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CIMS信息集成的新模式C/S-INet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辉[1](2016)在《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造船领域竞争激烈,同时也存在发展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为造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并推动着船舶制造业的变革与升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作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集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理念于一身,对造船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活动一体化集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日韩欧美等国外先进造船企业都对CIMS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应用,实现了造船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目前正在向智能化造船方向发展。但是我国造船企业对CIMS的应用状况并不理想,面临着信息技术集成化水平低、二次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对于CIMS在我国的有效推广应用和促进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首先通过研究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特点、我国造船企业应用CIMS状况,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提出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各类影响因素。以TOE理论框架为基础提出技术、组织管理、环境、成本、人力资源五大影响因素扩展分析框架TOECH,在TOECH分析框架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设计筛选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克朗巴哈系数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信度分析与修正,筛选确定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考虑到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而DANP模型可以反映出复杂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因素的影响权重,因此本文选用DANP模型对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相互间的影响网络关系图和各因素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我国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权重最大的是技术因素中的技术集成度和研发创新能力两个指标;影响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原因型指标是环境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说明此两项指标对其他指标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造船企业应该从提高技术集成度和增强研发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直接促进CIMS的有效应用,同时要通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等方式推进CIMS的实施。政府应该发挥好导向作用,规范市场和行业标准,提供财政、税收支持,为CIMS的有效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张祖国[2](2015)在《基于社会化的协同智能制造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制造是工业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支撑技术体系处于持续发展更新中。狭义的智能制造主要关注制造的自动化、企业内不同业务系统的集成、生产线的柔性与工厂制造业务的敏捷性以及紧耦合企业集团内的协同。互联网环境下制造协同更多表现为松耦合特征,因此存在自组织去中心化的企业间的制造服务动态按需协同机制问题。论文针对此问题,对国内外智能制造与协同制造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设计了体系结构,定义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围绕制造资源共享、制造资源的选择与分配、制造联合服务访问与授权、动态按需配置制造流程和制造智慧的联合进化与遗传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论文首先从技术与集成框架两个角度论述了CIMS(Computer/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要素、体系结构、系统建模方法及其演进;智能体特征、模型、组织特征与协调协作方法与强化学习机制和遗传算法;制造的社会化特征与虚拟组织;制造的敏捷与柔性特征;云制造技术与思想的发展;德国工业4.0的CPS(Cyber-Physical System)框架、数据标准化与动态配置生产线目标。文章比较了不同IM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差异。论文针对松耦合环境下的制造服务协同问题提出了社会化协同智能制造SCIM(SNS-Based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的概念,通过定义智能制造资源IMR(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Resource)、全制造服务周期TMSL(Total Manufacturing Service Lifecycle)、虚拟生产线VPL(Virtual production Line),构造了SCIM体系结构参考模型,设计了SCIM的两种协作模型E2E(Enterprise to Enterprise)和E2P(Enterprise to Person),设计了E2P下的分包模式和自定义产品模式,并在SCIM体系结构下给出了设计协同、工艺协同、虚拟库存协同、MRO(Maintenance,Repair and Operation)协同的交互场景。论文将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扩展为分布式协同制造总线CMB(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Bus),并通过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复制与更新给出初步实现方法;基于微服务架构提出了微服务制造单元MMSU(Micro Manufacturing Service Unit),分析了其运行机制和消息机制及对遗存系统的集成;将MMSU引入数字制造设备,提出双通道现场服务总线DC-OS(Dual Channel-Onsite Service),将数字制造设备纳入动态制造流程配置进程。在SCIM体系内,协作的关键流程环节包括制造资源与服务的分享、资源与服务的优化选择、制造服务的安全授权、跨企业的动态制造服务流程配置以及松耦合企业间制造应用的智慧进化与遗传过程。针对四个方面,论文在第四章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并给出了解决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open LDAP和JXTA协议的点到点LDAP服务发现与资源同步机制;随后研究了融合CA与o Auth的SCIM体系下跨信任域的应用服务联合认证与授权方案;然后设计了面向社会化协作的制造服务流程引擎模型结构,分析了该流程引擎与制造资源目录服务的交互、流程引擎对MMSU代理的驱动以及流程节点间的消息机制;该章节最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IME(IM-ed Enterprise)间的制造知识进化,定义了系统框架和内部功能流程,探讨了基于混合语义分析的制造知识处理算法模型和模糊推理机制。由于获取SCIM体系内制造资源与服务后,面临多种同类或相似资源或服务的情况,资源选择是SCIM体系内的重要决策问题。论文通过多目标规划和单纯形法构造了虚拟资源优化选择问题模型及求解方法,通过平衡运输问题的求解思想建立选定资源后实现虚拟生产线上的任务分配问题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在某集团企业的实际案例中进行了应用,支撑了其持续智能化改造项目的实施,证明文章提出的SCIM体系结构及配套的资源分享、服务授权、制造服务动态配置及制造应用智慧遗传进化方案是可行的。