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风格论文-周建川

译文风格论文-周建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文风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料库,《孙子兵法》,译文风格,传播与接受

译文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川[1](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国人译本译文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技术,将林戊荪,罗志野,袁士槟3位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译本与在亚马逊网站销量最佳的翟里斯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类符形符比,高频词汇,词汇密度,可读性指数进行量化分析。总体而言,罗志野译本相对简单,袁士槟的译本处于标准水平,而林戊荪译本最难。中国译者因为对本族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误译、错译相对较少,但是用词难度、句长、句子的复杂程度比外国译者更高,反而影响了译本的传播与接受。(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武丽青[2](2018)在《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忠实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风格是作家作品独特性的重要体现,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内容上的忠实,更要做到风格上的忠实。本文从文章风格的定义、本质及特点入手说明了文章风格的重要性,并从中外翻译家对风格翻译的理论阐释了译者在翻译原文材料时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同时忠实原文的风格的必要性。本文作者还通过一些例子为读者分析了译文与原文风格不一致的两大主要原(本文来源于《章回小说》期刊2018年35期)

谢雨霏,张魏川,吴显友[3](2017)在《重庆旅游景区文本的译文风格研究: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用文体学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游客访谈、样例分析等方法,对重庆旅游景区英语文本在语言书写、词汇、语法、修辞及文化因素等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增强语言能力、培养文体意识,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在形式和内容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熟悉旅游景点的相关文化知识,希望这些策略能为旅游文本中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郭玉莞,录艳,吴显友[4](2017)在《重庆人文景观旅游文本的译文风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文本是外国游客接触中国旅游文化最直接的渠道,旅游文本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外旅游服务的质量。目前在重庆旅游市场上还存在诸多旅游文本翻译质量问题。从翻译文体学角度,以重庆两个人文景观译文为例,从书写、词汇、语法等层面对样例文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翻译此类文本的主要方法,如直译、意义、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陈思宇[5](2016)在《译文风格再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风格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翻译的焦点。原文和译文在风格方面的对等或相似是评价译作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过于印象化、主观化,不能有效地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因而对翻译质量的评价作用甚微。而文学文体学将重点置于系统描述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前景化特征,对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极大帮助,对翻译批评者评价译本质量也是功不可没。利奇和肖特在《小说文体学中》提出了一种文体分析模式。这个分析模式包括: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这四大类。本文将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例,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分析模式来对译本再现原着风格进行研究。《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散文。作为我国经典着作之一, 《浮生六记》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其中最受推崇的便是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林语堂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文学翻译家,在《浮生六记》译本中较为完美的再现了“娓语体”风格。本文受到Hazlitt和林语堂先生关于“娓语体”论述的启发,详细论述了《浮生六记》原着中的“娓语体”特征,并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分析模式对林语堂英译本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林译本中再现原着“娓语体”风格的前景化特征,以验证文体学模式在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前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此外,对本论文的框架进行了简洁地描述;第二章对《浮生六记》林译本的研究以及对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与批评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第叁章重点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阐述文体风格及其可译性,然后具体介绍Leech和Short的文学文体学思想及其文体分析四大类特征,即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这四大类;第四章介绍了原着作者沈复生平及其《浮生六记》,讨论了《浮生六记》的娓语体风格及其特征,并对林语堂先生及其译作《浮生六记》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从Leech和Short的文体学分析四大特征,具体探讨娓语体风格在《浮生六记》林译本中的再现。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综上所述,本文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对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林语堂译作对原着“娓语体”风格的再现,并进一步揭示出文学文体学对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周晶秀[6](2016)在《浅析《诗经、邶风、柏舟》现代汉语译文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内容包含了风、雅、诵叁个部分。内容丰富多彩。但是,离我们当今时代甚远,现今我们如何解读《诗经》,其译文风格是什么样的?本文以《诗经·邶风·柏舟》为例,选择现当代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翻译作品,分析译文风格特点,以选定一个较好的版本推荐给读者查阅。(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6年04期)

沈佳[7](2016)在《从《尤利西斯》汉译本概念结构的激活看译文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尤利西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两个着名的中译本分别由萧乾、文杰若夫妇和金堤翻译。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被看作是表达思想和心理活动的工具。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译本激活的概念结构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变化,发现金堤译本体现了说话者大脑思维、心理活动和所使用语言之间的关系,更符合原作风格。(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6年10期)

王向远[8](2015)在《从“归化/洋化”走向“融化”——中国翻译文学译文风格的取向与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中,"归化/洋化"这对概念是对译者翻译策略与译文文化风格的一种概括。1990年代中后期西方"文化翻译"派的主张传入中国后,"洋化"或"西化"便被一些人置换为"异化"一词,表述为"归化/异化"。但"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指的是从自身分裂出来的异己力量,与翻译上的"洋化"概念颇有不合,因而还是使用"归化/洋化"为宜。中国翻译理论史经历了从"归化/洋化"的论争到两者调和的过程;文学翻译实践也经历了从林纾时代的"归化"到鲁迅时代的"洋化",再到朱生豪、傅雷时代将"归化/洋化"加以调和的过程。这种调和可以用"融化"一词加以概括,并可形成"洋化/归化/融化"叁位一体的正反合的概念。"融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是翻译文学值得提倡的文化取向与走向。(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赵芳芳[9](2014)在《从词语标记角度分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译文风格——以张敏的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作风格独特。文章选取中译本中的实例,运用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从词语标记角度对译文进行风格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译文没有很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17期)

汤郁兰[10](2013)在《运用WordSmith分析《尺素寸心》选段的两种译文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翻译批评与语料库研究方法相结合,可降低翻译批评过程中的主观性、片面性。本文运用WordSmith 4.0计算文本各层面语言特征,比较《尺素寸心》选段的两种译本,试图以科学数据分析达到更为客观的翻译批评目的。(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3年31期)

译文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风格是作家作品独特性的重要体现,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内容上的忠实,更要做到风格上的忠实。本文从文章风格的定义、本质及特点入手说明了文章风格的重要性,并从中外翻译家对风格翻译的理论阐释了译者在翻译原文材料时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同时忠实原文的风格的必要性。本文作者还通过一些例子为读者分析了译文与原文风格不一致的两大主要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文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川.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国人译本译文风格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武丽青.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忠实性探讨[J].章回小说.2018

[3].谢雨霏,张魏川,吴显友.重庆旅游景区文本的译文风格研究:问题与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郭玉莞,录艳,吴显友.重庆人文景观旅游文本的译文风格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

[5].陈思宇.译文风格再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周晶秀.浅析《诗经、邶风、柏舟》现代汉语译文风格[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

[7].沈佳.从《尤利西斯》汉译本概念结构的激活看译文风格[J].教育教学论坛.2016

[8].王向远.从“归化/洋化”走向“融化”——中国翻译文学译文风格的取向与走向[J].人文杂志.2015

[9].赵芳芳.从词语标记角度分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译文风格——以张敏的译文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4

[10].汤郁兰.运用WordSmith分析《尺素寸心》选段的两种译文风格[J].学园.2013

标签:;  ;  ;  ;  

译文风格论文-周建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