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公诉权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

滥用公诉权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公诉权包括提起追诉、实行公诉、变更与撤回公诉等权能,不受制约的公诉权只能是促成“检察官司法”的形成。对滥用公诉权进行司法审查既是欧美社会通行的立法例,也是国际公约中人权保障条款在国内法上的具体落实。权力分立制衡、人权保障、起诉法定原则是欧陆法国家刑事司法法治化的基础,公诉权的配置与运行必须遵守与上述基础原则相符合。检察官在刑事司法中滥用公诉权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存在足够的犯罪嫌疑而不予追诉,进而损害法律秩序的安定与加剧社会冲突的产生;二是不存在充分的犯罪嫌疑而提起公诉,检察官怠于履行举证责任而滥行追诉刑事被告;三是正式的庭审中公诉方任意要求变更公诉与撤回公诉,既损害程序的安定性,也侵害刑事被告正当的诉讼权利。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虽与欧美诸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但我国既然已签署或加入很多国际公约,那么我国的国内法就必须与国际人权标准相适应。众所周知,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测震仪”。合理地在刑事司法中建构起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由法院对公诉权的行使进行适当必要的外部审查,既能有助于防范检察官滥用之能事,又能保障受追诉人的救济权利。目前建构公诉审查机制存在一定障碍,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司法体制与欧美社会存在差异。但是,由法院对公诉权进行若干制衡既有利于保障人权也有利于检察机关自身角色的转变,所以适当引入司法审查机制具有一定可行性。在制约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问题上,吸收德国强制起诉程序的合理内核,赋予受害人适当的强制起诉的申请权,可以使法院在个案中制衡检察官的不当不起诉。同时,通过建构起由民间法律人士组成的“检察审查会”来监督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是否正确。在我国未来的庭前程序改革中,如果能够建构起专门的中间程序,则可以使法院庭前的公诉审查将检察官无证据起诉的案件“过滤”。当正式的庭审启动后,检察官如果申请变更公诉,人民法院应当区分是否属“公诉事实同一性”,超出公诉事实同一性的公诉变更属“新诉”,除追加被告等少数情形外,法院不得审理未经合法起诉的“新诉”。如果公诉方提出变更公诉,法院必须告知刑事被告相应的不利后果。如果检察官要求撤回公诉,法院要视刑事被告的程序利益而裁定是否允许。如果检察官以证据不足为由要求撤回公诉,由于案件已经经过庭前中间程序的公诉审查阶段,人民法院应当驳回。人民检察院撤回公诉后,不得基于同一被告、同一事实再行起诉。在我国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中,检察官王国或法官王国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欠缺必要的分权制衡机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学术概述
  • 引言
  • 第一章 公诉审查制度的学理基础
  • 第一节 权力分立制衡理论
  • 一、权力分立制衡理论的学说演进与现代内涵
  • 二、刑事司法中的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 第二节 人权保障思潮
  • 一、自由主义下人权保障思潮的发展
  • 二、公诉权的滥用与人权保障
  • 第三节 起诉法定原则
  • 一、起诉法定原则对建构公诉审查制度的意义
  • 二、起诉法定原则与起诉便宜主义的关系
  • 第二章 我国建构公诉审查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可能出路
  • 第一节 我国诉审关系的现状与反思
  • 一、"分工配合"原则的负面效应
  • 二、公诉权优位与检察监督原则的反思
  • 第二节 我国诉审关系的法社会学分析
  • 一、法文化与诉审关系
  • 二、"大历史观"与诉审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建构公诉审查机制的指导思想与可能进路
  • 一、温和渐近地推行公诉权制衡机制的改革
  • 二、运用"技术理性"对现制从微观上逐步地进行调整
  • 第三章 不起诉裁量权之审查
  • 第一节 监督不起诉处分之必要性
  • 一、检察官滥用不起诉之危害——以日本的"造船疑狱"为例
  • 二、监督不起诉处分之必要性
  • 第二节 不起诉监督制衡机制的比较考察
  • 一、德国的"强制起诉程序"
  • 二、日本的"准起诉程序"与"检察审查会"制
  • 三、美国的大陪审团起诉制
  • 第三节 不起诉处分诉讼监督机制之本土
  • 一、我国现行不起诉制约机制的病理分析
  • 二、构建"动态的诉讼监督机制