资源分享、服务授权、制造服务动态配置及制造应用智慧遗传进化对复杂社会化关系的适应能力,资源与服务协同的租用资费、资源与服务隐私、双通道现场服务总线在数字制造设备上的实现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黄丹[3](2014)在《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我国矿山基本落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体系构架在安全应急管理之外有宽广的应用空间。开展基于“六大系统”生产管理体系研究,实现矿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管理与维护工作融入到每日的生产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六大系统”在矿山的应用价值。通过熵增理论和集对分析原理定量分析评价了CIMS管理效用及“六大系统”的建设水平。基于“六大系统”建设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利用技术手段使生产信息高度集中,强调管理体系构建与管理思想融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凡口铅锌矿为例,介绍了矿山“六大系统”CIMS基本构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阐述了CIMS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体系以及各层次的技术内涵、技术特征、管理功能和应用模式。基于“六大系统”的技术手段,支撑起CIMS体系构架,从而确立了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CIMS体系。(2)分析了矿山“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对企业精细化、扁平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促进作用及其与数字矿山的关系。熵增原理综合评价指出,实施矿山“六大系统”CIMS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3)为了促进矿山CIMS建设,综合评价“六大系统”服务CIMS生产管理的能力,在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六大系统”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对“六大系统”的建设水平做深层次的评估,不仅侧面反映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水平,而且为其深层次应用做铺垫。根据综合分级评价模型,对凡口铅锌矿“六大系统”进行评估定级。(4)以凡口铅锌矿为例,说明研究和建立CIMS体系的技术路线是以“六大系统”为依托,并具体分析了技术手段和管理应用。(5)进一步推进以“六大系统”为基础的矿山CIMS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设计与参与建设“六大系统”的研究与现场经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现有“六大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阐述矿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型,需要加强CIMS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六大系统”在今后生产中的深层次应用。
胥桂民[4](2012)在《单件生产模式下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装制造(指生产夹具、模具、刃具、量具等工具)是机械加工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产品多以单件、小批量为主。如何快速满足客户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整体制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工装制造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和应用,对于实现工装资源的高效管理、共享,提高工装的设计、制造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黎明某企业(以下称“某企业”)工装制造的特点,利用现有的硬件和网络环境,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和MES、ERP、CAD/CAPP/CAM系统等自动化孤岛之间信息不能集成这一现状的分析,在大量地研究了自动化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下集成设计、制造、质量、物流、管理等系统融于一体集成制造的解决方案。通过对MES、ERP、CAD/CAPP/CAM等系统的管理、集成,实现了各个系统数据库和访问模式的统一,解决了多个系统重复数据录入量大,生产、技术、经营、质量等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为生产、技术、经营、质量等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操作平台,满足了对工装需求快速反应的要求。通过系统的应用证明,该方案对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离散型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解决了企业中信息不能共享的现象,为精益制造模式在工装制造企业中实现提供了系统上的依据,满足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对系统的需求。
胡水平[5](2012)在《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达,信息化对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棉纺企业面对内外部众多不利因素,棉纺企业需要从大做强,快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这些诉求无不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关,棉纺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生产高度集成、自动化、高效化,已经刻不容缓。棉纺企业信息化以内部管理为中心向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搭建信息化一体架构、整合企业和供应链相关资源、规范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建设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从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概况出发,分析我国棉纺企业的特点、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现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化问题。其次,在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的原则、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和选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关键点、总体框架、应用层次、主要应用系统等。最后,以棉纺企业龙头华孚集团为例,在分析华孚集团信息化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化的总体原则、总体思路、组织体系建设规划、中心部门定位方面提出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构建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对华孚企业一体化架构的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本文对棉纺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研究,希望能从实践上指导相关棉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付伟[6](2012)在《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云计算各种核心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制造领域出现了云制造技术。云制造是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的制造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构建云制造服务平台并为分布式客户提供各种制造资源服务还处于初步研究和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应用服务提供商、制造网格等先进制造模式的技术特点,结合云计算技术研究了云制造的体系结构以及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针对本文提出的一种云制造体系结构,提出了资源接入的基本要求,以及若干资源的接入方法。