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毒中药1号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B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加慧[1](2019)在《抗病毒中药的性-效-病关联规则与临床选药思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药具有数千年与传染性疾病斗争的历史,历代文献着作中均有大量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记载。中药在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应用中有其独特优势,目前从中药中筛选抗病毒药物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存在实验研究多而对抗病毒中药的传统药性理论研究少的情况,在基础文献研究方面存在缺口。本研究力图填补抗病毒中药在基础文献研究方面的缺失,并运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抗病毒中药的药性、功效与病毒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阐述方法学背后的实际意义,为临床抗病毒选药思路提供参考及线索。方法:以《中华本草》药理作用索引下“抗病毒”及“抗艾滋病毒”的药物为主要数据源,并从中国知网搜集1999年至2017年间抗病毒中药相关文献,补充数据来源,为筛选和标准化后的抗病毒中药建立包含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所抗病毒信息的数据集。使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并选择Apriori算法进行药性(性、味、归经)、功效与所抗病毒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共筛选出199味中药,抗病毒中药以寒性药物最多,总频次为86次;苦味药最多,总频次为118次;归肝经药物最多,总频次为102次;抗病毒中药涉及功效36种,总频次为550次,排在前5位的功效分别为:清热(80)、化痰止咳平喘(41)、利水渗湿(40)、补虚(37)、活血祛瘀(37);抗病毒中药涉及病毒30种,总频次为412次,排在前五位的病毒分别为:流感病毒(103)、单纯疱疹病毒(53)、乙型肝炎病毒(44)、人免疫缺陷病毒(35)、腺病毒(25)。挖掘得到:(1)四气与功效最优关联规则为:寒性分别与清热、利水渗湿功效,平性分别与补虚、利水渗湿功效,温性分别与止痛、解表、补虚、化痰止咳平喘、祛湿功效,以及凉性与清热功效;(2)五味与功效最优关联规则为:苦味分别与清热、活血祛瘀功效,甘味分别与补虚、利水渗湿功效,辛味分别与解表、止痛功效,涩味分别与止血、收涩、清热功效,以及酸味与收涩功效;(3)归经与功效最优关联规则为:肺经分别与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补虚、利水渗湿功效,胃经与清热功效,肝经分别与活血祛瘀、止痛功效,心经与清热功效,大肠经与清热功效,以及肾经与补虚功效;(4)性-味-归经最优关联规则为:寒性、苦味与肝经,寒性、苦味与胃经,寒性、苦味与心经,温性、辛味与肝经,寒性、苦味与大肠经,温性、辛味与脾经,温性、辛味与胃经,寒性、甘味与肺经,寒性、辛味与肝经,以及平性、甘味与肺经;(5)性-味-归经-功效最优关联规则为:寒性、苦味、肝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苦味、胃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苦味、肺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苦味、心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苦味、大肠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辛味、肝经与清热功效,寒性、苦味、肝经与活血祛瘀功效,寒性、甘味、肺经与清热功效,温性、辛味、肺经与解表功效,寒性、苦味、肺经与化痰止咳平喘功效;(6)性-味-归经-功效-病最优关联规则为:寒性、苦味、肝经、清热功效与流行性感冒,寒性、苦味、胃经、清热功效与流行性感冒,寒性、苦味、肝经、清热功效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以及寒性、苦味、心经、清热功效与流行性感冒。结论:中药抗病毒并不拘泥于某一种药性、某一类功效以及某一种病毒性疾病的运用。抗病毒中药药性规律为:寒温皆用,辛苦兼施;功效规律为:多法共举,不拘清法;性效规律为:药性为启,功效相承。在流行性感冒的论治中,可考虑选用药性苦寒,归肝经或胃经或心经,且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在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中,可考虑选取药性苦寒,归肝经,且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杨璐[2](2016)在《一枝蒿黄酮类成分抗病毒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新疆一枝蒿进行抗病毒活性化学成分的活性导向分离,获得其中的抗病毒活性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并对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进行制备,以验证新疆一枝蒿中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为一枝蒿抗病毒活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1)一枝蒿药材经50%乙醇提取,采用聚酰胺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枝蒿乙醇洗脱物;(2)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分别进行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的抗人巨细胞病毒、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抗H1N1型流感病毒、抗H3N2型流感病毒活性筛选,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初步评价一枝蒿抗病毒活性;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50%乙醇洗脱物对H3N2型流感病毒蛋白和RNA的抑制作用;以麻鸭培养乙肝病毒模型,采用Dot blot方法、地高辛试剂盒Dot