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东通道跨海工程比选(论文文献综述)
朱剑,李兴盛,王建[1](2021)在《复杂条件下地铁跨海隧道土建设计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大连某地铁跨海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临近加油站、大型船舶制造基地等建筑,同时下穿既有地铁、货运铁路、军港及大量建筑物,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针对跨海隧道的特点和难点,从路由方案、工法比选、横断面方案、平面纵断面方案、盾构管片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在本工程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应采用对环境影响小、施工风险较低的单洞双线大盾构方案跨海隧道施工工法;(2)隧道覆土最深处为管片受力的控制工况,内力最大值位于拱顶;(3)综合考虑机械设备和现场实施条件,2 m的管片环宽使隧道内环缝数量最少,对提高隧道的纵向刚度、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造价均有利;(4)采用拼装自动化程度高的通用型管片环方案,节约钢模数量,易于纠偏;(5)跨海隧道穿越地层软硬不均、结构受力较大,同时考虑抗震等要求,管片环、纵向连接接头均采用斜螺栓连接。
周宇正,林海波[2](2019)在《通苏嘉甬铁路嘉兴至宁波段跨杭州湾桥隧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从港口、航道、锚地、施工难度、地方规划及环境敏感点等方面,对通苏嘉甬铁路跨越杭州湾的桥隧方案分别进行比选。桥梁方案:对并嘉绍大桥、黄湾、海盐西、海盐东、并杭州湾跨海大桥、澉浦6个桥位进行比选,认为并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为最优方案。隧道方案:研究了并嘉绍大桥、黄湾、海盐西、并杭州湾跨海大桥4个方案,认为并嘉绍大桥为最优方案。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梁方案,桥梁形式为钢箱结合梁斜拉桥。
张建斌[3](2018)在《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建造技术与管理》文中认为0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发展,跨海快速交通要道已经成为周围区域发展的重要工程,其中海底的施工与管理集合了隧道是高风险与高技术等众多难题[1]。厦门是一岛带湾的海湾型城市,进出岛跨海通道的建设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4月建成通车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国内第1座以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在建的厦门海沧海底隧道是国内第3座以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其地质条件与建设环境十分复杂[2]。本文结
赵月[4](2015)在《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超长跨海地铁隧道土建设计方案比选》文中认为依托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跨海隧道工程,分析了超长跨海隧道的工程特点、功能需求,针对特点和需求,从地质选线、工法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超长跨海隧道的土建方案设计理念,重点对施工采用"盾构+矿山+盾构"的组合工法、海域区间通风排烟道方案、风井位置选择和隧道结构断面形式选择进行了介绍。并对大小洞组合方案、三洞组合方案和单大洞方案进行了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大小洞方案。最后,对海底盾构与矿山对接、海底超长地铁隧道防灾救援、高水压跨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措施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探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王梦恕[5](2015)在《深广中通道东隧西桥方案和全隧方案比选》文中研究指明深广中通道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对南沙、广州、珠三角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防、水利、航运等均有深远影响,且耗资巨大,需审慎对待,做好前期的方案比选,选择最优方案,不要使工程建设给国家、社会留下遗憾。对东隧西桥方案和全隧方案,从船舶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国防要求、水环境影响、技术等方面进行比选。认为东隧西桥方案,本末倒置,违背了在大江大河上建设通道开展论证的基本要求;坚持该方案,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战略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憾。提出3条建议:1)全隧方案可行,建议采取全隧方案;2)若有关方面对全隧方案有疑虑,建议参照港珠澳大桥的通航标准,缩短隧道长度,仅广州港主航道段以隧道方式穿越;3)搁置争议,继续深化论证,待时机成熟时再决定建设。
秦玉峰[6](2015)在《大连湾海底隧道路线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区“两城”组团式格局的发展,未来城市各组团之间将产生新的交通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大连市主城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在中心城区与开发区和金州区之间修建新的通道已刻不容缓。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大连市严峻的交通形势,解决存在的交通瓶颈问题。然而,路线设计方案选择是否合理决定了隧道建设的工程造价和规模,直接关系到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和隧道建成后所产生的效益。