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住房体制改革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质量,推动了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例不断加大,住房支付能力被逐渐削弱。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准确判断住房支付能力是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前提,对市场中的众多参与者也有一定指导价值。本文研究了武汉市城镇居民对新建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首先,分析了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住房消费的水平、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总结分析国际通用的有关住房支付能力的评价指标,并从中挑选出适合武汉现实情况的三个指标:房价收入比、剩余收入法、不匹配程度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三种方法,借助武汉市城镇居民具体相关数据,进行住房支付能力分析,并对三种方法有所延伸。房价收入比的计算结果便于进行跨时问和空间的对比,判断住房支付能力在某种范围内的水平,从全国范围看,武汉市房价收入比略低于一线城市,在1.5线城市中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武汉市范围看,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住房支付能力最低的三个行政区是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剩余收入法便于确定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收入阶层和住房补贴标准,得出最高收入户对70m2、90m2、120m2、140m2的新建商品住宅,高收入户对70m2、90m2、120m2的新建商品住宅,中等偏上收入户对70m2、90m2的新建商品住宅有支付能力,除此之外,其他收入阶层在市场上很难购买到满足需要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匹配程度法便于判断住房市场的供给结构是否合理,市场需要何种户型和价位的住房,得出的结论是为了满足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四个支付困难阶层的住房需求,以102m2住宅为标准,分别需要单价小于等于509.80元/m2、1055.67元/m2、1445.13元/m2、2171.35元/m2的住宅,如果这些家庭一定要购买新建商品住宅,那么按照09年均价,分别需要而积小于等于9.87m2、20.45m2、28m2、42.06m2的商品住宅。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四点提高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建议: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稳定商品住房价格;采取措施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住房消费;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2 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支出和住房市场现状
  • 2.1 居民收入和住房消费水平
  • 2.1.1 家庭户数及人口总量
  • 2.1.2 家庭储蓄
  • 2.1.3 各阶层家庭收入情况
  • 2.1.4 各阶层家庭支出情况
  • 2.2 住房市场供给状况
  • 2.2.1 土地市场供应
  • 2.2.2 住房开发建设
  • 2.2.3 住房投资
  • 2.3 住房市场需求状况
  • 2.3.1 购买主体
  • 2.3.2 住房交易
  • 2.3.3 住房金融
  • 2.4 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
  • 2.4.1 商品住房面临价格上涨压力
  • 2.4.2 商品住房供需总量矛盾仍然较大
  • 2.4.3 商品住房供需结构不尽合理
  • 3 住房支付能力述评
  • 3.1 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意义
  • 3.2 住房支付能力的基本概念
  • 3.3 住房支付能力的测算方法
  • 3.3.1 房价收入比及其延伸
  • 3.3.2 剩余收入法
  • 3.3.3 不同住房质量下可支付家庭的比例
  • 3.3.4 可支付住房的供给总量
  • 3.3.5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不匹配程度
  • 3.3.6 住房可支付性指数
  • 3.3.7 住房机会指数
  • 4 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算
  • 4.1 采用房价收入比法
  • 4.1.1 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方法
  • 4.1.2 测算指标的选取
  • 4.1.3 房价收入比法测算结果和分析
  • 4.2 采用剩余收入法
  • 4.2.1 剩余收入法的测算方法
  • 4.2.2 测算指标的选取
  • 4.2.3 剩余收入法测算结果和分析
  • 4.3 采用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不匹配程度法
  • 4.3.1 不匹配程度的测算方法
  • 4.3.2 测算指标和结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途径
  • 5.2.1 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收入
  • 5.2.2 采取措施稳定商品住房价格
  • 5.2.3 采取措施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住房消费
  • 5.2.4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住房保障对象界定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算方法的比较[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9(03)
    • [2].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核心省市住房市场调控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10)
    • [3].美国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J]. 上海房地 2017(09)
    • [4].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 中国统计 2015(11)
    • [5].职业背景、户籍制度与城市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来自杭州的调查[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10)
    • [6].产业集聚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8(06)
    • [7].住房公积金支持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分析[J]. 上海房地 2015(03)
    • [8].住房支付能力的概念辨析[J]. 住宅产业 2009(04)
    • [9].经济基本面、住宅价格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以区域差异为视角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09)
    • [10].住房支付能力稳定性:理论解读与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 2011(02)
    • [11].经济集聚、住房支付能力与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 [12].2004-2017年福州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算与分析[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13].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时空分布研究——35个大中城市租金负担能力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8(10)
    • [14].本期导读[J]. 统计与决策 2017(05)
    • [15].调控应重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J]. 中国地产市场 2011(09)
    • [16].我国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差距研究——基于住房单价月收入比的计算与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02)
    • [17].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基于2000—2008我国10城市的经验数据[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9)
    • [18].黄石市城镇家庭住房支付能力测量及分析[J]. 中华建设 2011(10)
    • [19].公共租赁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 中国房地产 2011(06)
    • [20].浅谈宁波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与供销状况的关系——基于房价收入比指标[J]. 特区经济 2019(03)
    • [21].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住宅商品房市场聚类分析[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2].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经济适用房价格预测探讨——以河北省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3)
    • [23].住房公积金对增加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作用[J]. 中国房地产 2020(32)
    • [24].房价、住房支付能力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8(01)
    • [25].茶文化在就业大学生住房支付能力及保障对策中的运用[J]. 福建茶叶 2018(11)
    • [26].浅析我国居民住房支付能力[J]. 现代商业 2008(17)
    • [27].楼市调控,房价是终极目标吗?[J]. 中国土地 2013(06)
    • [28].河南省城镇居民商品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29].中国市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干旱区地理 2019(05)
    • [30].住房保障对象范围界定方法探讨[J]. 中国投资 2010(12)

    标签:;  ;  ;  ;  ;  

    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