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卡市场的竞争特点和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孙琴[1](2018)在《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卡组织市场绩效及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以来,中国银行卡市场实现了银行间的互联互通,不同银行卡之间可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且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银行卡消费大国。在我国,中国银联作为唯一的银行卡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既是银行卡产业的参与主体,同时又充当产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为了维持和巩固在银行卡市场的利润和地位,中国银联不断采取限制竞争的行为。一方面利用行政手段限制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等境外银行卡组织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另一方面不断打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兴支付方式的发展,造成商户扣率过高、支付形式创新缓慢、中国银联和消费者及商户的争议频繁发生。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以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绩效以及中国银联和“线上银联”——网联平台的竞争关系为视角,研究中国银联为维持垄断地位采取的垄断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以及第三方支付方式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提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以及对中国银联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建议。首先,本文梳理了当前对双边市场和银行卡市场的基本研究,以学术界关注的不同角度分类介绍,为后文的的理论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本文对当前银行卡市场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网联平台成立前后线上支付的运作机制。然后,本文基于目前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别构建完全垄断和兼容性双寡头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模型,推算两种市场结构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均衡价格、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以及社会福利;并根据消费者和商户对消费方式的偏好差异,模拟出不同偏好水平下,两种市场结构下的定价水平、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及社会福利的数值走向,分析理论状况下两种市场结构市场绩效水平的差异。通过模型推导可以发现,兼容性双寡头市场结构下,银行卡市场具有更低的均衡价格和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商户剩余和社会福利。最后,本文基于中国银联和网联平台的关系对两种市场结构的竞争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以当前中国银行卡市场中现有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和“线上银联”——“网联平台”的竞争关系为基本点,分析中国银联在支付市场表现出的垄断行为和因此造成的支付市场低效率的表现,以及第三方支付方式对当前社会福利的改进。从而得出,当前中国开放清算市场以及第三方支付规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应该打破银联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网联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对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邱甲贤[2](2018)在《新支付工具发展初期市场特征及定价策略研究——以我国银行卡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基于新支付工具发展初期市场特征,构建了一个一般性的新旧支付工具替代情形下新支付工具双边市场定价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我国银行卡发展定价策略变化及影响。结果显示,我国银行卡定价及相关政策的转变,政府从固定成本、网络规模和定价对市场三个方面介入,有效地解决了银行卡发展初期"鸡和蛋"的问题。研究弥补了多种支付工具定价研究的不足,解释了中国银行卡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及市场到政府定价策略转变的作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少南[3](2016)在《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基于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平台型的企业以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引领着现代化经济发展潮流。比如,易贝、易趣、淘宝这类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服务商品的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谷歌、百度、搜狗这类网络搜索平台,同时服务网络广告市场和网络搜索市场;万事达、维萨、中国银联这类银行卡平台,同时服务由发卡银行、消费者组成的发卡市场和由商户、收单银行组成的收单市场、商户和持卡消费者;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类的工作招聘平台,同时服务人才需求市场和求职者市场。上述这些由平台企业连接两边市场并同时提供服务的市场形态,就是21世纪以来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在双边市场中,平台两边的市场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并存在着交叉网络效应,平台企业对两边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竞争策略。建立在传统单边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反垄断法并未考虑到双边市场的因素,市场竞争行为在双边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新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深入研究双边市场的发展和运行规律,探讨双边市场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理论,针对双边市场进一步完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制度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反垄断法律建议,是当前反垄断法学研究与实践中应当直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理论为主线,论述其在双边市场条件下具体适用的有关法律问题。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正文部分,最后为结论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文写作的缘起是奇虎诉腾讯案引发的对于双边市场条件下如何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思考。在双边市场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阻碍了双边市场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理论,进而为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司法及执法实践提供支持。经过中外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的理论研究对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研究不足。本文通过经济分析法学、比较研究、具体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章对双边市场理论作了简要阐述。双边市场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基础。在展开法学研究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章对其中的交叉网络效应、倾斜性价格结构等基本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双边市场特征在具体产业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平台企业在竞争中常用的策略。第三章对传统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双边市场条件下的运用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述。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作为反垄断理论的组成部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变革密不可分。双边市场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新领域,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准确适用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基本的态度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从总体上仍然适用于双边市场,但是在具体进行结构分析和行为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双边市场的特殊性,不能将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误认为垄断行为,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滥用双边市场概念,造成概念的混乱,不当地放纵了本应该予以规制的垄断行为。