因此,在大量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对隧道路线设计方案进行客观评价与比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着名海底隧道路线方案比选过程与评价方法,并针对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具体情况,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交通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实地交通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随后对影响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采用四阶段法对划分的交通区域进行交通量的分析与预测,包括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以及路段交通量分配预测。根据预测结果,从跨海线位、北岸登陆点和南岸登陆点三方面进行隧道路线方案的设计和比选,最终从技术层面选择沉管法线位一作为工程推荐方案。工程中对路线推荐方案运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分别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节能评价四个方面选取16项评价指标,对推荐线位方案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路线设计方案可行,可以将该方案作为最终路线设计方案。
谭光宗[7](2014)在《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文中认为海底隧道上方为无限的海水,围岩环境复杂,且地质勘察困难,很难在施工前详细掌握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施工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将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小则延误工期、增加投资,大则可能出现灭顶之灾。如何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建立海底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科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正是以此为契机,依托大连湾跨海通道工程,综合采用文献与专家调研、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资料调研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总结了工程风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出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的定义。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阐述海底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过程,对孕险环境、致险因子、风险事故、承险体等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指出海底隧道建设期全过程安全风险的特点,提出海底隧道核心风险基本特征、影响因素、控制原则,以及风险分析评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建立海底隧道建设风险分析评价模型和风险接受准则。(2)将海底隧道突水风险后果分为生命损失、社会损失、环境影响损失和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将可拓工程方法应用于厦门海底隧道左线F1风化槽施工突水后果严重性分析,有效地解决了突水后果严重性损失难以统一衡量的问题。(3)基于国内外常见的风险辨识方法,根据大连湾海底隧道的相关资料和类似工程资料,结合本工程特点和难点对钻爆法、沉管法、盾构法进行安全风险辨识,采用专家调查法并结合数值计算、相关工程资料调研对钻爆法、沉管法、盾构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分析其影响因素与潜在后果,给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定,对可能的重要风险进行罗列,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4)依托大连湾海底隧道,对工程可行的两个方案分别对应的两种施工方法下的安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核心安全风险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对三种工法海底隧道的核心风险进行分析,在对相关工程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等级划分,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到各因素的等级评价矩阵。采用模糊数学与可拓工程学理论分别预测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和后果严重性等级,得到各方案的核心风险均属不可接受风险,为可行的最低风险限度范围,并提出了三种工法核心风险相应的控制措施。(5)通过对备选方案盾构法、沉管法、钻爆法各项风险系数和综合风险系数的分析,指出大断面海底盾构具有软硬不均地层适应性差、机械设备制作难度高、经验少等特点,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均比较大;大断面沉管法隧道具有施工场地占用大、水下爆破对海洋环境破坏大,浮运、沉放对海上航运有很大影响等特点,环境风险较大;大断面钻爆法海底隧道具有连续掘进距离较长、作业环境差、不良地质段施工风险大等特点,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均比较大。经过对大连湾海底隧道两个线位方案相应的两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推荐采用沉管法修建。