blot方法、地高辛试剂盒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清DHBV-抗原、血清DHBV-DNA、肝脏DHBV-DNA作为药效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体内抗乙肝病毒的作用;(3)采用LC-HRMS/MS法,初步推测一枝蒿抗病毒活性作用可能的化学物质;(4)采用硅胶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抗病毒活性较好的部分进行化合物的制备,经过1H-NMR,13C-NMR,ESI-MS等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表征;(5)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分别进行一枝蒿化合物的抗人巨细胞病毒、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抗H1N1型流感病毒、抗H3N2型流感病毒活性筛选,采用细胞病变法(CPE)评价一枝蒿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一枝蒿化合物对H3N2型流感病毒蛋白和RNA的抑制作用。结果:(1)新疆一枝蒿经聚酰胺柱分离后共得到5个乙醇洗脱部位;(2)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在一枝蒿不同浓度洗脱物中,70%和95%乙醇洗脱物呈现一定的抗人巨细胞病毒作用,各浓度乙醇洗脱物均呈现一定的呼吸道抗合胞病毒作用,10%、30%、50%、95%乙醇洗脱物呈现一定的抗H1N1型流感病毒作用,50%乙醇洗脱物呈现一定的抗H3N2流感病毒作用,50%乙醇洗脱物可以显着降低H3N2型流感病毒M2、NS1蛋白和RNA的表达;通过体内抗病毒实验,30%和5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鸭乙肝病毒作用;(3)通过LC-HRMS/MS分析,从30%乙醇洗脱物中推测出7种主要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甲氧基香豆素、蒙花苷、一枝蒿酮酸、针叶春黄菊酸、艾黄素、天师酸;从50%乙醇洗脱物中推测出5种主要化合物,分别为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紫花牡荆素、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艾黄素、山柰素-3,3′,4′-三甲醚;(4)从3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从5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MS、NMR分析,确定从5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出的6种化合物分别为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5,7-二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紫花牡荆素、6-去甲氧基-4′-O-甲基茵陈色原酮、艾黄素、反式螺缩酮烯醚多炔;(5)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在一枝蒿化合物中,化合物A2、A9呈现一定的抗合胞病毒作用,化合物A3、A6、A8、A9均呈现一定的抗H1N1型流感病毒作用,化合物A6、A9、B1呈现一定的抗H3N2流感病毒作用,化合物A9可显着降低H3N2流感病毒M2、NS1蛋白和RNA表达。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一枝蒿中抗病毒活性较好的成分进行分离制备获得单体化合物,并首次对一枝蒿中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确定化合物在抗病毒作用中的贡献,更直观的判断一枝蒿中抗病毒活性物质,使一枝蒿抗病毒活性物质基础更加明确。
邵敏明[3](2015)在《玉叶解毒颗粒及组方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免疫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引起高传染性人类疾病的因素,该病毒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人类和动物中具高致病率和死亡率。尽管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但我们对于流感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先天性免疫系统通过一类属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的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病毒感染可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能有效限制病毒复制和病毒感染的传播。目前研究发现病毒感染时机体内TLR7表达上调,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途径发挥先天抗病毒免疫反应,导致共刺激分子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引发随后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如果该通路活化失控,则会导致大量前炎症介质产生,导致机体的炎症损伤。而在中医学中,认为流感的病机主要是"毒损肺络",为感染性肺损伤,是流感病毒的致炎与机体的抗炎反应过程。玉叶解毒颗粒组方包括玉叶金花、金银花、菊花、野菊花、岗梅、山芝麻、积雪草等,功能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暑利湿,生津利咽。君药玉叶金花,又名大茶根,为茜草科植物啮状玉叶金花的茎叶,民间常用草药,其味甘,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临床研究证实,玉叶解毒颗粒对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实验表明,该药物在体外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都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同时体内也具有显着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为进一步探索玉叶解毒颗粒及其组方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免疫机制,本实验对玉叶解毒颗粒及组方玉叶金花、金银花、菊花、野菊花、岗梅、山芝麻、积雪草等成份进行了细胞水平、鸡胚水平及整体动物中抗流感病毒的药效评价,在确证玉叶金花具有显着抗病毒效果的基础上,以流感病毒经TLR7/MyD88信号通路产生的免疫应答为切入点,利用ELISA、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的现代研究技术,探讨其抗流感病毒作用与TLR通路激活的关系,以期深入揭示玉叶解毒颗粒及其单方抗流感病毒效应的免疫应答信号机制,为研究该中药的作用靶点开拓新的探索途径。