第四章对双边市场条件下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作了论述。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实质是从结构上分析垄断行为的归责基础,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的起点。本章分析了双边市场特征对界定相关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对目前经济学界、法学界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界定相关市场主要方法作了简要评述,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并就绕开相关市场界定、直接使用相关证据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观点作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在双边市场条件下认定平台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所应考量的市场份额、市场壁垒、交叉网络效应、考察时间等各种因素。第五章对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滥用行为作了论述。在双边市场条件下,平台企业由于采取倾斜性价格结构策略,会在一边实施高价,而在另一边实施低价甚至免费。这种在价格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会对反垄断法规制价格垄断行为尤其是超高定价行为和掠夺性定价行为产生误导,从而容易使反垄断执法产生误差。本章分析了在双边市场条件下认定价格滥用行为的各种参考因素,比较了其在双边市场和传统单边市场条件下的异同,理清了相关行为的分析要点。第六章对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非价格垄断行为作了论述。在双边市场条件下,交叉网络效应使平台企业或得到了强大的市场力量。在具有了市场支配地位之后,平台企业可能会实施各种非价格垄断行为,例如搭售、独家交易、拒绝交易等等。这些行为在传统单边市场中是否要受到反垄断法规制尚需要进行竞争分析,在双边市场中更是如此。相关考量因素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才能作为合法与非法分析的依据。最后是结论部分。本章总结全文观点,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立足中国实际提出若干建议。这部分既是对第一章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回应,亦是本文写作的落脚点。
傅联英,陈兆友,骆品亮[4](2016)在《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检验及其强度估算——基于二次B样条方法修正的归属曲线模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叉网络外部性是银行卡市场双边性的基本判断准则,也是银行卡产业组织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存在性、方向性和强度构成了后续研究的前提条件。本文首先运用半参数方法估计传统的归属曲线,判断我国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运用二次B样条方法修正传统的归属曲线模型,进而估算我国银行卡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卡市场存在非对称的双边交叉网络外部性且具有递减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收单市场规模的扩张,收单端对发卡端产生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依次约为1.52、0.9和0.75;而随着发卡市场量级提高,发卡端对收单端产生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依次约为3.18、3.08和1.66。另外,双边市场规模及其交叉网络外部性受到市场结构、零售业发展水平、费率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本土银行卡支付机构在"后银联时代"的用户培育、竞争对策、费率制定均具有参考意义。
范业飞[5](2016)在《银行卡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以A商业银行J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卡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和流行,成为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同时消费者对银行业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卡业务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这方面纷纷投入重兵加以应对。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银行卡市场需求也在快速扩大,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传统支付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卡支付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提高。总体来说,我国银行卡业务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银行卡业务重要性。随着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新银行卡收费标准的执行,商业银行银行卡市场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的市场机遇。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进行深入分析,分析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竞争战略,为商业银行卡业务发展提供有益指导。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A商业银行J分行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了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类业务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形势,对其面临着的机会、威胁以及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结合A商业银行J分行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本文的研究旨在根据市场发展形势,灵活调整银行卡业务竞争策略和战略,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一共包含七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理论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概念;第三章分析了A商业银行J分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对其面临的宏观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其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介绍了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和竞争力,从资源、创新、市场等角度分析了银行卡业务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第五章采取SWOT分析法对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劣势与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确定了战略发展方向;第六章从银行卡销售、消费、商务结算、内部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了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竞争形势,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对策。第七章是本文总结与展望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淑颖[6](2014)在《我国银行卡市场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银行卡市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在消费领域中,银行卡支付已经基本代替了现金支付而成为主要的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方式。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较晚,但增长速度十分迅猛,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调整银行卡交换费定价机制,现行的手续费率为2013年2月2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央行重新制定的,相比此前“126号文件”的规定有了大幅度的下调。