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障碍临床特点和病毒感染嗅觉损伤机制的研究

嗅觉障碍临床特点和病毒感染嗅觉损伤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在生活中,嗅觉障碍并不少见,有数据显示20岁以上的中青年中19.1%存在嗅觉障碍,其中嗅觉功能减退者占13.3%,嗅觉完全丧失者占5.8%,而在53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当中存在嗅觉障碍的人数比例已高达24.5%。然而目前将嗅觉障碍视为独立疾病的医学研究并不是很多,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嗅觉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认为失去嗅觉本身并不会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在临床上嗅觉障碍患者常有发病后延迟就诊的普遍现象。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临床就诊的146例嗅觉障碍患者临床特点以及联合应用T&T嗅觉计测试法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检测法对嗅觉功能行量化评估和分析,不仅了解到鼻-鼻窦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和头外伤是嗅觉障碍的最常见病因,同时发现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方式多样,包括双侧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双侧部分嗅觉减退、单侧嗅觉减退,以及我们新发现的一种主观和客观检查结果不一致的特殊现象,即:他(或她)们的T&T嗅觉检查结果显示嗅觉识别阈均值正常,而OERPs反应波形均不能引出。第一部分的结果,不仅表明嗅觉障碍的复杂性需要引起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重视,并有待于更深入的探索;而且也暴露出经典T&T嗅觉计测试方法对嗅觉功能评估的不足,相应地展示了作为客观检查项目的OERPs在进行嗅觉功能的评估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联合应用嗅觉功能评估的主观、客观测试法,在临床上能够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比较充分地反应患者的嗅觉功能。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窦炎性疾病是引发嗅觉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这两类病因引起嗅觉功能障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第二部分,我们观察了鼻腔气动喷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20例这类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5例(25%)嗅觉功能恢复正常,10例(50%)明显改善,3例(15%)稍有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0%。根据这部分研究结果,我们初步证实了鼻腔气动喷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上呼吸道感染和鼻-鼻窦炎性疾病相关的嗅觉障碍患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简便、无创、有效,病人依从性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们通过模拟上呼吸道感染的自然途径,制作了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小鼠和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实验组小鼠嗅上皮、嗅球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嗅上皮和嗅球均发生了改变,说明病毒感染除了对嗅上皮产生损害外,还可引起嗅球的细胞损害。通过OMP(olfactory marker protein,嗅觉标记蛋白)、MMP-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TIMP-1(tissue inhibitors ofmetalloproteinases-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比较三者在嗅上皮和嗅球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法,以OMP作为参照,观察三者在正常对照组小鼠和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实验组小鼠嗅上皮中的表达特点,我们发现MMP-9和TIMP-1与OMP表达,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特点。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参与病毒感染嗅上皮的损伤过程,在嗅上皮的再生/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嗅觉障碍临床特点分析和功能评估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上呼吸道感染和鼻部炎性疾病嗅觉障碍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病毒感染嗅觉损伤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流感病毒半数致死量试验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制作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相关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嗅觉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现况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嗅上皮的生理学和病理学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  ;  

    嗅觉障碍临床特点和病毒感染嗅觉损伤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