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相微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相微乳液,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稳定性,耐温耐剪切性能
反相微乳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魏俊,刘通义,戴秀兰,陈光杰,林波[1](2018)在《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为聚合单体,Span80和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白油为连续相,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了乳液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对主要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含量为2%(w)、体系亲水亲油平衡值为9.16~9.82、引发剂加量为0.1%(w)时得到的聚合物最稳定。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定该聚合物溶液的平均粒径为84.4 nm,粒径分布均匀;通过FTIR表征证明该聚合物的结构达到了设计要求;聚合物放置5个月无分层和沉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配制的基液黏度在5 min内基本稳定。由该聚合物配制的压裂液在90℃和120℃下以170 s~(-1)的速率剪切120 min后表观黏度大于30 mPa·s,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邓凯迪,李谦定[2](2017)在《提高采收率用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叁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65℃过硫酸铵(APS)引发下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交联P(AM/NMAM)微球。以微球粒径及溶胀性为考察指标,从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方面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AM)∶m(N-MAM)为4∶1,交联剂MBAA用量0.60wt%、引发剂APS用量0.50wt%(以单体总质量计)、搅拌速率1000r/min的条件下合成的微球耐盐性好、吸水倍率高,在1.0×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可达18.40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及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一,约为100nm左右。流变及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微球胶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封堵效果显着,可实现逐级深部调剖。(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杜荣荣,刘祥[3](2015)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固含量高、聚合速率快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微乳液的基本理论及其特征,对稳定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讨论;着重归纳了丙烯酰胺类的反相微乳液聚合,详述了聚合体系各组分的选择,同时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认为应研究新型表面活性剂以实现高单体浓度的聚合;介绍了聚合物微球在油田应用中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其在深部调剖堵水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离子液体代替传统聚合体系组分制备集智能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综合性能于一体的聚合物微球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5年08期)
林波[4](2014)在《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微乳液型赤泥沉降用絮凝剂以其溶解迅速、使用方便、沉降性能优异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氧化铝行业。本论文对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进行了研究,确定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为:单体浓度50%,V50引发剂用量0.03%,EDTA用量0.03%,NaCl用量0.6%,异丙醇用量0.7%,聚合温度30℃,聚合时间3h,在通高纯氮气排氧条件下进行聚合。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丙烯酸铵水溶胶转化率接近100%,固含50%,分子量1905万且拥有良好的赤泥沉降性能与溶解性能。(2)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体系电导率、外观、丁达尔现象以及稳定性的测定,得到了微乳液体系的优化配方为:采用Isopar M/Span80/OP-1O/丙烯酸铵水溶液体系,乳化剂用量为16.71%,HLB值为8.75,丙烯酸铵水溶液浓度为64%,水相加入量为27.58%,油水比为2.02。(3)研究了各因素对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影响,得出了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聚合优化工艺条件为:V50引发剂用量0.15%,EDTA用量0.3%,聚合温度45℃,聚合时间6h,在通高纯氮气排氧的情况下进行聚合。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聚丙烯酸铵微乳液产品转化率为97.02%,固含17.12%,分子量1288万,微乳液均匀稳定,长期放置不分层,赤泥沉降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王颖[5](2014)在《BmimBF_4离子液体反相微乳液中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以其优良的溶解能力、结构性质多样、难挥发、高热稳定性等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作为自由基聚合的溶剂时,可以提高链增长速率常数,降低链终止速率常数,并获得更高的产率和产物分子量。离子液体可作为各种组分参与微乳液的形成,改善了微乳液体系的性质,扩大了微乳液的应用范围,为聚合反应、纳米材料、聚电解质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介质,展现了极大的研究吸引力和应用潜能。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离子液体为内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研究了IL-in-Oil反相微乳液中的聚合反应。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考察了离子液体/单体的离子液体溶液在TX-100/环己烷体系中的增溶规律,探索了聚合体系的构建方法。首先,选择一系列咪唑类离子液体,考察了丙烯酰胺的离子液体溶液在TX-100/环己烷体系中的增溶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所有种类离子液体的增溶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离子液体的增溶量顺序为:EmimAc>BmimBF>4BmimPF6>EmimTfO>BmimCF3OAc>BmimSCN。在此基础上,将增溶量较大的离子液体EmimAc和BmimBF4作为备选,针对备选离子液体进行了丙烯酰胺的悬浮聚合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了BmimBF4/TX-100/环己烷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备选微乳液体系BmimBF/TX-1OO/环己烷进行后续研究:当内相由纯离子液体变成丙烯酰胺的离子液体溶液时,该体系对IL的增溶量有明显下降,且随着单体浓度的升高R值逐渐降低;随着单体在离子液体溶液中浓度的升高,单体在整个体系中的质量分数呈现升高的趋势,混合内相的总增溶量Rm逐渐降低。当内相由纯离子液体变成丙烯酸的离子液体溶液时,该体系对IL的增溶量略有下降,且随着单体浓度的升高R值逐渐降低;随着单体在离子液体溶液中浓度的升高,单体在整个体系中的质量分数呈现升高的趋势,而混合内相的总体增溶量Rm同时受到IL增溶部分和AA增溶部分影响,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丙烯酸的微乳液体系较丙烯酰胺体系具有更高的增溶量和更大的可调范围。2.研究了BmimBF4-AM/TX-100/环己烷体系的反应条件和反应规律。实验表明,该反应形式是一个由离子液体微乳液引发的悬浮聚合过程,合成出的PAM乳胶微粒平均粒径在270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窄。研究了反应条件中的不同因素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随着引发剂用量的提高,分子量有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产物重均分子量最高可达106;随单体浓度的升高,重均分子量及数均分子量明显增大;在50~70℃的反应温度范围,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有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3.构建了BmimBF4-AA/TX-100/环己烷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并研究了产物后处理方法和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进行氮气排氧的反应过程中,可以实现丙烯酸的微乳液聚合,并制备出小分子量、单分散的聚丙烯酸产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聚丙烯酸的分子量随增溶量Rm的升高而增大,在考察的Rm范围内(0.174~0.36),产物都具备单分散的特征;随着引发剂用量的提高,分子量有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聚丙烯酸的分子量随单体浓度(10-30%)的升高而增大,在高温时分子量分布有变宽的趋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2-01)