然而相较于国外的成熟市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与现行定价机制依然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特约商户和银行对于刷卡手续费率时有争议,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银行卡市场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定价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深入剖析了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和现阶段银行卡市场的定价机制,得出了我国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性和寡头垄断市场特征的结论,进而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过程和定价机制,进一步阐明了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问题所在。然后,以Rochet-Tirole模型分析方法为基础,根据双边市场特性和寡头垄断市场特征,对我国的银行卡市场进行了建模分析,模型得出的利润最大化和交易量最大化条件下最优交换费的认定与存在条件的命题,给予了优化我国交换费定价机制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本文提出了多层次差别化的定价机制,以期在定价机制的精细化、分配机制的合理化上寻求突破,同时建议调整银行卡营销模式,激发市场需求,实现银行卡市场各方收益结构的合理化,促进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傅志刚[7](2013)在《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银行卡是一种新型支付工具,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的特性,成为目前社会公众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向零售业务方向转型,银行卡业务越来越受到各大商业银行及发卡机构的重视,银行卡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同银行卡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卡市场起步晚,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我国银行卡市场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商户违规套用商户类别码,信用卡套现、部分收单机构开展存跨地区收单业务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银行卡业务和市场的发展。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有三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习惯等都不尽相同,由此造成了各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情况的不同。目前许多学者都从多个角度对整个国内银行卡市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但是对某一地区的银行卡市场特性展开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尤其是对于银行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省份的研究更少。因此,为了了解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认清其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四川省银行卡业务数据以及相关调研资料,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以及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市场现状、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四川省省内各市州银行卡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作者曾经在四川省银行卡业协会实习长达10个月的时间,期间多次参与四川省银行卡市场调研和业务数据的整理工作。在协会实习期间,认真阅读了许多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相关文件,并根据日常调研和相关业务数据,参与撰写了《四川省2011年银行卡市场发展报告》,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收集与整理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整个四川省银行卡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以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加深对整个市场发展情况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详尽介绍银行卡业务及国内外银行卡市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使用SCP分析框架以及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工具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本文首先在介绍国内外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2008年—2012年的发展情况及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四川省各市州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存在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归纳和论述。之后,对比分析四川省各市州银行卡市场发展状况,对四川省各市州银行卡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各市州的银行卡市场进行分类,分析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聚集情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省内银行卡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采用SCP框架分析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主要特点,SCP分析框架,即“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方法,使用SCP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深入分析市场特点,在此基础上,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特征。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在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这在研究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文献中尚属首次,另外,本文还是用了商务数据挖掘理论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内各市州银行卡市场情况的分类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经过分析和测算,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在2008年到2012年这5年时间里,四川省银行卡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向适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的过渡时期,2012年时,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已经基本成为一个适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有所动摇。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注意对银行卡市场施加正面的影响,提高银行卡市场绩效。另外,通过分析,认为可将省内各市州的银行卡市场分为三类,成都的银行卡市场发展最为成熟,自为一类,泸州、德阳、绵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二级城市为一类,而雅安、巴中、甘孜、阿坝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为一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地区的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成熟度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最后,本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省本省实际情况,对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相互配合,各市场参与方要积极努力,共同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明确市场发展方向,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制定战略性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银行卡市场的风险防范工作,将风险防范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并建议各部门联合行动,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鼓励银行卡业务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金融IC卡;加强受理市场建设,通过建设“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和农村金融“讯通工程”,逐步消除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应该增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渠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银行卡使用知识和风险防范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卡的熟悉程度,提高银行卡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民众的银行卡风险防范意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