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籽仁油论文-杨敏,杜宣利,张羽霄,杨帆,唐佳芮

花椒籽仁油论文-杨敏,杜宣利,张羽霄,杨帆,唐佳芮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椒籽仁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椒籽仁,正己烷,浸出,出油率

花椒籽仁油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杜宣利,张羽霄,杨帆,唐佳芮[1](2016)在《花椒籽仁油提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大红袍花椒籽仁为原料,经粉碎,采用正己烷浸出法提取花椒籽仁油,以花椒籽仁出油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和提取次数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在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60℃、液料比15 mL/g、提取3次的条件下,花椒籽仁出油率达到98.35%,且精炼后的花椒籽仁油能达到一级食用油的产品标准。(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刘通,殷钟意,郑旭煦,姚世勇,刘荣[2](2016)在《零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03期)

刘通,殷钟意,郑旭煦,姚世勇,刘荣[3](2015)在《花椒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碱皂化后的花椒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仁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10%、CO2流量80 L/h、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的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出油率达到19.98%,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花椒籽油GB 22479-2008的二级标准。(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5年07期)

姚世勇,王斐,史闯,崔榕,郑旭煦[4](2015)在《花椒籽仁油在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组成、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的花椒籽仁油(Zanthoxylum bungeanum seed kernel oil,ZBSKO)为原料,采用烘箱法模拟ZBSKO的加热过程。以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s)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对ZBSKO的TFAs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ZBSKO中TFAs总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增大,空气将加速TFAs的形成和ZBSKO的氧化酸败。当加热温度分别为100、150、200℃,若加热时间分别不超过6、4、2 h时,ZBSKO中的总TFAs含量均能满足国家标准(0.30 g/100 g)要求;若加热时间分别不超过6、1、1 h时,ZBSKO中的酸值均能满足国家标准(3.0 mg KOH/g)要求;若加热时间达到8 h时,ZBSKO中的过氧化值均不超过国家标准(6.0 mmol/kg)要求。结论:ZBSKO在烹饪过程中于100℃条件下不宜超过6 h,于150~200℃不宜超过1 h。(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16期)

陈蓉[5](2014)在《基于3T3-L1细胞的花椒籽仁油PUFA降脂活性及氧化损伤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椒籽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其理论产量比花椒果皮高出20%,年产量约60万吨,但它在花椒加工生产中常常被当作废弃物进行填满或者焚烧处理,既极大的浪费了有用资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将这一营养价值高、产量大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众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实验室在进行花椒籽深度开发时通过螺旋压榨制得香味醇厚纯天然的高营养保健食用油——花椒籽仁油,发现花椒籽仁油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其n-3系的α-亚麻酸(34.0%)和n-6系的亚油酸(29.9%)的比例约为1:1,并且采用乙醇钠催化法和硝酸银络合法制得的花椒籽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PUFAEE)中n-3系的α-亚麻酸乙酯与n-6系的亚油酸乙酯的比例约为5:1,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研究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的降脂活性。首先研究纯度较高的n-3系PUFA(如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和n-6系PUFA(如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对3T3-L1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然后再检验花椒仁油PUFA和PUFAEE干预3T3-L1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最后尝试从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氧化损伤的角度探讨PUFA影响3T3-L1细胞分化的机理。(1)n-3/n-6系PUFA对3T3-L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研究本文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模型,采用MTS比色分析法和细胞形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浓度ALA、LA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利用3T3-L1细胞在地塞米松、胰岛素和黄嘌呤的诱导下可特异性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然后通过油红O染色,间接反应不同浓度的ALA、LA和1:1ALA/LA混合脂肪酸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MTS结果显示,ALA、LA均能显着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在无明显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在24-72h范围内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且ALA抑制效果强于LA;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ALA、LA在高浓度时均显示出细胞毒性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和油红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LA、LA和1:1ALA/LA混合脂肪酸均表现出显着抑制3T3-L1细胞分化的作用效果,在12.5-200μM浓度范围内呈浓度-效应关系,且ALA抑制分化作用强于LA,但当浓度>100μM时,1:1ALA/LA混合脂肪酸的抑制分化作用强于同浓度的ALA。(2)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干预3T3-L1细胞增殖分化的效果研究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分别以100μM、200μM、400μM干预3T3-L1细胞增殖过程。MTS结果显示,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均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在无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细胞形态学分析发现,花椒籽仁油PUFA在400μM时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而花椒籽仁油PUFAEE在400μM未见细胞毒性作用;分化实验结果表明,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均能在200μM下表现出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且花椒籽仁油PUFAEE的抑制作用强于同浓度的花椒籽仁油PUFA。(3)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对3T3-L1分化过程中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通过测定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干预3T3-L1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丙二醛(MDA)水平、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考察其对3T3-L1分化过程中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花椒籽仁油PUFA和PUFAEE干预细胞内MDA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而SOD酶活及GSH水平均显着降低,且PUFAEE具有相对较低的MDA水平、相对较高的SOD酶活及相对较高的GSH水平,表明PUFAEE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提示乙酯化的PUFA在相同浓度下具有更好的抑制分化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4-03-20)

