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观察,对三种眼底病的脉络膜循环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探讨脉络膜循环障碍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及相互对照、横断面调查研究,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吲哚菁绿眼底造影,观察其脉络膜循环状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之间各种脉络膜循环障碍表现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脉络膜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1、三种证型中两两比较脉络膜早期高荧光发生率,肝肾阴虚型与脾肾阳虚型相比,P<0.05/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血管扩张的发生率,肝肾阴虚型与脾肾阳虚型相比,P<0.016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脉络膜循环障碍表现比较中,脉络膜色素性低荧光的发生率,脉络膜出血性低荧光发生率。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脉络膜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三组视盘高荧光的发生率等组间比较,P值均>0.0167,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尚不能说明各证型之间这些脉络膜循环障碍表现有差异。2、其他脉络膜循环障碍表现虽三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从构成比来看,脾肾阳虚组脉络膜色素性低荧光构成比为60%;肝肾阴虚型脉络膜出血性低荧光构成比50%;脾肾阳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构成比为58.33%;脾肾阳虚型脉络膜灌注不良构成比为42.86%;肝胆湿热型视盘高荧光构成比为100%。结论:中医证型与脉络膜循环障碍之间有一定关系:1肝肾阴虚型出现脉络膜早期高荧光和脉络膜血管扩张的几率较高,高于脾肾阳虚型。2其他脉络膜循环障碍表现与证型之间关系不甚明确,但在构成比方面肝肾阴虚型患者脉络膜出血性低荧光比重较高,高于其他两组;脾肾阳虚型患者脉络膜色素性低荧光、脉络膜新生血管和脉络膜灌注不良的比重较高,要高于其他两组;肝胆湿热型视盘高荧光的比重高于其他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