四川省银行卡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积极推动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纵凯[8](2012)在《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定价策略与福利分析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文中认为双边市场理论是进入21世纪后才出现的一门学科,由于它覆盖了银行卡、视频游戏、操作系统等许多新兴市场,同时又对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包括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双边市场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市场中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用户,他们通过平台进行交易;另一个是两类用户之间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也就是平台一边用户的效用会随着平台另一边的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到平台中交易,以及尽量内部化用户之间的间接网络外部性以获得最大利润,平台如何对市场两边用户进行定价就成了平台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平台定价是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Rochet和Tirole (2006)以此给出了双边市场的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他们认为,在双边市场中,不仅平台的总价格水平会影响平台交易量,而且平台向两边用户制定的价格结构也会影响其交易量。一般认为,银行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在银行卡市场中,平台就是银行卡组织(如中国银联),两类用户分别指消费者和商户,他们可以通过刷卡支付来完成一笔交易。所谓的间接网络外部性就是指持有银行卡的消费者从刷卡支付中获得的好处或效用会受到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数量的影响,同时,受理银行卡的商户的效用也受到持有银行卡的消费者数量的影响。从1985年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我国银行卡市场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银行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截止2010年底,加入中国银联的发卡机构共有287家,累计发行24.15亿张各类银行卡,而通过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的商户也达到了218.3万户,联网POS机具333.4万台,ATM机27.1万台,银行卡消费总额达到10.43万亿元,与2009年相比,均有大幅增长。但是,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在这些光鲜数字的背后,也能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2003年底,在中国银联成立后不久,深圳、重庆、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就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罢刷银行卡事件,这些超市普遍认为银行卡的结算手续费(即商户扣率)较高,纷纷要求降低刷卡手续费,从而将银商矛盾暴露无疑。紧接着,2004年初,中国银联提出了银联卡品牌国际化战略,并开通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受理市场,银联卡首次走出了中国大陆,走向了国际化发展之路。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在2006年底的全面开放,包括VISA、MasterCard、JCB在内的大批国外大型银行卡组织也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国际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市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局面逐步形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使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卡市场的运行机制、不伺银行卡产业结构的定价策略、平台竞争的福利评价和用户多归属的内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总结了国外双边市场理论在平台定价、间接网络外部性、多归属、价格歧视、实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2章主要阐述了双边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并重点介绍了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即平台定价理论,主要涉及Rochet和Tirole (2003)和Armstrong (2006)两篇经典文献,最后还总结了两篇文献的不同之处。第3章给出了银行卡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并试探性给出了银行卡市场的定义,在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银行卡市场目前的现状和运行机制,最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银行卡市场是否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进行验证。第4章研究了盈利性垄断平台、非盈利性垄断平台、竞争平台和消费者单归属以及竞争平台和消费者多归属等不同银行卡市场结构下交换费的最优定价公式,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第5章主要和银行卡行业常见的用户多归属行为有关,先分析了多归属的内生性,然后对与多归属相关的中国银联和VISA的收单市场份额之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6章先是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银行卡组织平台的竞争对平台价格水平、价格结构以及利润的影响,然后使用我国银行卡市场2000年~2010年数据并利用GMM方法对消费者、商户的用卡行为和平台交易量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结论。第7章是全文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根据双边市场的分类,银行卡市场属于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这里的需求协调更多的含义是用户之间的间接网络外部性。那么,还处在快速发展期的我国银行卡市场是否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这是本文是否可以使用双边市场理论对我国银行卡市场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本文使用2000年~2010年我国银行卡市场特约商户和发卡量的年度数据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此进行了验证。计量结果表明,特约商户数量的变化是持卡人数量变化的Granger因,同时,持卡消费者数量的变化也是特约商户数量变化的Granger因,这说明我国银行卡市场两边的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强的间接网络外部性。(2)Rochet和Tirole (2006)将间接网络外部性分为会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在研究银行卡组织的定价策略时,本文认为银行卡市场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使用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四种不同银行卡市场结构下最优交换费的决定公式。研究发现,在利润最大化垄断平台下,发卡行得到的交换费不一定过多,这主要取决于发卡市场的竞争程度、平台的管制结构和买方平均净剩余的大小,但是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的总用户剩余却是最小的,而非赢利性垄断平台的交换费恰好等于社会最优交换费,此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不过,如果存在多个平台,平台之间的竞争并不能保证用户一定可以获得剩余,只有在平台没有串谋和消费者选择多归属时,平台竞争才能为用户创造剩余。在2006年以前,中国银联是一个垄断性卡组织平台,如果它真的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开放性的非赢利性组织,那么政府就不应该过多干预它的行为,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同这一点,认为它仍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异化的卡组织平台。在2006年中国金融业开放之后,VISA、MasterCard等国际银行卡组织的进入,使得中国银联竞争对手增多,市场竞争程度加强,不过根据本章的分析,只要消费者多归属的比例适当,其实政府不需要干预银行卡市场的发展。(3)在第5章对我国银行卡市场中消费者多归属的内生性分析中,本文认为,消费者是否选择多归属整体上取决于他刷卡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成本越高,收益越低,多归属越不可能。进一步,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又与银行卡组织的竞争程度(横向差异)和消费者的差异化程度(纵向差异)有关,具体来讲,卡组织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平台价格的下降,更多的消费者将选择多归属;消费者的异质性程度越大,消费者越不可能多归属。此外,消费者的多归属也加强了卡组织对收单市场的竞争,本文对中国和VISA的收单市场竞争的分析表明,卡组织的差异化程度虽然不直接影响收单市场的定价,却影响发卡市场的定价,当组织的差异化程度足够小时,作为进入者的中国银联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狭窄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中国银联必须准确定位于一个狭窄的无风险区域才能保证其在市场绩效上具有一定优势。