朱显镇[8](2014)在《长株潭城际跃进湖段桥改隧方案评价与施工安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摘要:城际铁路线路通过城市中心地区时,常常会遇到江河湖海等水域的阻拦,或与已有的交通线路、建构筑物发生交叉重叠,选择桥梁还是隧道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方案优选的评价方法和模型。本文结合铁道部课题“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2011G013-C),针对长株潭城际跃进湖大桥改隧道工程,对城市中心地区跨水域桥隧方案优选的综合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桥隧方案优选的特点,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作为桥隧方案优选评价方法。(2)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中心地区跨水域桥梁和隧道方案优选的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技术、安全、环境、资源和社会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桥隧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确定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3)利用桥隧方案优选的评价模型对长株潭城际铁路跃进湖段跃进湖特大桥和盾构隧道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到了该工程段盾构隧道为较优方案。(4)通过对盾构隧道侧穿过浏阳河和跃进湖段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盾构隧道施工的状态是安全的,并根据结果提出了施工安全控制措施,为将来工程顺利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罗水兰,王恩茂[9](2013)在《厦门跨海通道项目中桥梁与隧道方案优选研究》文中认为跨海通道项目中桥隧方案之争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孰优孰劣,需要一个客观,全面的论证依据来支撑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探索并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桥隧方案论证比选的关键。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探讨了跨海通道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厦门东通道跨海项目为例,对桥梁与隧道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论证该指标体系和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为我国跨海通道项目中桥隧方案优选提供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陈金盛[10](2010)在《沪通铁路长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流量急剧增长,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快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的建设。沪通铁路是国家铁路网沿海大通道和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南通,南连上海,线路主要经过上海市、江苏省南通市和苏州市等经济发达省市地区,沪通铁路长江过江通道是其控制工程,位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下游0.3-8km的长江徐六泾河段。为了合理利用跨江通道资源,节约工程投资,沪通铁路长江通道计划采用铁路、公路和城市轻轨“三合一”的通道。从国内外工程建设实例来看,跨江和跨海分别采用桥梁或隧道方式均有成功案例。本文以沪通铁路长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为工程背景,初步进行了方案比较,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沪通铁路长江通道的建设条件等基础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整理,对该工程的主要技术标准进行了介绍,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基本参数。2.按公铁合建桥梁方案和公铁合建隧道方案分别对沪通铁路长江通道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着重从桥隧位置的选择、桥型和隧道型式的选择,并结合技术可靠性、工程实施外部条件、运营养护条件、经济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对桥隧方案分别进行对比分析。3.对桥隧方案的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通过综合比选,认为隧道方案技术难度大、造价高,本文推荐沪通铁路长江通道采用3km桥位或8km桥位的公铁合建桥梁方案。鉴于沪通铁路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在建设条件方面存在的四大特点——江面宽、基岩埋藏深、河势复杂和通航标准高,大桥无论采用3km桥位的1092m主跨的双塔斜拉桥还是采用8km桥位的4×588m五塔斜拉桥方案,其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下一阶段将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应及早安排,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
二、厦门东通道跨海工程比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东通道跨海工程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2)通苏嘉甬铁路嘉兴至宁波段跨杭州湾桥隧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1.1 通苏嘉甬铁路概况 |
1.2 越江 (跨海) 工程的桥隧方案比较研究成果 |
2 通苏嘉甬铁路总体走向方案 |
3 桥位方案比选 |
3.1 桥位选择 |
(1) 桥位一 (并行嘉绍大桥桥位) |
(2) 桥位二 (黄湾桥位) |
(3) 桥位三 (海盐西桥位) |
(4) 桥位四 (海盐东桥位) |
(5) 桥位五 (并杭州湾跨海大桥桥位) |
(6) 桥位六 (澉浦桥位) |
3.2 桥位分析 |
(1) 对现状及规划码头、港口岸线、航道、锚地的影响分析 |
(2) 从海床稳定, 水深充裕等自然条件分析 |