利用云计算的核心技术—虚拟化和SaaS技术,在V13环境下建立了虚拟机群集及虚拟桌面池,利用虚拟化技术对若干软硬件资源进行了封装;在X86环境下基于Web构建了初步的云制造原型系统,基于MySQL的二次开发构建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借助数据库及谷歌文件系统(GF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和一种基于云制造平台的资源管理和资源匹配调度方法,实现了若干云制造资源的有效管理及远程共享。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来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简述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分析了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提出云制造服务平台五大支撑模块:Web端服务支撑模块、业务模式和平台监管支撑模块、任务分解支撑模块、资源调用平台支撑模块、资源封装支撑模块,并对五大支撑模块进行了功能模型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云制造系统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分析并提出了资源的封装规范、表示方法和接入方法,提出了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及基于数据库表的资源管理和匹配调度方法;分析了虚拟化技术并提出了若干种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封装办法,介绍了虚拟机集群技术以及Web端服务形式和技术。第四章研究了云制造原型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了支撑云制造原型系统的虚拟机群集以及虚拟桌面池的构建方法,利用MySQL构建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云制造原型系统的后台支撑数据库,研究了Web服务平台的搭建方法。第五章以某电机开发过程为例演示了在云制造原型系统上开展资源共享服务的部分实例,包括远程电磁设计软件、CRM、PDM以及虚拟桌面应用等。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云制造原型系统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李博[7](2010)在《锦西石化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在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而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结合锦西石化公司的具体业务情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构建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管理平台。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以B/S模式向用户提供交互界面,采用四层结构即:过程控制层、生产执行层,经营管理层和决策管理层,可以实现各应用系统的集成、管理和信息共享、交互,让用户能够直观、迅速地维护企业应用系统中的物料、设备、仪表、生产方案等公用信息,以保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核心数据模型、数据库访问组件、统一验证系统、数据集成机制、基础数据维护、数据访问接口、用户操作记录等模块。管控一体化集成平台将提供生产过程数据、生产执行数据、生产经营数据和决策管理数据的信息集成;提供生产过程层PCS系统、生产执行层MES系统、生产经营层ERP系统和决策管理层EAI系统的应用系统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的技术支持。
安建军[8](2008)在《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ERP和CIMS理论为基础,根据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生产状况和行业特点,设计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及应用。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然后详细论述了信息系统相关的原理和CIMS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建设信息系统具有借鉴作用。
刘志妍[9](2008)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煤炭企业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赢得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论文总结了企业信息化模式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并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从供应链角度,阐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属于以内部流程为基础向外延伸的工业企业信息化模式下的流程型企业信息化模式。在分析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含义、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研究了基于CIPS的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意义、战略、策略与建设原则,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技术路线以及信息化建设思路和实施难点。建立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功能模块,提出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积极稳妥”为指导思想,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阶段审核,逐步实现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步骤。为了全面客观衡量信息化的水平,更有效地指导信息化建设,论文构建立了适合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七阶段成熟度分析模型,并详述了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最后通过对平煤集团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得出其信息化的成熟度,给出信息化建设建议。
孙城[10](2007)在《数字化车间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制造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和软硬件方面集成性较差等因素,制造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数据和环境集成起来并为制造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和软件所使用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数字化车间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网络化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可望有效解决整个系统的集成问题。本文结合西安某厂实际情况,针对该厂生产管理手段落后、信息集成度差等问题,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JAVA编程语言设计和开发了制造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刀具和设备子系统,并已取得成功应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有:1.分析了当今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制造资源标识、图形化DNC和CAD/CAM/CAPP等网络化制造技术;2.根据数字化制造过程信息模型,对制造车间的具体组织模式和信息流程进行特例分析,在数字化制造车间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个性化要求的具体模式。3.在数字化车间设计模式下,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其中极为重要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根据制造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给出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技术选择方案。4.在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式下,对它的刀具和设备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刀具和设备在实际中的需求,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并实现了这两个子系统。最后在总结本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尚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一种CIMS信息集成的新模式C/S-INet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CIMS信息集成的新模式C/S-INet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特点及现状 |