(4)在放松价格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本文考察了卡组织平台竞争对价格水平、价格结构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本文认为,一个卡组织平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定价越高,竞争平台的利润就越大,反之,卡组织降低两边用户的价格会导致竞争平台的需求和利润下降,因此,卡组织之间的竞争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导致了银行卡市场价格水平和卡组织整体利润的下降,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和商户的福利,还可能使整个社会福利增加。这一结论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鉴于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和交换费有很大关联,本文还利用一个实证模型分析了2004年交换费的下降和其他一些因素对消费者和商户的用卡决策、银行卡交易量以及银行收入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特约商户的费用(扣率)平均每下降1%,其数量就大约增加1.3%,且特约商户数量的增加导致了持卡消费者数量的增加;2004年交易费的下降不仅导致了银行卡交易量的大幅增加,而且这种交易量的大幅增加抵消了由交易费下降可能导致的收入下降,使得发卡行和收单行的收入不减反升。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对银行卡组织即中国银联的定价和未来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涵义。
潘登[9](2012)在《“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正经历着巨大变革。银行卡的出现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尤其是贷记卡的大量普及预示着人类消费观念的深刻革命。G银行是广东省的一家国有银行机构,为了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自身的银行卡业务,G银行开发出了“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业务,但是这一业务的推广需要制定相配套的营销组合策略。本文首先论述了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主客体、特点、理论基础以及发挥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G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对银行卡业务的PEST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市场营销现状分析,然后本文对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市场细分与定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结合G银行实际,提出了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营销策略组合。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第一,通过对我国银行卡业务PEST分析,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日益成熟。通过对G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行业环境分析可知,广东省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为G银行的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通过五力模型分析可知,银行卡市场的潜在新进入者较多,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较高,有一定的替代品威胁,G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第二,通过对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在市场定位的分析可知,目前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在营销中市场定位不明晰,同质同构现象严重。G银行应把“银行卡自助循环贷”的服务与功能作为此项业务营销的重点,努力提高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业务的内在价值。通过对广东省银行卡市场、竞争对手、自身条件的综合分析,G银行应进一步扩大“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业务的品牌知名度,加强网点的形象建设,同时以优质服务提升这一品牌的整体形象。第三,本文结合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业务产品的营销实际,提出了产品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策略上,应突出产品特色,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价格策略上,应降低交易费率,降低银行卡年度管理费。在渠道策略上,G银行按照业务特色铺设网点,运用科技手段,拓展分销渠道,扩展批发商渠道。在促销策略,G银行采用农村信用社人员直接促销,媒体宣传促销,公共关系促销,营业推广促销和捆绑促销。在品牌策略上,G银行应加强对银行卡自助循环贷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设计,并赋予品牌优质服务的内涵。
傅联英[10](2011)在《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银行卡服务可以分解成发卡环节、收单环节以及跨行转接环节。围绕跨行转接服务,发卡环节和收单环节逐步演变成为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由于两大子市场终端用户对平台服务的需求具有“鸡蛋相生”的特征,双边市场语境下的市场交易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经由平台实现的交易量对价格水平不再敏感,却对价格结构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反应敏感。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词汇是网络外部性与多产品(服务)定价,本文正是围绕这两大关键词对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和中国银行卡市场运行的现实情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检验、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估计、垄断性卡组织的多产品定价策略与交换费的形成机制、平台共存与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改革绩效、银行卡组织的网间接入定价、中国银行卡市场规制及其二次二重改革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银行卡市场具备弱双边市场特征。从增量的角度来看,收单市场受理网络的扩张势必引起持卡用户基础的几何增加,而类似的效应反过来不如前者显着;在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早期阶段,持卡人用户基础的变化并未引起收单网络规模的显着扩大,直到近期方才渐显。本文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这种特征称为弱双边市场特征。2、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函数既非发卡市场需求与收单市场需求的简单相加,亦非两者简单相乘。发卡市场与收单市场在银行卡双边市场联合需求形成与变化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呈现出非对称特征,即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是发卡市场拉动的需求,收单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其应有的驱动功能。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特征表明其经历了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后,或许将迎来一道风水岭。3、对提供多产品或服务的垄断性卡组织而言,在单卡情形下,卡组织宜将持卡人的借记卡使用费水平设置在信用卡费率之下,同时将借记卡商户扣率设置于信用卡商户扣率水平之上。就不同用户承担的费率而言,收单机构市场势力显着地影响持卡人费率水平与商户扣率的大小比较。在满足持卡人最低参与约束的双卡情形下,最优商户扣率比单卡条件下的任何一种产品的商户扣率都要低。4、无论是开放式卡组织还是封闭式卡组织,每一类卡组织在特定阶段都有适合其生存的空间,“赢者通吃”并非银行卡市场的常态,卡组织共生共存的条件是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要么相对高,要么就是足够低。与此同时,两类卡组织都共同面临着生存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卡市场具有其固有的脆弱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维持中国银行卡市场两类平台共存局面的原因在于交叉网络外部性足够弱。并且,作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正是中国银行卡市场所具有的弱交叉网络外部性,造成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组织形式“封转开”改革后,开放式卡组织市场绩效非但没有显着提升反而降低。5、发卡市场中的持卡人风险将通过风险挤出效应和需求挤入(挤出)效应两条途径影响卡组织在发卡市场的市场定位与市场份额;收单市场差异化程度并不直接作用于卡组织在收单市场的定价,反而直接影响卡组织在发卡市场的费率结构与利润水平。收单市场差异化程度高低也将直接决定新进入者的市场生存空间,这进一步说明,“赢者通吃”未必是银行卡市场的常态。