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架建筑论文-吴宇晨

木构架建筑论文-吴宇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木构架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西建筑,木构架,营造,实践

木构架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晨[1](2016)在《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营造研究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丽江古城及周边村镇的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纳西建筑的院落空间、木构架、屋顶、土坯墙体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的营造做法进行了研究。再结合实际项目中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中各部分营造做法的实践,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在实际营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运用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本文分为七部分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论文研究框架等基本内容进行了基本的阐述。第二章对纳西传统院落的各类平面形式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其平面组合模式的特点;并对纳西传统院落的各个空间营造要素进行了分析。第叁、四章重点研究了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中承重木构架的整个建造过程和营造做法。第叁章对纳西传统承重木构架的结构体系,木料与构件的制作,房屋搭建过程,构架尺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以接近真实再现的方法对吊厦蛮楼木构架的构造做法和建造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该类型木构架的一套概念而接近真实的木构架具体营造做法。第五章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屋顶部分营造做法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涵盖了屋顶形态的营造方法、屋顶木构件营造做法、屋面瓦件营造做法和屋面施工流程。第六章对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围护墙体和内部装饰两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墙体部分以土坯墙的营造做法为重点;内部装饰部分对纳西传统建筑中的门窗隔扇、地面铺装及照壁等方面的装饰特点、营造设计手法进行了总结。第七章结合园博会丽江园实际工程项目,根据纳西传统建筑在实际营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运用的设计策略,对当今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营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6-05-27)

邓海春[2](2016)在《中国的第四种木构架建筑形式——凉山彝族逐级多层等距内悬挑式木构架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被分为迭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叁种形式,凉山彝族的逐级多层等距内悬挑式木构架建筑,以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可称之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第四种形式,这类建筑既是彝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彝汉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凌恺[3](2015)在《广西侗族风雨桥木构架建筑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省份,拥有居全国第叁位的侗族人口,侗族是其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雨桥是侗族建筑木构架营造技术的代表,以其的构建技术最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价值,而现今对其木构架技术还鲜有系统的记录,对于风雨桥木构架技术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以在建的广西南宁相思风雨桥的木构架建筑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笔者全程参与相思风雨桥营造过程的实证方式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相思风雨桥整体的木构架形式和构造方式,以及材料的加工方式和它的一整套的程序化的制作装配过程进行记录。(2)还原和记录在原始木料上画墨,上墨等展现设计理念的操作方式以及匠师们所展现的营造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技术相比较,探索侗族风雨桥木构架营建技术的核心。(3)动态地、连贯地、系统地阐述相思风雨桥的整个营建过程,并将其建筑技术部分以图纸、文字等方式呈现。(4)参与施工实践,从营建过程中获取并记录侗族匠师口头传承的非物质营建经验和技巧。通过以上探索,对广西侗族风雨桥木构架建筑技术这种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保护和研究,以希能够为这门技艺的纪录和传承作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12-01)

胡鹤文[4](2015)在《山西境内北朝时期木构架建筑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朝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及对山西境内北朝木建筑特征进行研究。论文采用模拟复原北朝建筑的方法,对山西境内北朝建筑元素进行详细的总结、统计,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模拟复原出一座北朝木结构建筑。最后,根据对北朝建筑元素的分析以及模拟复原出的北朝木结构建筑,对北朝木结构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确立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并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然后总结了北朝时期我国的主要城镇,并对山西省境内北朝时期的城镇分布进行介绍,列举出几处重要城镇。最后总结了部分北朝时期山西境内主要历史遗存。这一部分的总结主要是为了收集关于北朝建筑的信息,通过历史遗存中对建筑的描绘,来看当时的木结构建筑。第叁章对山西境内北朝历史遗存中的木构架建筑元素进行了统计。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统计,即建筑的主要形式统计和部分建筑构件形式统计。而对于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又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进行:屋顶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柱、斗拱等屋身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台基部位建筑构件形式统计。第四章根据北朝时期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选取不同形式的构件,加以组合,复原出山西境内北朝时期的建筑模型。对于建筑元素的选择,从同类型建筑中选取,参照相关的历史遗迹,完成对北朝建筑的模拟复原。第五章对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特征进行总结。根据北朝建筑构件形式的统计,以及模拟复原完成的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总结出山西境内北朝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张丹,毕迎春[5](2010)在《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介绍了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特点及类型,从起源、技术、自然和地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以使人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31期)

田大方,张丹,毕迎春[6](2010)在《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渊源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木构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楚小庆[7](2009)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与家具同构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人展开的一系列造物活动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建筑和家具。不论是建筑还是家具,中国古人都是取木为材,以木架为骨干,竭尽木材、木性之能事,运斤施艺,或构木为巢,或遣木制器,虽异曲却同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家具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马晓[8](2008)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建构思维方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将历史典籍文献、考古发掘资料、现代研究论着、现场调研等相结合,系统探讨了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建构思维方式,及其对我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史》期刊2008年00期)

王仲奋[9](2004)在《关于传统木构架建筑修建发展方向的浅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民族进步的标志。中国的传统木构架建筑,由原始的避雨凉棚、木篱茅舍、土坯石屋到干阑楼阁,经过上万年(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榫卯结构为据推论)的融合发展,形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先辈给我们留下许多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其中绝大部分是木构架建筑。这是中华古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是无价之宝。我们不仅要把它保护好,而且要继承发展,我想就发展方向问题谈几点浅见。(本文来源于《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期刊2004-06-30)

邱玉兰[10](1997)在《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邱玉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作为承重体系的,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规格化的成熟作法,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日益完善,同时木构架建筑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发展,至明清两代达到最后的成熟阶段。这种构架体系,不论是抬梁式或是...(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1997年03期)

木构架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被分为迭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叁种形式,凉山彝族的逐级多层等距内悬挑式木构架建筑,以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可称之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第四种形式,这类建筑既是彝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彝汉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构架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吴宇晨.纳西传统木构架建筑营造研究及实践[D].北方工业大学.2016

[2].邓海春.中国的第四种木构架建筑形式——凉山彝族逐级多层等距内悬挑式木构架建筑[J].中华文化论坛.2016

[3].凌恺.广西侗族风雨桥木构架建筑技术初探[D].广西大学.2015

[4].胡鹤文.山西境内北朝时期木构架建筑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张丹,毕迎春.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J].山西建筑.2010

[6].田大方,张丹,毕迎春.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渊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楚小庆.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与家具同构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马晓.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建构思维方式初探[J].建筑史.2008

[9].王仲奋.关于传统木构架建筑修建发展方向的浅见[C].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2004

[10].邱玉兰.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J].古建园林技术.1997

标签:;  ;  ;  ;  

木构架建筑论文-吴宇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