2.1 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特点及应用状况评价标准 |
2.1.1 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主要特点 |
2.1.2 造船企业CIMS应用状况评价标准 |
2.2 中国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现状 |
2.2.1 中国造船企业CIMS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
2.2.2 中国造船企业CIMS应用水平落后于日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规范分析 |
3.1 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因素分析框架TOECH |
3.2 技术因素 |
3.2.1 技术集成度 |
3.2.2 研发创新能力 |
3.2.3 设备工艺水平 |
3.3 组织管理因素 |
3.3.1 领导层决策 |
3.3.2 项目管理水平 |
3.3.3 组织结构 |
3.3.4 企业规模 |
3.3.5 企业文化 |
3.4 环境因素 |
3.4.1 政策因素 |
3.4.2 市场因素 |
3.4.3 软件供应商因素 |
3.4.4 竞争对手因素 |
3.5 成本因素 |
3.5.1 投入成本 |
3.5.2 执行成本 |
3.5.3 维护成本 |
3.6 人力资源因素 |
3.6.1 技术人员数量 |
3.6.2 员工素质水平 |
3.6.3 人才流动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方法的选择 |
4.1.1 DANP模型基本原理及优势 |
4.1.2 DANP模型分析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因素的适用性 |
4.2 造船企业应用CIMS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
4.2.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择原则 |
4.2.2 影响因素指标的初选 |
4.2.3 信度检验与指标体系修正 |
4.3 研究假设及数据来源 |
4.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4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1 基于DEMATEL方法构建网络关系图 |
4.4.2 基于ANP方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改进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对策建议 |
4.5.1 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
4.5.2 统筹规划财务管理 |
4.5.3 加强项目管理水平 |
4.5.4 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 |
4.5.5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4.5.6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2)基于社会化的协同智能制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制造系统综述 |
2.1 CIMS体系结构 |
2.1.1 CIMS集成要素与分类 |
2.1.2 CIMS体系结构模型 |
2.1.3 CIMS系统建模方法 |
2.2 智能体及其在制造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2.2.1 智能体特征 |
2.2.2 多智能体MAS系统的自组织与协作协调方法 |
2.2.3 多智能体的强化学习机制与遗传算法 |
2.3 制造的社会化网络特征与虚拟组织 |
2.3.1 SNS特征与理论基础 |
2.3.2 虚拟组织 |
2.3.3 对等网络技术的发展 |
2.4 制造的敏捷与柔性 |
2.4.1 敏捷制造的关键技术与基础 |
2.4.2 柔性制造的特征与发展 |
2.5 云制造模型 |
2.6 工业互联网与CPS系统框架 |
2.6.1 CPS系统框架 |
2.6.2 CPS集成方法与动态配置目标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社会化的协同智能制造体系结构和总线 |
3.1 基于社会化的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
3.2 基于MMSU的协同制造总线设计 |
3.3 小结 |
第四章 SCIM体系下的社会化协同机制 |
4.1 SCIM体系下资源目录的一种分享和同步方法 |
4.2 IME间服务联合的安全认证与授权机制 |
4.3 SCIM的制造资源与服务动态配置工作流机制 |
4.4 IME的研发创新与自学习机制 |
4.5 小结 |
第五章 虚拟资源的优化选择与虚拟生产线分配 |
5.1 社会化制造系统的资源选择问题 |
5.2 一种虚拟资源优化选择方法 |
5.3 一种分布式虚拟生产线的任务分配方法 |
5.4 小结 |
第六章 某集团企业的社会化协同制造实例 |
6.1 应用需求分析 |
6.2 本研究在实例中的应用与效果 |
6.3 项目扩展计划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及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历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矿山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2.3 “六大系统”工程建设与研究现状 |
1.2.4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六大系统”矿山生产管理CIMS体系 |
2.1 CIMS基本思想和理论体系 |
2.1.1 CIMS基本思想 |
2.1.2 CIMS组成 |
2.1.3 CIMS体系结构 |
2.1.4 CIMS在采掘业的应用 |
2.2 构建矿山企业广义ERP体系 |
2.2.1 矿山企业ERP的需求 |
2.2.2 矿山企业ERP系统构架及关键技术 |
2.3 MES在矿山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
2.4 矿山生产作业PCS系统 |
2.5 “六大系统”在矿山CIMS体系中的构建作用 |
2.5.1 “六大系统”三层次应用 |
2.5.2 基于“六大系统”矿山CIMS体系结构 |
2.5.3 多尺度视角下“六大系统”矿山生产信息集成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山“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的效用分析 |
3.1 矿山“六大系统”CIMS的信息化生产管理模式 |
3.2 “六大系统”CIMS体系中的管理思想 |
3.2.1 “六大系统”CIMS体系中的精细化管理 |
3.2.2 “六大系统”CIMS体系提升矿山管理扁平化 |
3.2.3 人本管理模式的促进 |
3.2.4 矿山CIMS体系与数字矿山的关系 |
3.3 实施矿山CIMS体系效益分析 |
3.3.1 熵增理论 |
3.3.2 生产管理体系经济效益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完善“六大系统”评价分级促进矿山CIMS建设 |
4.1 基于CIMS需求概述“六大系统”建设情况 |
4.2 “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 |
4.2.1 “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可行性 |
4.2.2 集对分析综合评级方法 |
4.2.3 非煤矿山“六大系统”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
4.3 建设水平分级实例分析 |
4.3.1 凡口矿“六大系统”建设情况 |
4.3.2 凡口矿“六大系统”建设水平分级 |
4.4 本章小结 |
5 凡口铅锌矿“六大系统”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 |