(3) 从航道顺直、水流条件分析 |
(4) 从航道上相邻两座桥梁的轴线间距分析 |
(5) 从通航角度分析 |
3.3 桥式方案分析 |
3.4 桥式方案推荐意见 |
4 隧道穿越方案比选 |
4.1 隧道穿越方案分析 |
(1) 方案一 (并嘉绍大桥方案) |
(2) 方案二 (黄湾方案) |
(3) 方案三 (海盐西方案) |
(4) 方案四 (并杭州湾跨海大桥方案) |
4.2 推荐意见 |
5 结论 |
(3)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建造技术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线路设计及优化 |
3 施工关键技术与对策 |
3.1 下穿海底风化深槽及象屿保税区软弱围岩段 |
3.2 下穿疏港路高架 |
3.3 复杂周边环境下长距离深大基坑施工 |
3.4 明挖隧道上跨运营地铁施工 |
3.5 双连拱超浅埋暗挖隧道下穿城市主干道 |
4 品质工程创建 |
5 结语 |
(4)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超长跨海地铁隧道土建设计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及特点 |
2 工程环境条件 |
2.1 环境保护 |
2.2 工程地质 |
2.3 水文地质 |
3 地质选线及工法 |
3.1 选线原则 |
3.2 线路及工法选择 |
3.3 线路及工法选择的主要依据及结论 |
4 隧道断面设计 |
4.1 五缘湾站至陆域风井盾构段 (第1段) |
4.2 盾构对接处至会展中心站盾构段 (第3段) |
4.3 陆域风井至盾构对接处矿山段 (第2段) |
4.3.1 超长跨海区间运营通风分析 |
4.3.2 海域区间通风排烟道设置方案 |
4.3.3 海域风道在陆域的风井位置选择 |
4.3.4 隧道结构断面形式选择 |
5 土建方案设计及比选 |
5.1 土建方案设计 |
5.2 土建方案比选 |
6 下阶段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
6.1 海底盾构与矿山对接关键技术研究 |
6.2 海底超长地铁隧道防灾救援关键技术研究 |
6.3 高水压跨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措施研究 |
7 结论与建议 |
(5)深广中通道东隧西桥方案和全隧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深广中通道工程概况 |
2 项目跨江的2个主要方案 |
2.1 A3方案———东隧西桥方案 |
2.2 A4方案———全隧方案 |
3 A3东隧西桥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未按国家规范论证代表船型的发展趋势 |
3.1.1 桥梁对航运的影响 |
3.1.2 船舶航行对桥梁安全的影响 |
3.1.2. 1 船舶对桥梁造成安全威胁 |
3.1.2. 2 船舶撞击桥梁案例 |
3.1.3 在主要航道上架设桥梁应该慎重考虑 |
3.1.4 船舶未来发展趋势 |
3.1.4. 1 我国航运的特点 |
3.1.4. 2 航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3.1.4. 3 船舶的大型化是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3.1.4. 4 航舶的发展对桥梁净空的要求 |
3.1.5 桥梁方案对珠江口内港口和城市发展的制约 |
3.1.5. 1 制约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和国际邮轮的发展 |
3.1.5. 2 制约船舶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的实施 |
3.1.5. 3 制约大型港口集装箱机械的进港 |
3.2 存在主航道若需改线但又无路可走的风险 |
3.3 存在牺牲天然黄金水道带来长远利益的遗憾 |
3.4 跨越方式主次颠倒 |
3.5 没有很好贯彻国防要求 |
3.6 存在对珠江河口泄洪纳潮和水环境的影响 |
3.7 短距离范围内竖向线路纵坡变化太大 |
3.8 国内外跨江管线、桥梁的教训 |
4 A4全隧方案的可行性 |
4.1 战略上,服从于国家战略,满足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交通的需要 |
4.2 技术上,完全可行 |
4.3 施工和运营风险上,可以做到风险可控、运营安全 |
4.4 经济上,经济合理 |
5 结论与建议 |
(6)大连湾海底隧道路线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交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2.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1.1 地区生产总值 |
2.1.2 财政税收 |
2.1.3 固定资产投资 |
2.2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
2.2.1 土地使用现状 |
2.2.2 土地使用规划 |
2.3 区域交通设施现状与发展规划 |
2.3.1 交通设施现状 |
2.3.2 交通发展规划 |
2.4 大连湾海底隧道在区域路网中的功能定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量分析与预测 |
3.1 区域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
3.1.1 机动车保有量 |
3.1.2 居民出行特征 |
3.1.3 道路交通出行特征 |
3.2 交通量预测 |
3.2.1 交通分区的划分 |
3.2.2 道路网络参数的设定 |
3.2.3 交通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4 交叉口延误计算 |
3.3 交通量预测结果分析 |
3.3.1 路段交通量 |
3.3.2 交通组成 |
3.3.3 交通时间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连湾海底隧道路线方案设计 |
4.1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
4.2 海底隧道形式的比选 |
4.2.1 沉管法 |
4.2.2 钻爆法 |
4.2.3 盾构法 |
4.2.4 隧道施工方法选择 |
4.3 跨海通道选线 |
4.3.1 跨海线位的选择 |
4.3.2 北岸登陆点选择 |
4.3.3 南岸登陆点选择 |
4.3.4 沉管法线路总体设计 |
4.4 两岸接线交通组织设计 |
4.4.1 南岸交通组织设计 |
4.4.2 北岸交通组织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连湾海底隧道路线方案评价 |
