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医疗仪器涌现,疾病的诊断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自从CT和MRI的应用以来,颅内肿瘤等疾病误诊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患者对各种疾病的恢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和听力的保留程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术后尽量能保留正常的面神经功能和听力功能,这对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个难点。因此,内耳道内解剖结构的详细了解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是必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Yasargil教授曾对内耳道蛛网膜与听神经瘤之间的解剖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听神经瘤是蛛网膜外位的肿瘤。但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听神经瘤是蛛网膜内位的肿瘤。本研究主要是对于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进行解剖学的研究,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及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胎儿(胎龄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成人尸头2例(预实验),简易头架,XSP-IC台式手术显微镜及尼康4500数码照相机,ZEISS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及其录像系统,牙科钻及各种型号钻头,常规开颅器械及显微器械,脱钙液等。2实验方法2.1显微解剖研究头颅置于侧位固定,面部背向术者,保持乳突为手术的最高点,按照常规的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开颅,骨窗上至横窦,外侧到乙状窦,磨除部分乳突,下方暴露至枕大孔,内侧达到中线,完整保留硬脑膜,交叉十字剪开硬脑膜,仔细分离下方的蛛网膜,确保其连续完整。移入手术显微镜,在小脑外侧部分仔细的切除部分小脑,同时打开桥小脑池蛛网膜,然后利用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观察面、前庭蜗神经的走行和桥小脑角池蛛网膜的分布情况(只统计胎儿标本)。2.2组织学研究(本实验只做11例胎儿尸头标本)显微镜下在面、前庭蜗神经的脑干端把面、前庭蜗神经切除下来,同时在岩骨的四周用钢锯完整的取出整个岩骨,保证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道和相关蛛网膜的完整。将标本块进行脱钙处理,然后进行内耳道横断面和纵切面的组织切片和HE常规染色,进一步观察内耳道和面、前庭蜗神经的硬脑膜、蛛网膜和神经束膜以及神经外膜的解剖分布情况。实验结果1内耳道的膜性结构ZEISS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下,81.81%(18侧)的桥小脑池蛛网膜在内耳道口附近沿着骨质表面的硬脑膜明显进入内耳道内;另外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硬脑膜及神经发生部分的膜性粘连。HE染色的切片上可以看到:①100%(22侧)的硬脑膜像骨膜一样贴附于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其厚度逐渐变薄,终止于内耳道底部。由于标本经过固定,脱水的原因,两者之间出现了部分的分离。②蛛网膜附着于硬脑膜表面,两者紧密的贴附在一起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间隙,一直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的占100%(22侧)。在内耳道底部可见,蛛网膜包绕在前庭蜗神经节周围,与之有一较小的间隙,无蛛网膜返折于神经表面的现象。2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下,面、前庭蜗神经从脑干端发出后逐渐靠拢,在内耳道口一并进入内耳道内。从脑干发出后其表面即存在稀少的蛛网膜小梁与桥小脑角池蛛网膜相连,越靠近内耳道口附近蛛网膜小梁的密度越大,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呈放射状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切片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表面和各神经之间未发现存在蛛网膜,只可见和神经束膜厚度相比无明显增厚的神经外膜分隔开每个神经。实验结论①桥小脑角区的硬脑膜和蛛网膜包绕在面、前庭蜗神经的周围,一直延续直内耳道底部,并逐渐变薄,终止于内耳道底部。②内耳道内部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表面和各神经之间未发现存在蛛网膜,神经之间有神经外膜分隔。③听神经瘤可能为完全蛛网膜内的肿瘤;一部分听神经瘤可以在不用磨开内耳道情况下进行完整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