6、在网络规模对称情形下,卡组织利润最大化的歧视性价格结构能够激励被接入方向竞争对手开放网络,在实现网间接入的同时获得最高的综合加价;此时,网间接入费仅影响持卡人费率在额外费和转出费之间的分配,零网间接入费不宜成为规制者的政策目标值,这一结论在网络规模非对称情形下同样适用。中国银行卡市场的低效率源自制度层面和行业自身的弱交叉网络外部性属性,就目前看来,单纯地引入竞争机制未必能带来市场绩效的显着改善。就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改革思路而言,本文建议从短期与长期两个角度综合考虑,设计“二次二重”改革的路径,在完善中国银行卡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之后,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引入适当数量的竞争性卡组织,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组织领域的许多学者将双边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与深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模型任何微小但却有实质意义的改进都可能是创新。基于此,本文的贡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运用归属曲线模型,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完成了银行卡市场双边性特征检验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澄清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本质性特征;2、区别于双边市场的其他文献局限于对双边用户需求分别设置需求函数,本文运用Copula函数构造方法给出了一个定义良好且能够刻画中国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的联合需求函数,更加切中双边市场用户需求高度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3、已有理论文献在构建平台竞争模型时回避了不同类型卡组织的竞争与定价策略问题。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卡组织的竞争问题,并回归到Evans (2003)和Rochet and Tirole (2006)对双边市场性质与宗旨的原始定义,基于卡组织交易量最大化目标对平台共存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界定。基于理论模型,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组织形式“封转开”改革的绩效;4、本文将持卡人风险异质性与中间市场(渠道)竞争引入平台竞争模型,考察了银行卡市场风险特征与卡组织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银行卡发卡市场是不同风险类型的持卡人的集合,银行卡网络渠道竞争也正风起云涌,现有文献尚未将这两大重要的事实纳入研究模型。因而,持卡人风险类型与中间市场竞争的引入既弥补了现有文献忽略风险因素的不足从而更加贴近信贷市场的现实特征,又为平台竞争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洞见。
二、银行卡市场的竞争特点和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卡市场的竞争特点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卡组织市场绩效及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框架 |
1.3.2 本文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双边市场基础理论 |
2.2 银行卡市场运作模式及其产业特性 |
2.3 银行卡市场平台竞争及用户多归属问题 |
2.4 平台厂商市场势力 |
2.5 银行卡市场绩效及反垄断规制 |
2.6 文献综述与本文的工作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性 |
3.1 中国银联的运行机制 |
3.2 网联平台成立之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作机制 |
3.3 网联平台的运行机制及平台厂商特性 |
3.3.1 网联平台的运行机制分析 |
3.3.2 网联平台模式下经济主体间利益分配机制 |
3.4 基于不同清算主体的三种清算模式 |
第四章 垄断市场和兼容性双寡头市场下支付市场福利比较 |
4.1 垄断性银行卡市场模型 |
4.2 兼容性双寡头竞争的银行卡市场模型 |
4.3 两种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 |
4.3.1 两种市场结构的价格比较 |
4.3.2 两种市场结构的消费者剩余比较 |
4.3.3 两种市场结构的社会福利比较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基于中国支付市场三种清算模式的事实 |
5.1 两种市场结构的竞争模型在中国银行卡市场上的适用性分析 |
5.2 中国银联的垄断行为及市场低效率的表现 |
5.2.1 构建进入壁垒,限制市场进入 |
5.2.2 限制收单市场的竞争 |
5.2.3 实行排他性策略,限制新兴支付方式的发展 |
5.2.4 支付市场低效率的表现 |
5.3 综合性清算体系对社会福利的改进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支付工具发展初期市场特征及定价策略研究——以我国银行卡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模型的建立 |
(一) 市场特征及基础假设 |
1. 研究背景及基础假设 |
2. 新旧支付工具的替代及用户市场结构特征 |
3. 网络外部性特征 |
4. 支付工具成本结构和定价特征 |
5. 新支付工具定价策略 |
(二) 模型构建 |
1. 用户效用 |
2. 企业利润 |
四、支付工具的定价策略和均衡结果 |
(一) 企业利润最大化定价 |
(二) 社会福利最大化定价 |
(三) 均衡结果比较 |
1. 均衡价格的比较 |
2. 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比较 |
五、案例分析———我国银行卡定价政策及影响 |
(一) 市场特征及问题 |
(二) 定价策略及市场发展 |
(三) 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总结 |
六、结论 |
(3)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奇虎诉腾讯案引发的思考 |
一、双边市场特征对该案的影响 |
二、对该案的反思 |
三、问题归纳 |
第二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双边市场的基本概念 |
一、双边市场的概念 |
二、交叉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的根本特征 |
三、非对称的价格结构:双边市场的基本策略 |
四、双边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双边市场的存在价值 |
第二节 双边市场的现实形态及其理论分类 |
一、双边市场的现实形态 |
二、双边市场的理论分类 |
第三节 平台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 |
一、定价策略 |
二、产品差异化策略 |
三、转换成本策略 |
四、排他性策略 |
第三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竞争理论的发展及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分析框架 |
一、竞争理论发展的回顾 |
二、基于竞争理论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分析框架 |
第二节 双边市场理论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分析框架的影响 |
一、用户注意力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竞争关系的影响 |
二、寡头垄断特征对市场结构标准适用的影响 |
三、非对称价格结构对滥用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影响 |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总体原则 |
一、反垄断法应该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行为 |
二、反垄断法适用应秉持审慎的态度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程序建议 |
五、防止“双边市场”概念的滥用 |
第四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的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相关市场界定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相关市场界定指南》的困境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述评 |
三、完善双边市场条件下相关市场界定的立法建议 |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考量因素 |
一、市场份额因素 |
二、市场进入壁垒因素 |
三、交叉网络效应因素 |
第五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平台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比较方法的运用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价格成本认定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掠夺阶段分析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补偿阶段分析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第六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非价格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的免费模式对搭售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影响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强制性分析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卖品与结卖品之间的独立性分析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
