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传统观念上,我们一致认为,作者是作品的“父亲”。然而,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哲学转向使得这种观念遭到颠覆。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文论家,他们站在消解作者主体的角度对“作者”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界定。罗兰·巴特最先取消作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惊世之言“作者之死”。紧接着,拉康站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宣布了“主体之死”,提出文本的生产是作者无意识的产物。作为对巴特“作者之死”的回应,福柯发表《作者是什么》,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提出作者是话语实践的产物。作为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巨匠,这三人共同从消解主体的角度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从而对“作者”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本文从三个理论家消解主体的角度,对他们关于作者论述的主要文本做横向的理论剖析,再结合他们的其他理论做纵向的理论构建来探讨他们的作者观点,进而揭示:在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在取消掉作者主体性后,共同关注的是“作者”概念及作者本质属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作者之死、主体之死、Author/author和结语。绪论部分在总括罗兰·巴特、拉康和福柯消解作者主体性观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学术创新点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在这一章节中,主要通过对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和《作者之死》两篇文章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巴特从消解作者的主体性角度来宣布作者之死。第二章主要论述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这一章节中,通过理顺传统意义上人、主体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关于<窃信案>的研讨会》来探讨拉康从语言与无意识的角度把主体“杀死”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福柯的话语实践下的作者-作用理论。在这一章节中结合福柯的话语理论与权力理论,重点分析《作者是什么》这篇文章,探讨在权力作用下,作者只是话语实践的产物。结语部分结合巴特、拉康和福柯三者消解作者主体性的共同倾向,探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作者功能性地位的下降,进而揭示后结构主义文论家所关注的是对“作者”概念的理解和在当下多元社会的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5)
- [2].马克思的主体性变革与当代主体性重建[J]. 新视野 2020(01)
- [3].理解与主体性认知[J]. 南方论刊 2019(12)
- [4].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师范生主体性实践调查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7].“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1)
- [8].农村“厕所革命”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7)
- [9].当代消费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J]. 戏剧之家 2020(09)
- [10].“恐惑”论:主体性的既视感[J]. 文学教育(下) 2020(02)
- [11].构建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学派的反思性探索——评李俊清教授《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12].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主体性构造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3].中国特色扶贫制度模式对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的形塑逻辑[J]. 学习与实践 2020(02)
- [14].主体性、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凸显[J]. 教育传媒研究 2020(03)
- [15].老子《道德经》的终极关怀思想与人的主体性及社会性的关系[J]. 汉字文化 2020(07)
- [16].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考察[J]. 宁夏党校学报 2020(03)
- [17].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区隔:后现代的空间解构[J]. 宜宾学院学报 2020(05)
- [18].论脱贫攻坚的人民主体性——基于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视阈[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2)
- [19].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人民主体性的构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8)
- [21].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员主体性发挥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7)
- [22].从主体性角度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生态性建构[J]. 滨州学院学报 2020(01)
- [23].新时代高校师德“主体性约束”审思[J]. 北京教育(德育) 2020(06)
- [2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培育[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25].主体性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教学中学生地位的彰显与落实[J]. 教育观察 2020(21)
- [26].文学主体性中的自我与人际维度:一种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重访[J]. 中国文学研究 2020(04)
- [27].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8].重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世界叙事[J]. 文化纵横 2019(03)
- [29].试论幸福的主体性——由《幸福的他者性与为了幸福的教育》引发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19(17)
- [30].政党协商视域下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若干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