  • 第四章 提起公诉的司法审查
  • 第一节 "起诉书一本主义"之批判
  • 一、起诉书一本主义的运作机理与实际功效
  • 二、卷证(不)并送主义的再认识
  • 三、余论
  • 第二节 我国建构中间审查程序的现实困境与可能出路
  • 一、建构中间程序的现实困境
  • 二、我国建构中间审查程序的可能出路
  • 第三节 构建本土化的起诉审查制
  • 一、在公诉案件中设置专门化的中间审查程序
  • 二、客观的证明义务——重新定位起诉审查程序中的检察官角色
  • 三、法院恪守中立原则与严格证明法则
  • 第五章 变更公诉与撤回公诉的审查
  • 第一节 变更公诉的审查
  • 一、我国现行罪名变更制度的反思性检讨
  • 二、罪名变更与公诉事实同一性
  • 三、对我国罪名变更程序的重构
  • 第二节 撤回公诉的审查
  • 一、对撤回公诉建构审查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二、公诉撤回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三、我国公诉撤回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公诉权研究[J]. 人民检察 2018(05)
    • [2].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检察院的告诉权探究[J].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6(00)
    • [3].公诉权诉讼监督职能的强化与拓展[J]. 中国检察官 2012(15)
    • [4].分权理论在防止公诉权滥用中的运用[J]. 河北法学 2011(02)
    • [5].我国审前程序中公诉权受制的表象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10(32)
    • [6].传统公诉权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J]. 人民检察 2010(24)
    • [7].公诉权的属性——基于审判中心语境下的分析[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6(05)
    • [8].论法律监督权与经济公诉权[J]. 晋阳学刊 2015(01)
    • [9].公诉权能动配置管见[J]. 中国检察官 2011(21)
    • [10].公诉权能的多元化与专业化[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8(06)
    • [11].论公诉权的性质[J]. 政治与法律 2008(05)
    • [12].改革背景下公诉权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检察官 2018(03)
    • [13].论公诉权与法律监督之关系——兼论检察权配置的核心区域[J]. 司法改革论评 2013(01)
    • [14].试析我国的公诉权属性问题[J]. 河北法学 2010(11)
    • [15].美国公诉权滥用的防控机制及其效果评价[J]. 人民检察 2012(17)
    • [16].论刑事公诉权的拓展 以与侦查权、审判权的关系为切入点[J]. 中国检察官 2009(06)
    • [17].台湾地区公诉权制约机制及其借鉴意义[J]. 台湾研究集刊 2009(04)
    • [18].公诉权与被害人权利之冲突及衡平——以身份关系因素为视角[J]. 法学论坛 2012(01)
    • [19].析公诉权制约机制的可借性[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0].公诉权滥用及其控制模式[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06)
    • [21].民众参与公诉权行使评析[J]. 法治研究 2008(10)
    • [22].公诉权制约与规范之辨[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4)
    • [23].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务犯罪公诉权完善[J]. 人民法治 2019(06)
    • [24].论审判权与公诉权的局部错位——以基于同一事实的“轻诉重判”案件为解析对象[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5].论法律监督权与经济公诉权[J]. 经济法论坛 2014(01)
    • [26].刑事公诉权的制约功能初探[J]. 司法改革论评 2010(00)
    • [27].论我国预审制度的构建[J]. 人民论坛 2012(02)
    • [28].论我国的公诉制度[J]. 人民检察 2009(09)
    • [29].刑事公诉:无法弥补的“伤害”——论对公诉权滥用的程序性制裁[J]. 法治研究 2008(11)
    • [30].论捕诉关系[J]. 人民检察 2018(13)

    标签:;  ;  ;  ;  

    滥用公诉权的司法审查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