五、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关键设施原则的适用 |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处理 |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检验及其强度估算——基于二次B样条方法修正的归属曲线模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与存在性检验 |
(一) 交叉网络外部性的方向依存性与强度渐变性 |
(二) 归属曲线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三) 变量选择与预期影响 |
1. 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 |
2. 其他解释变量 |
(四) 数据说明 |
(五) 归属曲线模型的半参数估计结果与分析 |
1. 单调性判断 |
2. 速率与形态 |
四、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估算 |
(一) 修正的归属曲线模型 |
(二) 计量模型设定 |
(三) 联立方程回归与结果分析 |
1. 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估算与分析 |
2. 自网络外部性强度估算与分析 |
3. 与现有文献结果的简单比较 |
4. 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5. 稳健性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政策启示 |
1. 收单市场扩规模 |
2. 发卡市场调结构 |
3. 清算组织调费率 |
(5)银行卡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以A商业银行J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战略管理 |
2.1.2 战略管理分层 |
2.1.3 战略管理发展阶段 |
2.1.4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流程 |
2.2 企业战略定位分析基本理论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模型分析 |
2.3 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 |
2.3.1 竞争战略的特点 |
2.3.2 竞争战略分类 |
2.3.3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银行卡行业环境的特点 |
3.2.1 规模经济效应 |
3.2.2 网络效应 |
3.2.3 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
3.2.4 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化 |
3.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现有竞争者 |
3.3.3 供应商的压力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的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现状 |
4.1.1 银行卡收益逐年上升 |
4.1.2 银行卡收益的主要结构 |
4.2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
4.2.1 财务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组织资源 |
4.2.4 技术资源 |
4.3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内部能力分析 |
4.3.1 营销能力分析 |
4.3.2 创新能力分析 |
4.3.3 服务质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竞争战略选择的依据 |
5.3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
5.4 A商业银行J分行银行卡业务战略目标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A商业银行J分行竞争战略实施的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 |
6.1 差异化竞争的具体发展策略 |
6.1.1 细分目标市场 |
6.1.2 加强商户收单的差异化战略措施 |
6.1.3 实施差异化营销 |
6.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加强银行卡产业的扶持 |
6.2.2 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打造多维发展平台 |
6.2.3 持续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6.2.4 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提高管控效率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银行卡市场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银行卡定价机制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卡市场概述 |
2.2 双边市场特征与交换费 |
2.3 相关定价理论 |
2.3.1 Baxter 定价模型 |
2.3.2 Rochet-Tirole 模型 |
3 银行卡市场现状分析与国外机制演进的启示 |
3.1 我国银行卡市场概况 |
3.1.1 开放式卡组织 |
3.1.2 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市场结构分析 |
3.2 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 |
3.3 国外银行卡定价机制演进的启示 |
3.3.1 国外定价机制的演进过程 |
3.3.2 国内外定价机制对比 |
4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定价模型研究与改进 |
4.1 模型假设 |
4.2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模型构建 |
4.2.1 持卡消费者和商户的模型构建 |
4.2.2 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模型构建 |
4.2.3 交易量最大化条件下的模型构建 |
4.3 模型结论 |
5 政策建议 |
5.1 对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建议 |
5.2 对我国银行卡市场定价机制的建议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安排 |
1.4 论文中数据说明 |
1.5 主要创新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
1.5.1 主要创新 |
1.5.2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银行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2.1.2 典型的银行卡业务 |
2.1.3 银行卡市场及其主要特征 |
2.1.4 银行卡组织 |
2.2 产业组织理论及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及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 |
3.1 国内外银行卡市场发展 |
3.1.1 国外银行卡市场发展 |
3.1.2 国内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
3.2 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3 四川省各市州银行卡市场发展分析 |
3.3.1 总体发展现状 |
3.3.2 省内银行卡市场的聚类分析 |
3.3.3 各类市州银行卡市场发展对策 |
3.4 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特点 |
4 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的SCP分析 |
4.1 市场结构分析 |
4.2 市场行为分析 |
4.3 市场绩效分析 |
4.3.1 四川省银行卡市场绩效总体分析 |
4.3.2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5. 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政策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 |
(8)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定价策略与福利分析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平台定价 |
1.3.2 竞争策略 |
1.3.3 最新进展 |
1.3.4 总结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 全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双边市场:定义、分类和基本定价理论 |
2.1 定义和特征 |
2.2 双边市场的分类 |
2.2.1 市场创造型 |
2.2.2 受众创造型 |
2.2.3 需求协调型 |
2.3 平台定价理论 |
2.3.1 Rochet和Tirole(2003) |
2.3.2 Armstrong(2006) |
2.3.3 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银行卡市场的现状分析 |
3.1 银行卡的分类和作用 |
3.2 银行卡市场定义探讨 |
3.3 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历程 |
3.4 银行卡市场现状 |
3.4.1 非现金支付工具 |
3.4.2 银行卡市场状况 |
3.4.3 信用卡市场状况 |
3.5 运行机制 |
3.6 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实证检验 |
3.6.1 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
3.6.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3.6.3 计量结果和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行卡组织的定价策略 |