边凤霞,姚世勇,刘荣,殷钟意,郑旭煦[6](2014)在《花椒籽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制备及氧化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花椒籽仁油的降脂活性和氧化稳定性,将其制备成富含α-亚麻酸乙酯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PUFAEE)。以自制的花椒籽仁油为原料,以α-亚麻酸乙酯产率为检测指标,优化碱催化法制备混合脂肪酸乙酯的工艺,利用硝酸银络合法分离纯化出PUFAEE,测定其氧化诱导时间(OIP)。结果表明,在乙醇钠用量为0.5%(wt%)、醇油体积比为6∶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制备混合脂肪酸乙酯,α-亚麻酸乙酯产率达94.69%;分离纯化的PUFAEE富含α-亚麻酸乙酯(76.9%),氧化稳定性好,其OIP为(5.39±0.07)h,远远高于花椒籽仁油的OIP(0.62±0.05)h;芝麻酚可作为花椒籽仁油及其PUFAEE的抗氧化剂,其强化作用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10期)

边凤霞,郑旭煦,殷钟意,张玉静[7](2013)在《压榨花椒籽仁油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油脂去除率为指标,采用碱液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优化其工艺;以去除了表皮油脂的花椒籽为原料,采用螺旋压榨法制取花椒籽仁油;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花椒籽仁油在不同温度、光线、空气和抗氧化剂条件下存放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工艺条件优化后花椒籽表皮油脂去除率达93.85%,压榨花椒籽仁油出油率为20.2%;温度、光线和空气均可加速花椒籽仁油的氧化反应,且温度>光线>空气;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VE和芝麻酚3种抗氧剂均能明显提高花椒籽仁油的稳定性,在相同剂量条件下,TBHQ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6期)

张玉静[8](2012)在《花椒籽仁油制取及其深度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花椒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仅2009年全国花椒栽培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年产花椒100万吨,花椒籽作为主要副产物,理论上产量超出果皮20%左右。如果废弃,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估计。本文在前期同种溶剂两步浸提花椒籽皮油、仁油工艺及皮油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花椒籽油脂综合利用及仁油深度开发工艺。在酸法、碱法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传统螺旋压榨法榨制花椒籽仁油、花椒籽仁油中α-亚麻酸包合分离、花椒籽油脂成分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1)酸法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的研究以含仁花椒籽(整籽)为原料,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与无水乙醇反应,使花椒籽表皮油脂转化为脂肪酸乙酯,作为生物柴油加以利用。结果表明,在催化剂量1%(催化剂/乙醇体积比)、反应温度80℃、乙醇量400ml、反应时间60min下,花椒籽表皮油酸乙酯的转化率达88.56%;同时建立的油酸乙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为: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88%乙腈水溶液=50:50,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流速为0.6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2)碱法去除花椒籽表皮油脂的研究含仁花椒籽整籽直接与NaOH-水溶液反应,将表皮油脂直接转化为脂肪酸钠盐,作为工业洗涤剂加以利用。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60℃、NaOH-水溶液浓度1.4%(氢氧化钠/水质量比)、反应时间30min、碱液重复使用5次下,花椒籽整籽表皮油脂去除率为93.85%;同时进行了放大试验,处理花椒籽50 kg,表皮油脂去除率为91.16%。(3)花椒籽仁油的榨取研究以碱法放大试验所得花椒籽为原料,采用传统螺旋压榨法榨制花椒籽仁油,经过反复压榨,仁油出油率达20.2%;仁油中各脂肪酸含量与浸提仁油相比无异,所得仁油无溶剂残留,胶质蜡质含量低,且香味醇厚,是一种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4)花椒籽油脂的深度开发研究以花椒籽油脂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法分离花椒籽油脂的α-亚麻酸。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20min、混合脂肪酸与乙醇混合液A:HP-β-CD质量比为1:8下,α-亚麻酸包合率达90.26%,所得样品中α-亚麻酸含量达92.58%。将此工艺条件应用于榨制的花椒籽仁油,所得样品中α-亚麻酸含量达92.93%。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α-亚麻酸、亚油酸的色谱条件为: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50mmx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90:10,紫外检测波长为205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1。(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2-03-18)

