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微通道热沉在航空航天载运工具热管理上的应用为背景,从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出发点,从数学模型的构建,关键因素的系统分析为前导,搭建单通道实验台系统分析流动特性;进一步提出新型微通道热沉的设计理念,并进行实验室加工制造,进而进行系列实验研究,验证其流动换热性能。系统的实现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数值分析,进一步提出高性能换热系统设计,最终实现实验系统的具体化。即实现了理论——设计——应用一体化。本文对微尺度下描述流动换热的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尺度下流动换热特性,提出了适合不同流区的数学模型,即在滑移流区,采用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Maxwell一阶滑移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可以精确的预测稀薄气体流动。在过渡流区,在合适的选取滑移系数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二阶滑移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可以高效准确的预测稀薄气体流动。引入新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的同伦分析法(HAM)首次对滑移区流动换热控制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所得结果很好的支撑了所提出的观点。研究发现,在纳米尺度下,截面速度会出现“反转”现象,通过解析求解基于常规理论的Navier-Stokes方程配合二阶滑移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基于得到的有关描述微尺度下流动换热的物理模型的研究结论,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和解析求解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可压缩性效应、稀薄效应、入口效应和粘性加热效应。研究表明,可压缩性的影响在微通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常规的马赫数大于0.3是可压缩性判别条件的标准在微通道流动中不再适用,微通道内可压缩性影响用压力差描述优于用Mach数表述。常规通道的充分发展的概念在微通道中需要重新定义。在滑移流区,考虑可压缩性和稀薄效应的共同作用,针对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无量纲滑移长度Ls/Dh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滑移区摩擦特性,得到了该无量纲准则数与摩擦常数的关联式。该关联式对于滑移流动和非滑移流动以及可压缩流动或者不可压缩流动均适用。补充了滑移区考虑可压缩性条件下没有描述摩擦特性的无量纲数的空白,经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其适用性。研究发现矩形微通道中入口段速度分布明显不同于常规通道,截面速度最大值出现在近壁处。导致边界层发展滞后于常规尺寸通道,进而使微通道中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计算得到了无量纲流动入口段长度的关联式。微通道中热边界层发展滞后于常规尺寸通道,导致微通道中热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微通道入口区换热性能高于常规通道,充分发展区换热弱于常规通道。获得了描述微通道热入口段长度的定量关联式。采用叠加原理,首次解析求解了考虑粘性加热、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条件下的Navier-Stokes方程,针对等热流、上绝热下等热流和任意热流分布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粘性加热效应相当于一个内热源可使流体温度沿流动方向线性升高;并且对截面温度分布亦有很大影响,粘性加热效应使得近壁处温度最高,温度梯度加大,所有情况截面温度分布的二阶拐点在距壁面无量纲距离η=1/(?)处。发现对于上下壁面不对称加热边界条件,上下壁面热流密度相等其换热效果最好。搭建了单微通道流动实验系统平台,并进行了系列实验。获得了摩擦常数与Mach数定量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内流动入口段长度大于常规理论预测值;充分发展段的摩擦常数低于常规理论预测值,论证了前述理论结果。还发现,在可压缩性效应的影响较低(Reynolds很小)情况下,粘性加热效应可使流体温度线性增加,在定性上,与前面的理论解析解吻合的较好。基于前述研究结论,设计了新型结构的高效微通道热沉散热装置。采用干式蚀刻方法在实验室加工了所设计的微通道热沉实验段。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芯片级微通道热沉换热系统实验平台,对其流动与换热性能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通过对多列直通道粘性加热效应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章节得到的关于粘性加热效应的结论,即流量小时、粘性加热效应占据主导、流体温度升高。随着流量增加,可压缩性效应的影响渐强,流体温度升高值下降。直至最后,可压缩性效应完全占据主导,导致流体温度下降。通过对两级通道Ⅰ和两级通道Ⅱ(100μm-40μm)的实验研究,论证了本文提出的新型散热热沉结构的换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散热装置不仅具有很好的换热性能同时压损小耗功少,可以作为高效散热装置应用到实际领域中。实际应用时,还需要要根据具体应用目标,考虑耗能等综合因素进行几何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达到强化换热性能和降低耗能的双重效果。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热真空试验设备控温热沉设计分析[J]. 真空 2020(02)
- [2].不锈钢-气氮板式热沉仿真研究[J]. 装备环境工程 2020(05)
- [3].基于拓扑优化的风冷热沉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16)
- [4].基于金字塔形扰动结构的双层梯形微通道热沉传热性能模拟[J]. 化工进展 2020(S2)
- [5].基于不动点迭代的自然对流热沉拓扑优化[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09)
- [6].新型单圆锥体热沉单孔射流散热数值模拟[J]. 机械工程学报 2016(24)
- [7].纳米流体强化波浪型细通道热沉传热研究[J]. 机械与电子 2017(05)
- [8].波状细通道热沉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J]. 化工科技 2016(05)
- [9].空间环模器热沉温度均匀性研究[J]. 真空与低温 2020(06)
- [10].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技术的研究现状[J]. 激光杂志 2018(02)
- [11].低温绝对辐射计热沉的热特性分析[J]. 光学学报 2016(10)
- [12].次流道对波状细通道热沉传热特性的影响及场协同效果分析[J]. 轻工学报 2017(04)
- [13].不锈钢板式热沉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J]. 真空 2015(01)
- [14].气氮热沉流场均匀性模拟研究[J]. 真空与低温 2015(03)
- [15].并联硅基扩缩微通道热沉强化传热特性[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12)
- [16].双层微通道热沉关键参数的优化[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03)
- [17].进出口方式对微小通道热沉性能的影响[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05)
- [18].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热沉设计与研究[J]. 低温与超导 2009(05)
- [19].高功率激光二极管的准被动热沉[J]. 光机电信息 2009(07)
- [20].气氦热沉结构优化设计[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9(S1)
- [21].箱形鱼骨式热沉的温度均匀性研究[J]. 低温工程 2020(04)
- [22].宽温区高均匀度热沉调温系统设计与实现[J]. 低温工程 2018(06)
- [23].定向凝固多孔铜微通道热沉散热性能的优化研究[J]. 铸造技术 2018(10)
- [24].带射流微小通道热沉的数值模拟及优化[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12)
- [25].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技术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9(23)
- [26].多孔肋细小通道热沉内流动的孔隙尺度模拟[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0(11)
- [27].竖直热沉自然对流散热的两种强化措施研究[J]. 节能技术 2019(03)
- [28].大型液氮液氦热沉一体化设计[J]. 真空 2015(01)
- [29].热沉扩展表面积对换热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04)
- [30].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微通道热沉的温度[J]. 光电工程 2010(01)
标签:航空航天载运工具热管理论文; 微通道论文; 同伦分析法论文; 速度滑移论文; 可压缩效应论文; 稀薄效应论文; 入口效应论文; 粘性加热效应论文; 微通道热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