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产负债比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RAROC,经济资本
资产负债比例论文文献综述
彭建刚,张倚胜,刘凡璠[1](2016)在《基于监管协调创新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张倚胜[2](2016)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日益深入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对其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I》,构建起了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微观监管框架,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但是2008年所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这一监管框架所存在的不足。旨在保障单家银行经营安全的微观监管框架,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推出了《巴塞尔协议ⅢⅡ》,提出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要求,标志着商业银行监管进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新时期。新的监管框架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面临不小的挑战。作为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方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应了商业银行追求“叁性平衡”的特殊经营管理需要和银行监管部门比例监管的特点,使其能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外界监管两方面的要求。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现资金的“叁性平衡”,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监管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相关研究,并梳理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操作工具的异同,进而分析了协调监管将会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产生的影响,指出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基于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针对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监管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建议:完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强化RAROC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强全行行为的一致性、建立动态化的管理体系、强化资本管理、强化流动性管理和加强风险意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20)
王一璇[3](2015)在《略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手段,是商业银行为了取得预期经营目标所开展的协调管理工作。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阐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策略。(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5年09期)
杨枫,薛逢源[4](2014)在《保险资金运用与最优监管比例——分红险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保监会一直对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有着严格的监管规定,并对每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上限有着明确的控制。本文通过建立多期的保险资金最优配置模型,分析在不同的监管限制下最优投资组合的构成,为资金运用监管比例提供一种理论模型的借鉴参考。投资监管的放松将带来最优投资组合的改进,即在满足一定的风险约束下,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将显着提升。企业债券、基础设施债权以及房地产这叁类资产的投资配置监管比例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研究是基于理想状态下所得的最终结果,在现实世界中投资监管有其存在的必要,建议谨慎地逐步放宽投资限制,并逐渐向最优比例靠拢。(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顾芸[5](2014)在《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就是使资金的安全的得到保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尽可能获取最高利润。本文简要分析了资产负债管理及资产负债比例的差异,探讨了对资产负债比例进行管理的含义,并且细致分析了管理资产负债比例期间出现的问题等。(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4年21期)
刘凡璠[6](2014)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叁性平衡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日新月异的管理要求。本文提出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实要求。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1996年全面实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运行机制、业务状况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部分的传统指标体系已不太适应实际情况。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传统指标体系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之后主要针对指标体系中资本管理指标、贷款集中度指标及资本收益率叁大类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叁大类指标的不足和局限性。经济资本管理近年来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着。本文将经济资本理念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首先,调整贷款集中度指标的考核方式,先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分支行划分不同档次,之后将指标计算方式调整为客户最大经济资本占用与分支行配置的经济资本总额之比,并根据各个档次分支行的不同标准值进行差异化管理,增强了指标对分支行的适用性。第二,针对资本管理指标体系缺乏对分支行资本运用效率的考核指标问题,构建了经济资本充足率即经济资本限额与分支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将其与单位资产经济资本进行综合考量,以考核分支行资本运用效率并指导其业务开展,使银行在满足资本充足的条件下实现最优资本配置。第叁,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引入比例指标体系,弥补了传统资本回报率忽略风险因素的不足,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丰富了指标体系。通过算例,比较分析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与传统资本回报率,阐明了前者相对后者具备的优势。然而,将融入经济资本理念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真正应用到商业银行管理中并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多方协作实践。本文最后提出了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完善比例管理体系、建立有效资本约束与长效补充机制以及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统筹协同推进等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4-01)
彭甜甜[7](2014)在《负债比例持续增加 珀丽酒店变卖资产还债》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珀丽酒店控股有限公司(01189.HK,下称“珀丽酒店”)发布股东特别大会通告,将于3月5日在香港就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MORE STAR LIMITED(即英属维京群岛公司)60%发行股本事宜作出决议。 实际上,对珀丽酒店而言,这并不是近(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4-02-19)
吕扬[8](2013)在《我省高校扩招以来历史债务基本化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吕扬)截至2012年底,我省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银行债务余额为8.17亿元,较2010年底的114.67亿元降低了92.9%,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降低到2.1%,省属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历史债务基本化解,按期完成了叁年内基本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目(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3-02-26)
卢晓平[9](2013)在《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保监会拟弱化比例监管 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春节前举行的一场名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通报”的闭门会上,叁项保险投资新政逐一掀开面纱,成为保险资金年前的压岁红包。险资长驱直入公募私募新领域。这是险资在2012年收获13项险资新政后,再收大礼。 随着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体系日渐完善,(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3-02-22)
万涛[10](2013)在《为克错配难题 保监拟设资产负债匹配委员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可能是保险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行业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业务平稳健康增长,维护市场稳定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1月24日,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如上表示。他坦言,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开始处于(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3-01-25)
资产负债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日益深入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复杂,对其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I》,构建起了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微观监管框架,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但是2008年所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这一监管框架所存在的不足。旨在保障单家银行经营安全的微观监管框架,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推出了《巴塞尔协议ⅢⅡ》,提出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要求,标志着商业银行监管进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新时期。新的监管框架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面临不小的挑战。作为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方式,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应了商业银行追求“叁性平衡”的特殊经营管理需要和银行监管部门比例监管的特点,使其能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和外界监管两方面的要求。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现资金的“叁性平衡”,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监管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相关研究,并梳理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操作工具的异同,进而分析了协调监管将会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产生的影响,指出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基于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针对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监管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建议:完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强化RAROC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强全行行为的一致性、建立动态化的管理体系、强化资本管理、强化流动性管理和加强风险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产负债比例论文参考文献
[1].彭建刚,张倚胜,刘凡璠.基于监管协调创新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改进[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张倚胜.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王一璇.略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J].时代金融.2015
[4].杨枫,薛逢源.保险资金运用与最优监管比例——分红险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探讨[J].保险研究.2014
[5].顾芸.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J].时代金融.2014
[6].刘凡璠.经济资本视角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4
[7].彭甜甜.负债比例持续增加珀丽酒店变卖资产还债[N].第一财经日报.2014
[8].吕扬.我省高校扩招以来历史债务基本化解[N].陕西日报.2013
[9].卢晓平.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保监会拟弱化比例监管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约束[N].上海证券报.2013
[10].万涛.为克错配难题保监拟设资产负债匹配委员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