5.1 凡口矿生产管理情况概述 |
5.1.1 组织机构及管理概况 |
5.1.2 信息化建设概况 |
5.2 凡口矿“六大系统”CIMS体系 |
5.2.1 系统结构与开发环境 |
5.2.2 生产综合调度平台 |
5.2.3 凡口铅锌矿MES优化研究 |
5.2.4 工业现场层 |
5.3 “六大系统”CIMS管理与维护 |
5.4 本章小结 |
6 推进“六大系统”矿山CIMS的问题及思考 |
6.1 “六大系统”建设中显现的问题 |
6.1.1 管理不到位 |
6.1.2 规范不到位 |
6.1.3 规划不到位 |
6.1.4 系统关联度不足 |
6.2 “六大系统”及其CIMS发展规律 |
6.3 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学研究匮乏 |
6.4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单件生产模式下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CIMS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 |
1.2.1 国外CIMS技术发展和现状分析 |
1.2.2 国内CIMS技术发展和现状分析 |
1.2.3 CIMS技术在航空企业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
2.1 CIMS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1 CIMS总体框架 |
2.1.2 CIMS关键技术 |
2.2 企业概况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组织机构及人员状况 |
2.2.3 产品情况 |
2.3 企业管理流程分析 |
2.3.1 生产流程分析 |
2.3.2 管理流程分析 |
3 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项目需求和目标 |
3.1.1 项目需求 |
3.1.2 项目目标 |
3.1.3 实施范围 |
3.2 工装CIMS体系结构 |
3.2.1 工装CIMS总体结构 |
3.2.2 主要业务流程 |
3.2.3 项目应用构架 |
3.2.4 项目技术构架 |
3.2.5 数据集成构架 |
4 集成制造系统详细设计 |
4.1 优化编码规则 |
4.1.1 工装产品编码规则 |
4.1.2 表单编码规则 |
4.2 工装物资管理系统 |
4.2.1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3 工装制造执行系统 |
4.3.1 制造执行子系统 |
4.3.2 技术子系统 |
4.4 工装ERP系统 |
4.4.1 质量管理子系统 |
4.4.2 经营管理子系统 |
5 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
5.1 工装物资管理系统 |
5.1.1 界面开发与应用 |
5.1.2 工时定额计算公式 |
5.2 工装制造执行系统 |
5.3 工装质量管理系统 |
5.4 系统应用实现 |
5.4.1 完善推进机制 |
5.4.2 硬件及网络环境 |
5.4.3 系统培训 |
5.5 系统的应用实施效果分析 |
5.5.1 项目直接收益 |
5.5.2 项目间接收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综述 |
1.3 论文内容结构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2 棉纺企业信息化概况 |
2.1 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概述 |
2.1.1 世界棉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
2.1.2 我国棉纺织行业的总体概况 |
2.1.3 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 |
2.2 我国棉纺企业的特点及现状 |
2.3 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2.4 棉纺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 |
3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理论研究 |
3.1 企业信息化模式 |
3.1.1 信息化模式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
3.1.2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分析比较 |
3.2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核心-CIMS |
3.2.1 CIMS的基本概念 |
3.2.2 CIMS的功能模块组成 |
3.2.3 实施CIMS的关键-系统集成 |
3.2.4 CIMS的演变 |
3.3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原则 |
3.4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层次结构 |
3.5 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 |
3.6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因素 |
4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建立 |
4.1 棉纺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与策略 |
4.1.1 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 |
4.1.2 企业信息化集成策略 |
4.2 棉纺企业的特点对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影响 |
4.3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总体框架 |
4.4 棉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四个层次 |
4.5 棉纺企业建立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关键点 |
4.6 棉纺企业统一的网络架构与数据中心 |
4.7 棉纺企业信息化的IT服务管理 |
4.8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主要应用系统 |
4.8.1 管理应用系统功能模块的构成 |
4.8.2 技术辅助系统功能模块构成 |
5 棉纺企业华孚色纺信息化建设模式案例 |
5.1 华孚色纺公司概述 |
5.2 华孚竞争对手信息化现状分析 |
5.3 华孚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
5.4 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战略规划 |
5.4.1 华孚企业信息化规划总体原则 |
5.4.2 华孚运营模式及经营战略信息化支撑 |
5.4.3 华孚信息化总体思路及路线图 |
5.4.4 华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规划 |
5.4.5 华孚流程与信息化中心部门定位 |
5.5 华孚信息化一体架构建设前后对比分析 |
5.5.1 棉纺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
5.5.2 华孚信息化一体架构建设前后对比 |
5.6 华孚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项目背景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1.3.2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
1.3.3 制造网格 |
1.3.4 云制造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2 云制造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云制造的体系结构 |
2.3 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 |
2.4 云制造服务平台各支撑模块功能模型 |
2.4.1 Web端服务支撑模块 |
2.4.2 业务模式和平台监管支撑模块 |
2.4.3 任务分解支撑模块 |
2.4.4 资源调用支撑模块 |
2.4.5 资源封装支撑模块 |
2.5 小结 |
3 系统若干关键技术与方法 |
3.1 引言 |
3.2 资源封装 |
3.2.1 资源接入规范 |
3.2.2 资源的表示方法 |
3.2.3 资源接入方法 |
3.3 资源匹配调度与任务分解 |
3.3.1 基于数据库表的资源匹配调度 |
3.3.2 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 |
3.4 虚拟化技术 |
3.4.1 典型虚拟化技术比较 |
3.4.2 软件资源虚拟化封装 |
3.4.3 硬件资源虚拟化封装 |
3.5 虚拟机集群技术 |
3.6 Web端服务形式及技术 |
3.7 小结 |
4 云制造原型系统构建 |
4.1 引言 |
4.2 云制造平台的后台虚拟机群集的搭建 |
4.3 虚拟桌面池的构建 |