研究目的观察玉叶解毒颗粒及玉叶金花体内、外对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的治疗作用,并以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TLR(Toll-like Recpter)为切入点,重点探讨玉叶金花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细胞培养法:以流感病毒感染狗肾传代细胞(MDCK)为载体,观察玉叶解毒颗粒及其组方对流感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受试药对MDCK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血凝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2.鸡胚法观察药物抗流感病毒作用:分别以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2种方式,经鸡胚尿囊腔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3.采用流感病毒性肺损伤模型小鼠观察药物在整体动物中的抗流感病毒作用:观察药物对病毒性肺损伤模型小鼠的死亡保护率、肺指数以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来评价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效应。4.采用ELISA方法观察药物对流感病毒型肺损伤小鼠血清中IL-1 β、TNF-α、IL-6分泌水平的影响。5.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观察药物对流感病毒型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TLR7、MyD88、NF-κB、AP-l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玉叶解毒颗粒及各单味药在MDCK细胞上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玉叶解毒颗粒及各单味药在MDCK细胞上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玉叶解毒颗粒>5mg/ml、玉叶金花>5mg/ml、金银花>10mg/ml、山芝麻<1.25mg/ml、野菊花>10 mg/ml、菊花>5 mg/ml、积雪草>20 mg/ml、岗梅>20 mg/ml。CPE法和血凝法观察玉叶解毒颗粒及各单味药对MDCK细胞的影响,玉叶解毒颗粒5mg/ml、玉叶金花5mg/ml、金银花5mg/ml、岗梅20mg/ml时的能完全抑制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致细胞病变,抑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凝集作用,菊花5mg/ml、积雪草20mg/ml时能50%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山芝麻10mg/ml能够完全一致病毒复制,但是毒性较大,在其无毒浓度1.25mg/ml不能抑制病毒复制。野菊花在最大实验浓度下对病毒复制无抑制作用。2.治疗给药方式中,与病毒对照组比较,玉叶解毒颗粒与玉叶金花各剂量组能显着降低A/FM1/47(H1N1)株尿囊液中的血凝滴度(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次,对H3N2病毒的影响作用方面,与病毒对照组比较,玉叶解毒颗粒高剂量组、玉叶金花高、中对血凝滴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P<0.05)。预防给药方式中,与病毒对照组比较,玉叶解毒颗粒、玉叶金花各剂量组对抑制A/FM1/47(H1N1)病毒增殖有显着性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同时,玉叶解毒颗粒与玉叶金花高剂量组相较于病毒组能显着性降低H3N2病毒血凝滴度(P<0.05)。无论治疗或预防给药方式,玉叶解毒颗粒与玉叶金花均不能降低A/PR/8/34病毒在鸡胚尿囊液中的病毒滴度。3.相比病毒对照组,玉叶解毒颗粒各剂量组均能减少小鼠的死亡,改善其生存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玉叶解毒颗粒高剂量组与利巴韦林组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相当(P>0.05);玉叶金花高、中剂量组能降低A/FM1/47(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死亡率,延长小鼠存活时间,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玉叶解毒颗粒以及玉叶金花各剂量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肺指数值有显着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两种药物在此条件下有抑制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感染小鼠肺指数的作用,而且具有较显着的剂量依赖性。各组药物连续灌胃治疗给药,对肺脏炎性病变程度有所改善,能使肺脏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所减少;减轻肺泡壁充血,肺泡内脱落上皮细胞减少,肺泡及小气管内渗出物较少,少量肺泡扩张,发生肺泡失代偿甚至融合情况较少。4.与病毒对照组相比,玉叶金花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IL-1 β、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通过玉叶金花药物干预后,能够显着的抑制流感病毒肺损伤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IL-6的过量表达,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5.