及保存利用
        2.3.1 高颐墓阙价值评价
        2.3.2 高颐墓阙历史沿革
        2.3.3 高颐墓及墓阙保存现状
        2.3.4 高颐墓及墓阙利用现状
    2.4 高颐墓阙中提取的传承因子
        2.4.1.高颐阙的特点
        2.4.2 提取的传承因子
    2.5 本章小结
3. 雅安市高颐墓阙地块开发模式探讨
    3.1 从高颐墓阙文物古迹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
        3.1.1 保护范围的扩大
        3.1.2 历史街区开发模式对比
    3.2 高颐墓阙地块定位
        3.2.1 城市规划要求
        3.2.2 发展目标
    3.3 高颐墓阙地块开发模式探讨
        3.3.1 城市公园类型
        3.3.2 城市公园开发模式对比
        3.3.3 高颐墓阙地块开发需求
        3.3.4 高颐墓阙地块开发模式结论
    3.4 本章小结
4.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设计背景研究
    4.1 现状调研
        4.1.1 调研范围
        4.1.2 地形地貌
        4.1.3 基地环境现状
        4.1.4 土地利用现状
        4.1.5 道路交通现状
    4.2 规划条件
        4.2.1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
        4.2.2 周边用地规划要求和调整
    4.3 挑战和机遇
        4.3.1 现存问题
        4.3.2 开发困境
        4.3.3 挑战和机遇
    4.4 高颐墓阙地块规划基本原则
        4.4.1 发展原则
        4.4.2 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5.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设计过程及成果
    5.1 设计条件梳理
    5.2 设计原则论述
    5.3 设计手法
        5.3.1 主题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复原和保护
        5.3.2 主题公园与商业的结合
        5.3.3 主题公园与建筑高度的控制
        5.3.4 主题公园与地块高差的利用
        5.3.5 主题公园与建筑形式的风格
    5.4 各阶段方案综述
        5.4.1 方案总体概述
        5.4.2 第一阶段——设计构思
        5.4.3 第二阶段——方案深化
        5.4.4 第三阶段——最终方案
    5.5 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最终方案
        5.5.1 设计构思
        5.5.2 设计成果及基本分析
        5.5.3 经济技术指标
        5.5.4 基本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设计概念分析
    6.1 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6.1.1 文脉延续
        6.1.2 地域符号
    6.2 环境的融合与表达
        6.2.1 与环境的融合和呼应
        6.2.2 与建筑环境的思考
    6.3 生态的调节与改善
        6.3.1 水体景观
        6.3.2 屋顶绿化
    6.4 旅游的促进与发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前和二战期间科技发展及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欧洲战场的战争进程的影响
    (二)科技发展对太平洋战场的战争进程的影响
    (三)原子弹的研制与实战使用加快了二战的结束
二战后70年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一)欧洲科技发展对战后美国的影响很大
    (二)战后大部分重要技术创新源于美国
    (三)战后美国的科技创新迅速扩展到西方盟国
    (四)苏联成为战后科技革命的一支生力军
    (五)战后科技革命既催生了新兴工业又改变了传统工业
三战后科技革命对国际安全的主要影响和特点
    (一)美苏核均势抑制了大规模核战争的发生
    (二)“战后世界”并不“和平”充满了武力冲突和局部战争
    (三)推行经济军事化政策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四)尖端武器技术发展使战争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五)日本的民生科技实力成为国际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砝码
    (六)科技革命成果本身引发了新的国际安全问题
    (七)“环境安全”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安全问题
四结语

四、九层高台始于垒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下通州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 单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传统岭南庭园的垂直性特征分析及现代应用研究[D]. 蔡银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全面风险管理:产品设计阶段中的风控盲点[J]. 于成群. 银行家, 2020(04)
  • [4]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D]. 廖楠.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先秦汉语建筑词汇研究[D]. 于为.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特征及寺庙园林理法研究[D]. 李凤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先秦丧葬礼名物丛考 ——以“三礼”为中心[D]. 王宁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道教宇宙观的图形化对道教建筑与景观的影响[D]. 曾畅.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9]雅安高颐墓阙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李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战后科技革命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J]. 冯昭奎. 国际安全研究, 2015(04)

标签:;  ;  ;  ;  ;  

九层平台始于地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