4.1 银行卡市场的外部性 |
4.2 Baxter模型和交换费的作用 |
4.3 对Baxter模型的批判 |
4.4 银行卡市场定价 |
4.4.1 垄断平台定价 |
4.4.2 竞争平台定价 |
4.5 银行卡市场价格结构的决定因素 |
4.5.1 社会最优的交换费 |
4.5.2 利润最大化下的交换费 |
4.5.3 总结和比较 |
4.6 专属系统的定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归属的内生性与收单市场之争 |
5.1 基准模型 |
5.2 多归属的内生性分析 |
5.2.1 成本和收益 |
5.2.2 价格工具的使用 |
5.2.3 平台和用户的差异性 |
5.3 用户异质性与收单市场竞争 |
5.3.1 基本思路 |
5.3.2 收单市场竞争模型 |
5.3.3 模型结论和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银行卡市场平台竞争的福利分析 |
6.1 基本模型 |
6.2 竞争效果分析 |
6.3 实证研究 |
6.3.1 数据选取和处理 |
6.3.2 回归方程设定和计量结果 |
6.3.3 计量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交换费机制改革 |
7.2.2 调整卡费结构,提高附加值 |
7.2.3 提高中国银联的定价和谈判能力 |
7.2.4 扩大收单市场,发挥规模优势 |
7.2.5 完善法制建设,严格防范风险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二、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研究概述 |
(一)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二) 企业战略规划工具 |
(三) 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主客体 |
(四) 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特点 |
(五) 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理论基础 |
(六) 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发展趋势 |
(七) 银行卡业务产品营销的研究现状 |
三、G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一) 银行卡业务的PEST分析 |
(二) 银行卡业务的行业环境分析 |
(三) G银行银行卡业务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四、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
(一) “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目标市场 |
(二) “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市场定位 |
五、G银行“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的营销策略组合 |
(一) 产品策略 |
(二) 价格策略 |
(三) 渠道策略 |
(四) 促销策略 |
(五) 品牌策略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论文的局限之处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银行卡市场价格结构与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
2.1 双边市场的兴起与银行卡组织的运行机理 |
2.2 双边市场的内涵及判断 |
2.2.1 双边市场的基本内涵 |
2.2.2 双边市场的判断依据 |
2.3 银行卡市场价格结构形成理论 |
2.3.1 卡组织定价模式及其效率研究 |
2.3.2 卡组织价格结构形成的两大基本定律 |
2.3.3 卡组织竞争与价格结构形成理论 |
2.3.4 商户受卡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4 银行卡市场规制理论 |
2.4.1 禁止额外收费规则的社会福利效应 |
2.4.2 普惠规则对银行卡交换费水平的潜在影响 |
2.4.3 不同交换费形成机制的福利效应比较 |
2.4.4 排他性约束与双重会员制 |
2.4.5 交换费费率水平规制及方法 |
2.4.6 并购规制 |
2.5 银行卡市场研究的可能拓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检验 |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2 双边市场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分析 |
3.3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
3.3.1 银行卡市场双边市场特征的直观理解 |
3.3.2 实证模型 |
3.3.3 基于归属曲线模型的中国银行卡市场双边性特征检验 |
3.4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四章 具有Copula结构的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估计与运行分析 |
4.1 银行卡市场的联合需求属性 |
4.2 双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的基本经验与不足 |
4.3 Copula函数家族 |
4.4 基于Copula函数的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函数估计 |
4.4.1 变量与数据来源 |
4.4.2 参数估计 |
4.4.3 Copula函数选择 |
4.5 中国银行卡市场联合需求预测与走势判断 |
4.6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五章 垄断性卡组织多产品价格结构策略 |
5.1 银联入岛的现实背景 |
5.2 影响卡组织定价与商户受理的因素 |
5.3 模型假设与博弈 |
5.4 均衡价格结构分析 |
5.4.1 只存在借记卡情形下的定价与受理 |
5.4.2 只存在信用卡情形下的定价与受理 |
5.4.3 双卡并存时的商户扣率与商户受理 |
5.4.4 基本结果及其比较 |
5.5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六章 银行卡组织竞争与共存的理论分析及有效性检验 |
6.1 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组织形式演变 |
6.2 卡组织竞争类型及其潜在效应 |
6.3 卡组织竞争与共存的理论边界分析 |
6.4 中国银行卡市场卡组织共存格局及其有效性分析 |
6.4.1 计量模型设定 |
6.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七章 竞争条件下的卡组织生存性价格结构策略 |
7.1 中国银联的海外生存性定价思路 |
7.2 中间市场定位对卡组织生存空间与定价的影响 |
7.3 卡组织的中间市场竞争模型 |
7.4 中间市场竞争下的卡组织生存性价格结构策略分析 |
7.5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八章 竞争条件下的卡组织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 |
8.1 卡组织渠道之争与网间接入需求 |
8.2 卡组织网间接入机制与规制 |
8.3 卡组织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分析 |
8.3.1 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的基本模型与结论 |
8.3.2 发展性价格结构策略的拓展模型与结论 |
8.4 本章小结与政策启示 |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全文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本研究的贡献 |
9.4 本研究的局限 |
9.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项目研究情况 |
四、银行卡市场的竞争特点和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市场结构下银行卡组织市场绩效及反垄断规制研究[D]. 孙琴. 山东大学, 2018(02)
- [2]新支付工具发展初期市场特征及定价策略研究——以我国银行卡发展为例[J]. 邱甲贤.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8(03)
- [3]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D]. 王少南. 武汉大学, 2016(01)
- [4]银行卡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检验及其强度估算——基于二次B样条方法修正的归属曲线模型方法[J]. 傅联英,陈兆友,骆品亮.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6(03)
- [5]银行卡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以A商业银行J分行为例[D]. 范业飞.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6]我国银行卡市场定价机制研究[D]. 李淑颖.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2)
- [7]四川省银行卡市场发展研究[D]. 傅志刚.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8]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定价策略与福利分析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D]. 纵凯.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银行卡自助循环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D]. 潘登. 兰州大学, 2012(09)
- [10]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D]. 傅联英.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外部性论文; 银行卡收单论文;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论文; 网络外部性论文; 发卡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