4.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4.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4.2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5 Web服务平台搭建 |
4.6 云制造服务平台常用资源配置接入 |
4.7 小结 |
5 系统应用示例 |
5.1 引言 |
5.2 虚拟桌面资源共享 |
5.3 基于Web的远程电磁设计共享 |
5.4 CRM共享 |
5.5 PDM共享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虚拟基础平台的搭建方法 |
附录B 虚拟基础平台中虚拟机的搭建方法 |
附录C 虚拟机群集的搭建方法 |
附录D 虚拟桌面池的构建 |
附录E 论文涉及的相关术语解释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锦西石化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
1.1 信息资源管理 |
1.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
1.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
1.4 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
第二章 石油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
2.1 国际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
2.2 国内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
2.3 中石油信息化管理现状 |
第三章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系统建设 |
3.1 锦西石化分公司简介 |
3.2 生产经营特点 |
3.3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四章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系统设计依据 |
4.1 价值链 |
4.2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 |
4.2.1 分层业务结构 |
4.2.2 信息系统功能与集成 |
4.2.3 信息化建设总体任务 |
4.3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技术架构 |
4.3.1 锦西石化分公司信息化技术架构 |
4.3.2 锦西石化分公司与总部信息集成 |
4.4 信息集成平台 |
4.4.1 信息集成平台概述 |
4.4.2 设计原则 |
4.4.3 信息集成平台层次划分 |
4.4.4 信息集成平台功能 |
4.4.5 信息集成平台性能指标 |
4.4.6 信息集成平台架构 |
4.4.7 信息集成平台支撑环境 |
4.4.8 信息集成平台运行环境要求 |
4.4.9 信息集成平台应用部署 |
4.5 层次结构设计 |
4.6 锦西石化分公司网络系统设计 |
4.7 服务器整合 |
4.8 工业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络集成 |
4.8.1 工业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络集成概述 |
4.8.2 设计原则 |
4.8.3 工业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络集成模式 |
4.8.4 工业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络集成安全策略 |
4.9 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平台 |
4.9.1 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概述 |
4.9.2 设计原则 |
4.9.3 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方式 |
第五章 锦西石化分公司现行信息系统方案 |
5.1 办公自动化 |
5.2 合同管理系统 |
5.2.1 合同管理信息化工作 |
5.2.2 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
5.2.3 合同管理系统概况 |
5.3 MES 系统 |
5.3.1 MES 系统应用简介 |
5.3.2 MES 系统功能模块 |
5.3.3 MES 系统实施取得主要成果 |
5.4 ERP 系统 |
5.4.1 ERP 的基本理念 |
5.4.2 ERP 项目目标 |
5.4.3 ERP 项目覆盖功能模块 |
第六章 锦西石化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 |
6.1 信息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
6.2 发挥信息系统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
2 企业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CIMS基本理论 |
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和方法 |
2.2.1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 |
2.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实现方法 |
2.3 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
3.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4.1 功能需求分析 |
3.4.2 性能需求分析 |
3.4.3 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目标 |
4.2 总体结构设计 |
4.2.1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总体结构 |
4.2.2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控制结构 |
4.3 应用系统结构 |
4.4 支撑系统结构 |
4.5 系统工作流程 |
4.6 子系统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信息系统实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
5.1 软件选型 |
5.1.1 三维 CAD软件选型 |
5.1.2 CAE软件选型 |
5.1.3 PDM软件选型 |
5.1.4 CAPP软件选型 |
5.1.5 ERP软件选型 |
5.2 信息编码方案的制定 |
5.3 系统集成 |
5.3.1 网络、数据库支撑分系统的集成 |
5.3.2 ERP所覆盖的四个应用分系统间的集成 |
5.3.3 自动编码系统与 PDM系统的集成 |
5.3.4 PDM与二维 CAD、三维 CAD的集成 |
5.3.5 三维 CAD与 CAE间的集成 |
5.3.6 CAPP与 PDM的集成 |
5.3.7 工程设计分系统与经营生产管理分系统间的集成 |
5.4 基础数据准备 |
5.5 ERP的二次开发 |
5.6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5.7 信息系统技术特点与创新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表 |
(9)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s Selection) |
1.2 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现状(Study Actualities of the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Mode) |
1.2.1 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综述(Summary of Study on the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Mode) |
1.2.2 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Study on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 Mode) |
1.3 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Informatization Actualities of Coal Enterprises) |
1.3.1 煤炭企业信息化内涵(Meaning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1.3.2 国内外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Overseas and Domestic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in Actualities of Coal Enterprises) |
