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

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次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艺术鉴藏家、印论家周亮工(1612-1672)及其印学著作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的文人艺术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所显示的历史意义。在考察周亮工亦宦亦士的一生时,对其生活的时代特征、字号、里籍、明末行迹、“甲申之变”时的选择、顺康时期的疏劾、晚年焚书等方面讨论其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的活动;又通过周亮工与北方、金陵、扬州、浙江、闽地等地文人圈的关系,揭示其广泛的文人交游与艺术活动的互动。文章还从思想行为、著作情况、师碑风气下的书法艺术等方面对周亮工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周亮工其人讨论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其所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活动的著作——《印人传》。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讨论明末清初文人印章活动的兴盛和周亮工《赖古堂印谱》编选的关系,进而对《印人传》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和与《读画录》比较,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化风气与《印人传》成书的关联。第二,对《印人传》一书的编辑思想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分析钱谦益《吾炙集》、王渔洋《感旧集》和《印人传》写作动机的关系和清初选诗写传风气对《印人传》写作体例的影响,指出《印人传》的写作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感旧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印章的发展来看,印章“文人品味”的形成,包括印人地位的上升、金陵文化环境的影响、印人与文人的交往、印材变革、功能变化等都使得印人和印章品味得到提升,此书写作实为印章发展之必然。文中所论“感旧记忆”和“文人品味”问题不仅在印章讨论中有着特别的价值,在艺术史范围内也有着普遍的意义。第三,《印人传》集中体现了周亮工的印学观,他提出的“此道与声诗同”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了印章的文化内涵。文章对其印学观的渊源作了探讨,指出其“合”、“分”等诗文观和公安派的文学观对其有重要影响。关于其印学思想的讨论包括印章的本质,文彭、何震等印章流派问题的批评,印章的“正”、“变”规律,取法秦汉的问题、品评话语的出现、印人创作状态,篆法、章法、刀法的关系等等,全面反映了周亮工从文化和艺术立场上对印章的阐发,凸现其在印章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通过这些细致分析,勾勒出明末清初印章发展的线索和印章审美观的嬗变轨迹。《印人传》还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突出以印人印章为艺术批评的中心,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文章后还附录有《乾隆禁书与周亮工著作的抽毁问题》、《周亮工年表》、《周亮工交游人物表》三个部分,和正文的讨论互为补充,体现印人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藉此关照文人著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命运以及明清易代之际士人艺术活动的整体特征,使明清艺术史研究向更深方向掘进。

