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产业经济学
作者: 杨进
导师: 吕火明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
文献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三农”问题而言,无论是农业问题,还是农村和农民问题,农地问题都与它们直接相关。因此,对农地产权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在此也对本研究涉及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并阐述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农地产权制度概述。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产权制度是规范和保护平等主体所享有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一般由民法物权制度所规范。我国土地制度的特性首先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只存在国家和集体两种土地所有权。其次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交易,只能是土地的使用权。农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农地资源尤其珍贵。我国的农地制度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国家对农地用途的限制和管制。其次是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最后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即所谓农地农有农用制度。 第三章,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 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逐步演变形成的。建国初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根除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建立新的农地产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后通过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所建立的人民公社体制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私有土地制度。“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因其低效率而陷入困境,土地也重新回归“队为基础”的传统村社。土地成为了村社农民集体共有的财产,并一直延续至今。集体经济的低效导致了农村长期的贫困。面对生存危机,农民自发地开始包产单干。“大包干”因其包含的剩余权机制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迅速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体制也因此而确立。农地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衰落。并最终导致2人民公社的解体。以“政社分离”为特征的新的乡村体制开始构建。在农户获得独立市场地位的同时,小农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并且新的乡村治理体制仍然以汲取农业剩余为目标。“三农”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体制改革面临新的问题。第四章,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改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是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社区共有财产权,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石。从其形成来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集体化运动中通过强制汇集农民的私有土地权利而形成的;服务于是特地历史时期国家为控制农村社会、获取农业剩余用于工业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因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共有产权;其特殊性在于它不能作量化分割。其次,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受限制的产权;在权能上,“集体”事实上不能完全决定其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处分。其部分权能已被国家控制和掌握。在人民公社解体后,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名存实亡,集体土地所有权因权利主体的缺失而难以有效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也因此而常常受乡村行政组织的控制,农民集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国有化”和“私有化”的主张因不符合农民的利益和我国的国情而难以实行。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再造。首先在法律上恢复其农村社区共有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其次,还权于民,建立农村社区成员民主表决的权利行使机制。这里的关键是,农村基层行政组织必须放弃对集体土地的控制。建立农民自己的独立于乡村行政组织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第五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因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制而获得的一项独立的财产权。与土地的集体所有一起构筑了我国农村土地的基本产权制度。一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使其制度效率受到了损害。因此,为维护土地承包制的效率,当前农地政策的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期望通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激励农民增加投入,促进农业的增长。但实践中,农地的调3整依然频繁,农地政策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质是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是私权。以公法干预农民自发的土地调整,实际上是对私权的侵犯。实践中,“土地承包 30 年不变”的政策所遭遇的“政策失灵”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理论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物权和债权的争论。一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将有助于使其得到保护。这也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得以制订的原因。但是,回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和农民的集体成员权的确认,单纯追求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成果。农地政策的法律化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农地问题的解决并不会因政策入法而一蹴而就。第六章,农地产权制度的实践与创新。本章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农业集体化与家庭承包制的制度特征与绩效,探讨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局限与制度创新。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的解释
三、研究文献的回顾
四、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农地产权制度概述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一、土地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权利与民法物权制度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制度
一、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二、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第三节 农地产权制度
一、农地的特点与功能
二、农地产权概念与内涵
三、农地产权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
四、我国农地产权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一、建国前我国农地产权的基本状况
二、土地改革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三、农业合作化中的农地产权
第二节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地产权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
二、“三级所有,队对基础”产权制度的建立
三、包产到户的尝试
四、人民公社制度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第三节 农村改革与新农地产权制度的建立
一、家庭承包制的建立
二、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及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第四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变革
第一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征
第二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现状与问题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现状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
一、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张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再造
第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
第一节 家庭承包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立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三、集体成员权的内容与特征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与完善
一、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关问题
第六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实践与创新
第一节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农业集体化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与绩效
二、家庭承包制变革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三、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局限与制度创新
第二节 农地产权制度的实践模式
一、“大稳定、小调整”模式
二、“生不增地、死不减地”模式
三、“两田制”模式
四、农地租赁制
五、“四荒地”使用权拍卖
六、苏南模式
七、农地股份合作制
第三节 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展望
一、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的评价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目标
第七章 土地征用制度与农地产权的保护
第一节 土地征用制度概述
一、土地的征用与征收的概念
二、土地征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及问题
一、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
二、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地产权的保护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
一、土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二、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
第八章 我国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农地产权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二、农民的土地权利与福利功能的替代机制
第二节 我国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当前农地权立法的现状
二、当前我国农地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农地产权法律制度建立的现实困难和价值取向
二、我国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4
参考文献
- [1].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D]. 郑财贵.西南大学2010
- [2].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陶银球.中南大学2011
- [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D]. 李明秋.华中农业大学2001
- [4].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吴玲.东北农业大学2005
- [5].转轨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 贾雪池.东北林业大学2006
- [6].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郭新力.华中农业大学2007
- [7].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D]. 王安春.福建师范大学2008
- [8].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D]. 臧得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 [9].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D]. 冀县卿.南京农业大学2010
- [10].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D]. 赵德起.辽宁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