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为题,是以《呐喊》《彷徨》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叙事得以形成的原因,以及从空间的角度看《呐喊》《彷徨》的叙事形态呈现出什么特点,还分析了作品在利用空间建构小说叙事时所采用的一些技巧、方法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呐喊》《彷徨》里的空间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试图回答在《呐喊》《彷徨》的各篇小说里为什么故事发生发展和人物活动只能是在“这一个”空间里而不是在其它的空间里,并由此来透视作为现代文学经典的《呐喊》《彷徨》不同于其它小说的、在空间方面的“原创性”特征,即:它们大多选择了一些最能使人物敞开灵魂的狭小的、封闭的室内空间,空间大多固定不变,空间都包蕴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并以这一点深刻地参与和影响了小说叙事建构……我的基本结论是:《呐喊》《彷徨》中的空间在小说叙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远超小说里的时间因素),它可以清楚地指明,这不是由于仅在其中发生的行动,更是由于以它完成的行动:所以这些空间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而无法取代。论文共有引论、主体部分的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引论部分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回答“什么是空间叙事”的问题。本论文中的空间,是指小说里故事发生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具体地点和场所;而空间叙事有两层意思,从作品一面来说就是它们利用空间来建构小说叙事,从研究者一面来说,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叙事得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对于以前从时间来研究小说叙事的相对较新的研究角度。在这一个问题内,重点分析了空间能够参与、影响小说叙事的原因,那就是空间一般都具有社会维度,这一点在《呐喊》《彷徨》中尤为明显。第二是回答“为什么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呐喊》《彷徨》的叙事建构”的问题。通过分析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我们就发现鲁迅在关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他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也就是说他在中国社会表面的纷乱变化中看到的却是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的根深蒂固。而鲁迅在把他对中国人的思考变成小说里的人物时,他追求的也是中国人身上落后国民性的种种具体表现,而不是它们的形成过程。这样,在《呐喊》《彷徨》的小说叙事建构中,时间就退居次席,而承载落后国民性的空间就被凸显出来;作品的具体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章研究《呐喊》《彷徨》空间叙事的形态。从空间的角度看,《呐喊》《彷徨》的叙事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固定空间叙事和移动空间叙事,前者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里完成的小说叙事,后者则是指有几个空间合力完成的小说叙事(因为人物在几个空间里移动,所以称为“移动空间叙事”)。固定空间叙事又分成绝对和相对两种,绝对固定空间叙事是指小说里的空间不仅只有一个,而且这一个空间还不能分割出更小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来,它只能分割为一个个没有独立性、也不完整的局部空间,如《在酒楼上》的酒楼,《肥皂》里四铭的家,等等;相对固定空间叙事是指大的空间范围固定,而这一大的空间又能够划分成几个有主有次、各自相对独立完整的空间单元。对每一类型的空间叙事形态,都重点研究了它们得以形成的原因。第二、三章探讨《呐喊》《彷徨》里各具体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即它们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第一节探讨城镇空间意象(重点是未庄和鲁镇)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阿Q正传》里的未庄,是一个等级鲜明的小村镇,阿Q实际上身处最底层却总梦想着爬到高层去的理想、行动与未庄等级结构对他的反压制、不允许就构成了《阿Q正传》建构小说叙事的内在动力,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根本原因:《明天》里的鲁镇的社会维度是人们依惯例来应对生活里的一切,鲁迅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国社会的惯例遮蔽了中国人太多的精神痛苦和愚昧麻木乃至残酷,这是《明天》的叙事得以形成的秘密;《祝福》里的鲁镇则呈现为一个充斥着浓厚民俗文化的空间,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被这种民俗文化视为不祥不洁,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排斥和祥林嫂谋求鲁镇的接受就成为小说叙事得以建构起来的关键。第二节研究《呐喊》《彷徨》里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宗教文化空间与小说叙事建构的关系,如《药》里的坟场,《阿Q正传》里的土谷祠、静修庵,等等,重点分析它们的宗教、文化背景对小说叙事的参与和影响。第三节探讨“沙龙”(指《呐喊》《彷徨》里的茶馆、酒店)、“客厅”式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就茶馆、酒店来说,它们是近代中国闭塞、落后的小城镇里的公共空间,是小城镇人们聚会谈天、信息交流的中心,它们的叙事功能一般有形成“说/被说”叙事模式、形成小说看点和形成群体场景叙事三个方面;《呐喊》《彷徨》里的客厅则多被改造成一个公共空间,以供主人和外来者展开富有意味的对话。第四节探讨“道路”空间意象的叙事功能:实体意义上的道路在小说里就制造出了“相遇”情节,熟人相遇相互间的行为多是“说”,也有“做”和“看”,陌生人相遇基本上都是“看”;隐喻意义上的道路则深化小说叙事,在《伤逝》中“新生的路”还成为人物行动的内驱力而把众多事件连结为一个整体。第四章研究《呐喊》《彷徨》在利用空间建构小说叙事时所使用的一些技巧、方法。一是空间的处理技巧;在空闯的选择上(大的地域范围),鲁迅选择了他的故乡,这既有他非常熟悉那儿的一切的原因。也有广大乡土地区是中国封建传统积垢最厚重的地方的启蒙思考;在空间的文本表现上,鲁迅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神”的核心是这些空间的“铁屋子”精神气质;在空间的控制上,鲁迅主要采用了视点控制的技巧。二是时间的处理技巧,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鲁迅的方法是压缩时间、突出空间,被突出了的空间在一定的意义上“吞噬”、“切割”了时间,并最终形成了弗兰克所说的“空间形式”,小说结构也呈现为不同于传统小说(时间性结构)的空间性结构。结语部分简单分析了《呐喊》《彷徨》空间叙事“原创性”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鲁迅强烈的启蒙诉求,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还简要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研究并非要得出什么新的结论,而是对我们的某些阅读直觉作出一些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