玉叶金花各剂量组能够明显下调小鼠肺组织中TLR7、MyD88、NF-κB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突出的剂量依赖性,但玉叶金花各剂量组对AP-lmRNA无明显的影响,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玉叶金花高、中剂量组能够明显下调小鼠肺组织中TLR7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玉叶金花低剂量组对TLR7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玉叶金花各剂量组能够显着下调小鼠肺组织中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玉叶金花对AP-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叶解毒颗粒以及玉叶金花在细胞水平、鸡胚水平、整体动物中均表现出对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 1)的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且玉叶金花单味药对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具有调节作用,可显着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上调,减轻炎性病理损伤,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LR7介导的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抑制了NF-κB的表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杨溢[4](2013)在《抗猪流感病毒单味中药的体外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猪流感(Swine influenza, SI)是由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引起的一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是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发生的传染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常继发其他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导致疾病加重,死亡率增高。同时,猪还可以作为流感病毒种间传播的中间宿主,因而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防治猪流感的措施主要是疫苗免疫和使用抗病毒药物,但由于流感病毒惊人的变异速度以及西药所产生的耐药性,对于该病的防治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筛选安全有效的抗猪流感病毒中药对养猪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从中选择抑制效果显着的药物并对其抗病毒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有效、特异的防治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对流感病毒敏感的犬肾细胞株(MDCK细胞)建立抗猪流感病毒单味中药的体外筛选模型。以常规水煎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备成0.5g/ml的提取液,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用细胞病变(CPE)观察法、噻唑蓝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对药物抗猪流感病毒的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测试药物在MDCK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最大安全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进行药物的抗病毒筛选试验。通过感染前后均给药的方式,进行初筛试验。通过改变给药时间及作用方式初步探讨药物抗病毒作用环节。最后测定其最小有效浓度。结果显示:药物最大安全浓度在0.24mg/ml~31.25mg/ml之间。其中苦参的最大安全浓度高,31.25mg/ml时仍不表现毒性作用。初筛具有抗病毒效果的是:柴胡、蒲公英、穿心莲、苦参、黄柏、地丁、大青叶、茵陈、野菊花、黄芩、白头翁、连翘、细辛13种。抗病毒作用环节的研究初步表明:(1)能够抵抗病毒吸附的有:穿心莲、苦参、黄柏、大青叶、连翘。其效果均优于利巴韦林。(2)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有:柴胡、蒲公英、穿心莲、苦参、黄柏、地丁、大青叶、茵陈、野菊花、黄芩、白头翁、连翘、细辛。(3)同时接触细胞能发挥抗病毒效果的有:柴胡、蒲公英、穿心莲、苦参、黄柏、地丁、大青叶、茵陈、野菊花、黄芩、白头翁、连翘,其中蒲公英、苦参、黄柏、地丁、大青叶、黄芩效果优于利巴韦林。(4)起直接杀灭作用的有柴胡、蒲公英、穿心莲、苦参、黄柏、地丁、大青叶、茵陈、野菊花、黄芩、连翘。其中柴胡和苦参效果优于利巴韦林。中药的最小有效浓度分布在0.067.8mg/ml之间,其中黄芩的最小有效浓度最低,为0.06mg/ml。药物的治疗指数在132之间,其中黄芩的治疗指数最高,为32。
魏晓露[5](2013)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广藿香油体外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方式,并通过体内验证广藿香油抗病毒效果。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以上5种病毒的效果,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方法:建立流感病毒(HINI)感染MDCK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感染Hep-2细胞、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Hela细胞模型和单纯疱疹病毒(HSV-I)感染Vero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测指标,观察不同浓度广藿香油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敏感病毒株,根据病毒复制周期特点研究药物作用方式,并用最敏感病毒株腹腔注射小鼠建立体内致病模型,观察广藿香油经腹腔注射给药对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率、心肝肺肾脏器指数,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验证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效果。