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始建于公元前277年的常德史称武陵,地理位置显要,为湘西北重镇,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所在地。并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市“城区绿化建设项目”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园林)范例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对常德园林的发展过程及特色进行了研究,并为常德园林未来的发展和其他城市的园林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了常德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景观特色。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文献、史籍资料的研究发现,最早出现在常德的园林建筑是战国时代后人为纪念屈原而建造的招屈亭。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与道教的传入与发展,一系列随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寺观园林,可认为是在常德出现得最早的园林形式。纵观整个常德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表明,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对其影响颇为深刻,常德古典园林多以寺观园林的形式出现。此外儒学思想的传播也较为广泛,并由此形成了书院园林并随之发展。常德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多独具特色,园林植物则多运用松、柏、杉、梅、兰、竹、菊等风格高雅、颇具个性的植物,并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并对现代常德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著名的常德诗墙的建造,便深受儒学思想的浸润。(2)通过收集整理常德园林建设的资料发现,常德的第一处公共绿地一滨湖公园于1979年建成。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常德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还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街头绿地和公共游园很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3.49m2。1997年,常德市正式明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城市园林建设也随之快速发展。通过对常德园林现状按照绿地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到2007年底,常德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5%。市城区公共绿地达到509.4ha,人均公共绿地9.18 m2。由常德市卫星图片的分析得出,常德是以三山三水(三山:太阳山、河伏山、德山;三水:沅江、柳叶湖、穿紫河)为骨架构建的城市。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常德的现代园林建设充分利用了这一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园林植物的配置多为复层式结构,并充分利用了乡土树种建立丰富多变的地带性植物景观,在造园手法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且充分挖掘和传承了历史,具有地方文化内涵。(3)通过对常德园林发展过程及特色的研究,建议常德在未来的园林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对历史景观的恢复与重建,对遗池进行保护与利用,并应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的认同感。此外,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常德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虽然常德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具有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多样、城市园林建设基础良好的优势,但也相对存在劣势,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特别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三项考核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绿地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科研水平较低,科技应用较为落后,制约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建议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优先、尊重自然的原则;树立生态理念,突出生物多样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4)通过对常德园林建设经验的总结,建议其它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应注意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特色;发掘城市内涵,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对历史景观进行保护与开发;加强对乡土树种的利用;丰富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