殷钟意,杜若愚,刘方丹,郑旭煦,汤敏[9](2010)在《花椒籽仁油脱酸、脱蜡精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酸化-碱炼-结晶法和酸化-碱炼-溶剂法对花椒籽仁油的脱蜡效果,选择酸化-碱炼-结晶法精制花椒籽仁油。以脱蜡率为指标,重点考察了结晶温度、结晶时间、氢氧化钾浓度对脱蜡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酸化-碱炼-结晶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8℃,结晶时间8 h,氢氧化钾浓度0.5 mol/L。在最佳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脱蜡率为82.28%,脱酸率为97.20%。(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0年10期)

刘永英[10](2007)在《正常成人血流变学分析及花椒籽仁油对高脂血症大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们与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脂增高易脂质浸润造成血管内膜病变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内径变小,张力降低,容易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同时,高脂血症通过影响红细胞膜脂质双层和骨架蛋白,使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由于红细胞变成刺状,膜面积增大,血粘度升高致血液流变异常、红细胞压积增高,致使血流降低,微循环减慢,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及代谢紊乱。血液流变性常常可在心脑血管疾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发生改变,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本地区健康成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其特点及变化规律,以及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及药品,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负相关。陕西省韩城市是我国花椒的主要产区,年总产量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作为副产品的花椒籽占到花椒总产量的多一半。花椒籽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70%以上,所以,花椒籽仁油的开发利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实验以高脂血症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花椒籽仁油对其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来我校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西安市干部和职工,排除肝、肾、心、脑血管疾病,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成人共3483名,男女均按年龄段分成5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及70岁以上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统计分析,并与2002年仪器提供的参考值相比较。2、实验选用SD大鼠3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及花椒籽仁油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两组高脂饲料喂养,均自由摄食、饮水。除上述基础喂养外,对照组及模型组另给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2.5mL/kg/d,花椒油组另给予花椒籽仁油灌胃2.5mL/kg/d (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0倍),并随体重增长及时调整剂量。10w后断颈取血,测定血脂及血流变;HE染色做病理切片观察大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取肝组织测定SOD、CAT活性、MDA含量及抑制羟自由基(·OH)能力。结果:1、血流变学统计结果显示:男性血液流学指标普遍高于女性(P<0.01);女性全血粘度随年龄增大略呈上升趋势,而男性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30-49岁年龄组各项指标均较50岁以上年龄组高,且50岁以后有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男女各年龄段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叁项指标均较仪器提供参考值偏高。2、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CHOL、HBV、LBV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HDL-C降低(P<0.05),这说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建造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花椒油组的CHOL、TG、HBV均降低(P<0.05),LBV降低更明显(P<0.01),HDL-C增高(P<0.05),HCT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组织匀浆的SOD活性及抑制·OH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CAT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从组织形态学变化来看,花椒油组主动脉内膜明显较模型组光滑,脂质沉积也明显减轻。结论:1、西安市干职人员血液粘度的升高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诊断高粘血症应当考虑到年龄、性别、人群结构及饮食习惯等非病理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这部分“健康人群”,尤其是中年男性,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改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液流变学水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2、作为富含PUFA的植物油,花椒籽仁油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流变、防止脂质过氧化、保护主动脉内膜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主要成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7-04-01)

花椒籽仁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椒籽仁油论文参考文献

[1].杨敏,杜宣利,张羽霄,杨帆,唐佳芮.花椒籽仁油提取工艺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6

[2].刘通,殷钟意,郑旭煦,姚世勇,刘荣.零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3].刘通,殷钟意,郑旭煦,姚世勇,刘荣.花椒籽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

[4].姚世勇,王斐,史闯,崔榕,郑旭煦.花椒籽仁油在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组成、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变化[J].食品科学.2015

[5].陈蓉.基于3T3-L1细胞的花椒籽仁油PUFA降脂活性及氧化损伤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6].边凤霞,姚世勇,刘荣,殷钟意,郑旭煦.花椒籽仁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制备及氧化稳定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

[7].边凤霞,郑旭煦,殷钟意,张玉静.压榨花椒籽仁油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J].食品科学.2013

[8].张玉静.花椒籽仁油制取及其深度开发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9].殷钟意,杜若愚,刘方丹,郑旭煦,汤敏.花椒籽仁油脱酸、脱蜡精制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0

[10].刘永英.正常成人血流变学分析及花椒籽仁油对高脂血症大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  

花椒籽仁油论文-杨敏,杜宣利,张羽霄,杨帆,唐佳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