另外从广藿香油主要物质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细胞的毒性及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出敏感病毒株,研究药物与病毒的作用方式,采用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的方法定位药物对病毒的作用靶点,初步探讨广藿香油抗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结果:广藿香油及其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MDCK、Hep-2、Vero和Hela细胞的毒性结果都基本一致,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4种细胞的TC50浓度分别为0.101mg/ml、0.125mg/ml和0.071mg/ml,TCo浓度分别为0.092mg/ml、0.031mg/ml和0.063mg/ml;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能不同程度的抑制H1N1、CVB3和ADV所致的细胞病变,对RSV的抑制作用低或无作用,对HSV-1几乎无抑制作用。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H1N1的IC50分别为0.088mg/ml、0.031mg/ml和0.063mg/mI,治疗指数(TI)为1.13、4.0和1.13;对的IC50分别为0.08mg/ml、0.063mg/ml和0.067mg/ml,TI为1.25、2.0和1.06;对ADV的IC50分别为0.084mg/ml、0.063mg/ml和0.063mg/ml,TI为1.20、4.0和1.13。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作用优于广藿香酮。广藿香油和广藿香醇对病毒的直接作用效果都优于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而且在直接作用方面,同一浓度下广藿香油对CVB3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ADV,广藿香醇对ADV的抑制率高于H1N1和CVB3。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广藿香醇对ADV病毒的Hexon基因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广藿香油腹腔注射给药LD50为4.441mg/g,95%预测区间为(3.768,5.317mg/g)。广藿香油对CV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建立的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0.096g/kg浓度组的小鼠存活率、心脏病变缓解程度都高于阳性药物组,而且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TNF-α水平,会略微降低LDH和CK-MB水平。结论: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广藿香油显示出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几乎无作用,其中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同时对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体内致病模型也有治疗效果,说明广藿香油体内外具有抗病毒效果。广藿香油的主要单体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也有抗病毒作用,其中广藿香醇的抗病毒效果明显优于广藿香酮,在抗腺病毒方面作用最明显,作用靶点以腺病毒负责翻译衣壳蛋白的Hexon基因为主。
苟玲,何婷,曾南,刘金伟,龚锡平,王哲,于柳[6](2013)在《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甲型流感病毒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采用血凝试验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①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MDCK细胞的TC0均为5%,即在相应培养基中血清含量为5%。②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对MDCK细胞的TCID50(病毒半数组织感染量)为10-3.5/0.1 ml。③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5%、3.5%、2.5%浓度对10 TCID50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且5%、3.5%浓度的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结论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直接杀灭作用,结果与挥发油的体外、体内实验一致,进一步明确证实了两者的抗流感病毒效应。
马晓青[7](2012)在《硫磺熏蒸导致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系统考察了硫磺熏蒸对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无机元素、药效和毒性等方面的影响,为全面评价硫磺熏蒸杭白菊和金银花的质量优劣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对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的HPLC指纹图谱、HPLC-MS、GC-MS、GC×GC-TOF/MS定性分析和HPLC定量分析,发现硫磺熏蒸使杭白菊和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中有害重金属、硫及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会导致大量的硫残留,并引起Pb、As等重金属含量升高,同时改变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建立了硫磺熏蒸杭白菊和金银花的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准确、快速,为硫磺熏蒸药材及饮片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且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通过抗炎实验考察了硫磺熏蒸对杭白菊药效学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硫熏组效应较好。