1.3.3 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总结(Summary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1.4 论文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Background and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框架(Research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Paper) |
1.4.2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Method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
2 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原理 |
2.1 CIPS 发展由来--CIMS(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IPS -- CIMS) |
2.1.1 CIMS 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f CIMS) |
2.1.2 CIMS 的功能模块组成(Functional Modules Components of CIMS) |
2.1.3 实施CIMS 的关键---系统集成(the Key to CIPS Application--System Integration) |
2.1.4 CIMS 的演变(the Evolvement of CIMS) |
2.2 CIPS 的含义(Connotative Definition of CIPS) |
2.3 CIPS 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of CIPS) |
2.3.1 面向系统功能构成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Based System Function Structure) |
2.3.2 面向控制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Based Control) |
3 基于CIPS 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理论研究 |
3.1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与策略(Strategy and Tactics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
3.1.1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Strategy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
3.1.2 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策略(Tactics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
3.2 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原则(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Mode) |
3.3 信息化系统开发方式与技术路线(Development Ways and Technology Roadmap of information system) |
3.4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Thought in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
3.5 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难点(Difficulties of Informatization in coal Enterprises) |
3.6 基于CIPS 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思考(Thinking of the Informatization Based CIPS in Coal Mine) |
3.6.1 煤炭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要素和联系(the Crucial Components of Information Flow in Coal-mining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Relation) |
3.6.2 煤炭企业信息的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ed of Coal Enterprises) |
3.7 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zation in coal Enterprises) |
4 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框架的建立 |
4.1 煤炭企业建立信息化框架关键问题(Key Pionts of Building Global Framework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4.2 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总体框架(the Global Framework of Coal Enterprisent Informatization Mode) |
4.3 管理信息化应用三个层次(Three Application Level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
4.4 网络平台支撑环境(Network Platform Supporting Environment) |
4.5 统一数据处理中心与数据库管理环境(Unity Data Processing Center And Synthesis Data Management System) |
4.5.1 统一数据处理中心(Unity Data Processing Center) |
4.5.2 综合数据库管理环境(Synthesis Data Management system) |
4.6 信息化模式主要应用系统(Main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zation Mode) |
4.6.1 综合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功能模块构成(Functional Modules Components of the Monitoring and Supervision Complex System) |
4.6.2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构成(Functional Modules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4.6.3 煤炭企业电子商务(Coal-mining Electronic Commerce System) |
5 煤炭企业信息化模式实施步骤 |
5.1 综述(Outline) |
5.2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Implementing Steps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5.2.1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基础建设(Basic Construction for Informatiza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
5.2.2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Implementing Steps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5.3 阶段审核(Stage Auditing) |
6 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 |
6.1 企业信息化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Actualities of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
6.1.1 国外研究现状(Overseas Research Actualities) |
6.1.2 国内研究现状(Domestic Research Actualities) |
6.1.3 企业信息化研究现状总结(Summary of Research Actualities of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
6.2 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al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