5.1 评价指标 |
5.1.1 技术评价指标 |
5.1.2 经济评价指标 |
5.1.3 环境评价指标 |
5.1.4 节能评价指标 |
5.2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2 构造判断矩阵 |
5.2.3 计算各指标权重 |
5.3 模糊综合评价 |
5.3.1 建立路线设计方案评价的因素集 |
5.3.2 建立评价集 |
5.3.3 确定隶属度 |
5.3.4 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文依托工程概况与特点 |
1.2.1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概况 |
1.2.2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特点 |
1.2.3 大连湾隧道风险管理重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
1.3.2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海底隧道风险研究现状 |
1.3.4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研究基础理论与评估程序 |
2.1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
2.1.1 工程风险的定义 |
2.1.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的定义 |
2.2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发生的机理 |
2.2.1 风险形成机理 |
2.2.2 海底隧道建设期全过程安全风险特点 |
2.2.3 核心风险因素与控制原则 |
2.3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程序与管理 |
2.3.1 风险评估 |
2.3.2 风险评估的程序 |
2.4 海底隧道核心风险评估方法 |
2.4.1 基于模糊学的核心风险可能性评估方法 |
2.4.2 核心风险后果严重性评估方法 |
2.5 海底隧道建设风险综合评估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海底隧道主要施工方案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
3.1 钻爆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
3.1.1 地质勘查 |
3.1.2 不良地质 |
3.1.3 超大断面开挖及支护 |
3.1.4 防排水系统 |
3.1.5 监控测量 |
3.1.6 施工组织等 |
3.1.7 其他特殊风险 |
3.2 沉管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
3.2.1 干坞内的工作 |
3.2.2 隧道管节的浮运与系泊 |
3.2.3 挖槽与基础处理 |
3.2.4 沉放 |
3.2.5 回填 |
3.2.6 最终接头 |
3.3 盾构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 |
3.3.1 地质勘查 |
3.3.2 不良地质 |
3.3.3 盾构的设计、生产与运输 |
3.3.4 竖井开挖 |
3.3.5 进出工作井 |
3.3.6 管片设计、生产与运输 |
3.3.7 盾构掘进和隧道施工 |
3.3.8 横通道 |
3.4 本章小结 |
4 大连湾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 |
4.1 大连湾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
4.1.1 地形地貌 |
4.1.2 地质构造 |
4.1.3 岩土工程性质 |
4.1.4 水文地质 |
4.1.5 地震效应 |
4.2 A1方案钻爆法海底隧道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
4.2.1 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
4.2.2 核心风险(突涌水风险)分析与评价 |
4.3 沉管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
4.3.1 A1方案沉管隧道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
4.3.2 A2方案沉管隧道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
4.3.3 沉管隧道基槽风险分析与评价 |
4.4 A2方案盾构法海底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 |
4.4.1 风险综合评估与控制措施 |
4.4.2 A2方案盾构隧道突涌水核心风险分析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风险系数法的大连湾海底隧道施工方案比选 |
5.1 施工方法风险评价体系 |
5.2 基于风险系数的施工方法适用性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模型 |
5.2.2 层次分析计算 |
5.2.3 A1方案工法风险系数计算与分析 |
5.2.4 A2方案工法风险系数计算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长株潭城际跃进湖段桥改隧方案评价与施工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工程研究现状 |
1.2.2 隧道工程研究现状 |
1.2.3 桥隧方案优选研究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桥隧方案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方法选择 |
2.1 桥梁和隧道特点及优缺点比较 |
2.1.1 与桥梁相比隧道的优点 |
2.1.2 与桥梁相比隧道的缺点 |
2.2 桥隧方案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经济因素 |
2.2.2 技术因素 |
2.2.3 安全因素 |
2.2.4 环境因素 |
2.2.5 资源因素 |
2.2.6 社会因素 |
2.3 桥隧道方案优选评价方法选择 |
2.3.1 评价方法的分析 |
2.3.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桥隧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3.1 模糊数学 |