孙海翔,徐雅静,马诚,柳云骐,孔瑛[6](2013)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及对丙烯/丙烷的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F-127或Tween-80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银盐AgBF4为烯烃载体的条件下进行共聚合反应,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膜,并用于丙烯/丙烷分离的研究。扫描电镜(SEM)显示AgBF4呈小球状均匀分布在复合膜内,粒径约为60nm;X射线衍射(XRD)测试显示,AgBF4的加入使膜的结晶性能明显下降;气体分离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膜对丙烯和丙烷的分离因子为5.103,具有明显的促进传递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06期)
谢龙,邵自强[7](2012)在《紫外光直接引发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直接光引发的低温、高纯度特性和微乳液聚合的低黏度、快速反应相结合,研究了丙烯酰胺、乳化剂、水和环己烷体系的微乳液聚合。在低温下(24℃-30℃)且不使用引发剂,采用紫外光直接引发了聚合反应并得到纳米微胶乳。通过研究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光强IUV、单体浓度[M]、乳化剂浓度[E]、温度T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规律,聚合速率Rp随IUV、[M]和T的增大而变快,随[E]的增加变慢;产物特性粘数[η]随[M]的增加变大,随IUV、[E]和T的增大变小。并得到动力学方程式:Rp∝[IUV]0.4972[M]1.5048[E]-0.5731及表观活化能Ea=12.98kJ/mol。根据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和实验结果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杨开吉,苏文强,徐青林,王克明[8](2012)在《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首先通过电导法和目视法绘制了复配乳化剂、单体溶液和环己烷的叁元相图;然后通过动力学研究,分析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和PDADMAC/AM/AA(PDAA)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得到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9.84 kJ/mol;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动力学关系式为Rp∝[M]1.05[E]0.21[I]0.35,Mv∝[M]1.18[E]-1.16[I]-0.24。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PDAA反相微乳液粒子形貌及PDAA水溶液粒子形貌。(本文来源于《造纸化学品》期刊2012年01期)
滕大勇,滕厚开,丁秋炜,徐俊英,赵林[9](2011)在《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配方主体确定的情况下,研究了引发剂浓度、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聚合降温后持续反应温度及时间等次要因素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影响。正交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及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是影响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聚合降温后持续反应温度及时间是影响单体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方案如下:引发剂浓度为2 g/L,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为15 min,聚合降温后40℃持续反应,持续反应时间1 h。根据最佳方案制得了固含量37.0%、相对分子质量12.8×106的稳定、速溶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本文来源于《天津化工》期刊2011年05期)
马伟伟,窦宇,梁春明,仲伟海[10](2011)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AC)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乳液微聚合法合成了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探讨了乳化剂、油水质量比、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和阳离子度等因素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将其与国内外产品进行了絮凝效果对比。(本文来源于《造纸化学品》期刊2011年01期)
反相微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叁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65℃过硫酸铵(APS)引发下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交联P(AM/NMAM)微球。以微球粒径及溶胀性为考察指标,从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方面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AM)∶m(N-MAM)为4∶1,交联剂MBAA用量0.60wt%、引发剂APS用量0.50wt%(以单体总质量计)、搅拌速率1000r/min的条件下合成的微球耐盐性好、吸水倍率高,在1.0×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可达18.40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及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一,约为100nm左右。流变及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微球胶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封堵效果显着,可实现逐级深部调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相微乳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魏俊,刘通义,戴秀兰,陈光杰,林波.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J].石油化工.2018
[2].邓凯迪,李谦定.提高采收率用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3].杜荣荣,刘祥.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5
[4].林波.丙烯酸铵水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4
[5].王颖.BmimBF_4离子液体反相微乳液中聚合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孙海翔,徐雅静,马诚,柳云骐,孔瑛.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及对丙烯/丙烷的分离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
[7].谢龙,邵自强.紫外光直接引发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8].杨开吉,苏文强,徐青林,王克明.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动力学研究[J].造纸化学品.2012
[9].滕大勇,滕厚开,丁秋炜,徐俊英,赵林.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J].天津化工.2011
[10].马伟伟,窦宇,梁春明,仲伟海.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J].造纸化学品.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