6.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esign to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6.2.2 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al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
6.2.3 本指标体系的特性分析(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6.3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法(Weights Assign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
6.3.1 权重分配方法设置的基本原则(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eights Assignment) |
6.3.2 AHP 权重分配方法(AHP Weights Assignment) |
6.3.3 专家直接分配法(Expert Directly Weights Assignment) |
6.4 评分方法(Marking Methods) |
6.5 信息化综合指数计算(Compu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Composite Index). |
6.5.1 评分计算方法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k Computation Method) |
6.5.2 煤炭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计算(Computation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Composite Index) |
6.6 企业信息成熟度的评价模型概述(Outline of Maturity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6.6.1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概述(Brief Introduction of Maturity Evaluation Mode of Informatization) |
6.6.2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Maturity Evaluation Model of Informatization) |
6.7 煤炭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 of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
7 实证分析——平煤集团信息化分析 |
7.1 平煤集团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7.2 平煤集团信息化(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in Actualities of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7.3 平煤信息化评价(Evaluation to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7.3.1 平煤信息化的评价(Evaluation to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7.3.2 平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of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7.4 对平煤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议(Suggestion at Informatization of Pingdingshan Coal Co.Ltd) |
8 结论 |
8.1 论文结论(Summary of the Paper) |
8.2 展望(Expectation)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数字化车间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制造系统研究概况 |
1.3 网络化制造 |
1.3.1 制造业网络化趋势 |
1.3.2 国外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制造资源的数字化车间 |
2.1 数字化车间概述 |
2.1.1 数字化车间基本内容 |
2.1.2 数字化车间制造过程 |
2.2 数字化车间设计方案 |
2.3 数字化车间集成方案技术特点以及关键技术 |
2.4 数字化车间中集成系统的实施过程 |
第三章 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制造资源概念 |
3.1.1 制造资源定义 |
3.1.2 制造资源分类 |
3.2 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设计 |
3.2.1 CAD |
3.2.2 智能CAPP |
3.2.3 CAM |
3.24 图形化DNC |
3.3 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子系统分类 |
3.4 系统体系结构 |
3.5 数据库选型 |
3.6 编程语言 |
3.6.1 JAVA语言 |
3.6.2 JavaBeans技术 |
3.6.3 Servlet技术 |
3.6.4 JSP概述 |
3.6.5 JSP与其他开发工具的比较 |
3.7 Web服务器 |
第四章 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刀具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系统体系结构 |
4.3 系统方案 |
4.4 关键技术实现方案 |
4.5 系统功能概述 |
4.6 数据库设计 |
4.7 功能界面 |
4.7.1 主页面 |
4.7.2 基础信息管理 |
4.7.3 刀具台帐管理界面 |
4.7.4 刀具备件入库页面 |
4.7.5 刀具备件采购操作页面 |
4.7.6 刀具备件出库界面 |
4.7.7 刀具备件需求查询 |
4.7.8 刀具NC程序页面 |
第五章 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设备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设计流程 |
5.3 系统功能概述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功能界面 |
5.5.1 主页面 |
5.5.2 设备字典维护界面 |
5.5.3 设备台帐管理界面 |
5.5.4 设备报废页面 |
5.5.5 设备保养大修界面 |
5.5.6 设备大修、技改计划审批界面 |
5.5.7 设备保养大修计划查询 |
5.5.8 设备故障卡查询界面 |
5.5.9 设备保养大修执行情况统计界面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四、一种CIMS信息集成的新模式C/S-INet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造船企业应用CIMS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晨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2]基于社会化的协同智能制造系统研究[D]. 张祖国.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5(08)
- [3]基于“六大系统”的矿山CIMS生产管理体系研究[D]. 黄丹. 中南大学, 2014(03)
- [4]单件生产模式下集成制造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D]. 胥桂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5]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胡水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6]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D]. 付伟. 浙江大学, 2012(07)
- [7]锦西石化分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发展研究[D]. 李博. 天津大学, 2010(03)
- [8]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D]. 安建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2)
- [9]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刘志妍.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1)
- [10]数字化车间制造资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孙城.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