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3.2.1 建立评价对象集 |
3.2.2 建立评价因素集 |
3.2.3 建立评价结果集 |
3.2.4 建立因素权重集 |
3.2.5 模糊综合评价 |
3.2.6 确定最优评价对象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3 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3.5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3.5.1 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 |
3.5.2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长株潭城际跃进湖段桥隧方案优选综合评价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1.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4.2 方案简介 |
4.2.1 跃进湖特大桥方案 |
4.2.2 盾构隧道方案 |
4.3 方案优选综合评价 |
4.3.1 方案优选评价对象集 |
4.3.2 方案优选评价因素集 |
4.3.3 方案优选评价结果集 |
4.3.4 方案优选评价指标权重 |
4.3.5 方案优选评价指标隶属度 |
4.3.6 方案优选模糊综合评价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长株潭城际跃进湖段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 |
5.1 工程概况 |
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5.3 边界及初始条件 |
5.4 模拟计算步骤 |
5.5 计算结果分析 |
5.5.1 孔隙水压力场分析 |
5.5.2 应力场分析 |
5.5.3 位移场分析 |
5.5.4 管片分析 |
5.6 盾构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沪通铁路长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沪通铁路功能定位 |
1.1.2 苏通大桥简介 |
1.1.3 国内代表性公铁两用、铁路桥梁发展近况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建设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 |
2.3 气象 |
2.3.1 气候概况 |
2.3.2 设计风速 |
2.3.3 主要灾害性天气 |
2.4 水文 |
2.4.1 河段特性 |
2.4.2 水文、潮汐特性 |
2.4.3 水位 |
2.4.4 流速 |
2.4.5 泥沙 |
2.5 河势演变 |
2.5.1 河道概况 |
2.5.2 河势演变 |
2.5.3 桥位附近主槽稳定性分析 |
2.6 工程地质 |
2.6.1 地层分布特征 |
2.6.2 工程地质特征 |
2.6.3 水文地质 |
2.6.4 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土 |
2.7 地震 |
2.7.1 近场及桥位区地震地质条件 |
2.7.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2.7.3 桥位区构造稳定性评价 |
2.8 航运 |
2.8.1 航运状况 |
2.8.2 通航代表船型及其净空尺度 |
2.8.3 通航孔布设 |
2.9 堤防 |
2.10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主要技术标准 |
3.1 沪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3.2 “三合一”通道中的公路、轻轨主要技术标准 |
第四章 工程建设主要技术方案 |
4.1 公铁合建桥梁方案 |
4.1.1 桥位方案 |
4.1.2 桥型方案 |
4.1.3 主要工程量及估算 |
4.2 公铁合建隧道方案 |
4.2.1 水底隧道修建方法及发展近况 |
4.2.2 隧道方案及施工方法选择 |
4.2.3 沉管隧道建设方案 |
4.2.4 营运管理设施 |
4.2.5 主要工程数量及估算表 |
4.3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4.3.1 桥隧方案技术经济对照 |
4.3.2 公铁合建桥梁方案特点及关键问题 |
4.3.3 越江隧道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
4.3.4 桥隧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厦门东通道跨海工程比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条件下地铁跨海隧道土建设计方案研究[J]. 朱剑,李兴盛,王建. 岩土工程技术, 2021(04)
- [2]通苏嘉甬铁路嘉兴至宁波段跨杭州湾桥隧方案研究[J]. 周宇正,林海波. 铁道勘察, 2019(03)
- [3]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建造技术与管理[J]. 张建斌.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8(04)
- [4]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超长跨海地铁隧道土建设计方案比选[J]. 赵月. 隧道建设, 2015(06)
- [5]深广中通道东隧西桥方案和全隧方案比选[J]. 王梦恕. 隧道建设, 2015(05)
- [6]大连湾海底隧道路线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D]. 秦玉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7]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D]. 谭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8]长株潭城际跃进湖段桥改隧方案评价与施工安全控制研究[D]. 朱显镇. 中南大学, 2014(03)
- [9]厦门跨海通道项目中桥梁与隧道方案优选研究[J]. 罗水兰,王恩茂. 工程管理学报, 2013(03)
- [10]沪通铁路长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研究[D]. 陈金盛. 福州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