论文目录

  •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的概念界定
  • 三、选题的理论创新程度及研究价值估计
  • 四、选题的研究现状
  • 五、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截人"的选择——世变中亦宦亦士的特殊境遇
  • 第一节 周亮工亦宦亦士的一生
  • 一、周亮工生活的时代背景
  • 二、里籍、字号、行止
  • 附:周亮工字、号、别称及庵、堂、楼、轩等室名一览表
  • 三、明末行迹考
  • 四、"甲申之变"和顺、康时期的疏劾
  • 五、"有所大不堪于中"——庚戌焚书考
  • 六、笃故旧·奖人才·搜遗佚
  • 七、著述考略
  • 八、清初师碑风气中的周亮工书法
  • 第二节 周亮工与明末清初的地域文人圈
  • 一、与北方文人圈
  • 二、与金陵文人圈
  • 三、与扬州文人圈
  • 四、与浙江文人圈
  • 五、与闽地文人圈
  • 第二章 悦目之玩——明末清初的文人印章风气与《印人传》的成书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文人的印章活动和印谱的兴盛
  • 第二节 《赖古堂印谱》的编选与周亮工的印章活动
  •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的著作——《印人传》
  • 一、《印人传》成书前的印学著作情况
  • 二、《印人传》的成书与版本流传
  • 三、《印人传》与《读画录》的比较
  • 第三章 《印人传》中的感旧记忆与文人品味
  • 第一节 《吾炙集》、《感旧集》与《印人传》的写作动机等问题
  • 第二节 "一人一传传小影"——清初选诗写传风气对《印人传》写作体例的影响
  • 第三节 《印人传》中的感旧记忆
  • 第四节 印人身份的提升与文人品味的形成
  • 一、印人地位的上升
  • 二、金陵文化环境的影响
  • 三、印人与文人的交往:以何震为例
  • 四、印材变革、功能变化与印章的"文人品味"
  • 第四章 "此道与声诗同"——周亮工的印学思想与批评方法
  • 第一节 周亮工印学思想的渊源
  • 一、周亮工"合"、"分"等的诗文观对印论的影响
  • 二、"明诗数变,印章从之":公安派艺术观的影响
  • 第二节 周亮工的印学思想
  • 一、"性情"、"本色"与"己意":论印章的本质
  • 二、对文彭、何震等印章流派问题的批评
  • (一)、印章流派观的提出
  • (二)、《印人传》中关于文、何等流派问题讨论的价值与局限
  • 三、印章风格论
  • (一)、"正"与"变":印章艺术发展规律的揭示
  • (二)、"以秦汉为归,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关于印章取法的问题
  • (三)、质朴与流美印风的讨论与"猛利"、"平和"、"离奇"等品评话语的出现
  • (四)、对"时流"、"流俗"的批评
  • 四、印章创作论
  • (一)、"精思"、"戏"、"动"等印人创作状态的描述
  • (二)、篆法、刀法和章法的关系
  • (三)、印谱、印文内容、印材等问题
  • 第三节 《印人传》的印章批评方法
  • 一、知人论印批评法
  • 二、形象喻示法
  • 三、比较批评法
  • 四、历史批评法
  • 结论: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的历史意义
  • 一、对周亮工及其与明末清初文人圈关系的认识
  • 二、《印人传》的历史意义
  • 三、余论:《印人传》的局限与不足
  • 附录:
  • 一、乾隆禁书与周亮工著作的抽毁问题
  • 二、周亮工年表
  • 三、周亮工交游人物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当代《印人传》研究评述[J]. 艺术学界 2016(02)
    • [2].从《印人传》论周亮工的印学观[J].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4)
    • [3].藏杂杂说(二十八)[J]. 艺术品 2020(04)
    • [4].以技相传、艺工识通——周亮工《印人传》所载印人父子艺事钩沉[J]. 史林 2015(06)
    • [5].奖掖后进,嘉惠学林 马国权信札琐谈[J]. 收藏 2016(17)
    • [6].立足当代,探源求本—朱天曙教授《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的学术价值[J]. 书画世界 2014(02)
    • [7].刊尽春华砚笔收——吴元亭印章[J]. 书法 2015(07)
    • [8].广东印谱知见补略续(上)[J]. 荣宝斋 2020(03)
    • [9].一部深入而富于特色的著作[J]. 中国书法 2016(18)
    • [10].杨玉璇寿山石雕的文化价值[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06)
    • [11].金门林树梅篆刻考[J]. 艺苑 2010(01)
    • [12].张风交游考[J]. 美与时代(中) 2017(02)
    • [13].万印楼印社[J]. 书法 2015(10)
    • [14].“浙派”印风泽被岭南(中)[J]. 学术研究 2020(02)
    • [15].國家圖書舘出版社(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重点新书推荐[J]. 文献 2016(01)
    • [16].四库撤出本周亮工《印人传》探赜[J]. 史林 2014(06)
    • [17].“愿读人间未见书”掌故杂说[J]. 文化学刊 2012(04)
    • [18].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近新书[J]. 文史知识 2016(02)
    • [19].印石纵有千百种类 寿山依旧首选之材[J]. 收藏家 2009(02)
    • [20].朱天曙《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J]. 中国书法 2013(06)
    • [21].钟刚中的篆刻艺术[J]. 中华书画家 2019(09)
    • [22].蒲文新印象[J]. 书画世界 2015(04)
    • [23].陈根远说古印(十七)[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3(09)
    • [24].周野:品读篆刻之美[J]. 安全与健康 2011(10)
    • [25].静适其体 诚敬其人——记书法家周壮志先生[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09)
    • [26].碑学运动的先锋周亮工——兼论周亮工的印学思想及书风渊源[J]. 文史杂志 2015(04)
    • [27].学有所思[J]. 中华书画家 2019(04)
    • [28].茶,因人而异[J]. 福建茶叶 2009(03)
    • [29].趣在奏刀——论明清印人在篆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J]. 中国书画 2009(11)
    • [30].此道与声诗同——周亮工印学思想初论(一)[J]. 艺术品 2014(10)

    标签:;  ;  ;  ;  ;  

    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