通过金银花体内、体外抗菌和抗病毒试验考察了硫磺熏蒸对金银花的药效学影响。抗病毒结果显示,硫熏组较未熏组效应降低。通过急毒和长毒实验对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的毒性进行了考察。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硫熏金银花毒性强于未熏金银花;杭白菊硫磺熏蒸前后差别不大。长期毒性实验的体重变化不明显,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个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硫熏组可能对肝肾功能以及排泄和代谢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毒性的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所设剂量下,硫熏杭白菊对大鼠肾脏的毒性具有可逆性。
林娜[8](2011)在《不同Ph对板蓝根汤剂生物活性及胶体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对板蓝根加工前后组分进行跟踪,发现鲜根经晒干及水煮后,其蛋白、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均显着降低,证实板蓝根热加工过程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红细胞与板蓝根样品作用后,其光谱扫描曲线发生明显变化:红细胞在417nm处的最大特征吸收峰蓝移至406nm附近,同时544nm和578nm两处特征吸收峰消失,500nm和636nm两新峰也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说明板蓝根美拉德反应产物可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并改变其结构和光学性质。抗病毒实验表明:碱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MDCK细胞的保护效果优于酸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碱性缓冲液和酸性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MDCK细胞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偏中性缓冲液煎煮得到的板蓝根;pH10.0的样品所表现出的保护、修复、保护+修复效果都是最好,由于碱性环境更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的进程,从而验证了美拉德反应产物能够加强板蓝根得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在炮制煎煮的过程中除了发生美拉德反应之外,还会发生物理反应形成一种球状聚合体(中药超分子)。它可以将汤剂中的新产生的有效成分MRPs与固有天然成分如蛋白、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自行组装成高度集合的胶体分子。本文通过TEM与激光粒度仪进行表征,发现板蓝根汤剂确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粒径的胶体颗粒组合而成。板蓝根汤剂激光光散射实验研究表明,煎煮缓冲液的pH值决定了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pH响应值,这种pH响应性,在微观上表现为超分子结构的聚集和分散。各组板蓝根在接近中性时(pH6.0-8.0),胶体超分子光散射强度最低;在酸性(pH2.0-5.0)和碱性(pH9.0-12.0)的环境下光散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见超分子颗粒变大。综上,本文首次从胶体化学的新角度对板蓝根汤剂抗病毒机理进行研究,证实板蓝根汤剂中存在着胶体颗粒,并发现在不同pH煎煮的板蓝根汤剂具有不同的胶体学性质。胶体学性质的差异和抗病毒活性之间的差异具有关联性,不同形态和成分组成的胶体颗粒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功能和组织特异性,从而达到不同的抗病毒功效。
刘伟伟[9](2010)在《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筛选出部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中药成分,通过免疫学方法研究其固有免疫调节机理,为开发抗病毒药物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建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细胞模型,MTT比色法观察浓度梯度的代表性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氧化苦参碱、黄芪多糖、野黄芩苷、甘草酸、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RT-PCR法,检测各中药单体直接作用于细胞后IFNβ1, IL-29, IRF3, ISG15等抗病毒固有免疫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单体黄芪多糖浓度375μg/mL时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生存率为90.88%,氧化苦参碱浓度2000μg/mL时细胞生存率为80.67%,野黄芩苷浓度5μg/mL细胞生存率为80.84%,甘草酸浓度1.25μg/mL时细胞生存率63.00%,虎杖苷浓度2000μg/mL时细胞生存率81.16%,白藜芦醇浓度250μg/mL细胞生存率68.64%。◆所检测中药成分均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Hela细胞的病毒增殖抑制作用明显(P<0.01);抗病毒效果与药物浓度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药物抗病毒作用差异不明显(P>0.05)。◆各组中药单体作用于细胞后,IFNβ1, IL-29, IFR3和ISG15表达量上调明显(P<0.05)。上调IFNβ1表达水平的能力依次为:黄芪多糖>甘草酸>氧化苦参碱>聚肌胞>虎杖苷>野黄芩苷>白藜芦醇;上调IL-29的能力依次为:虎杖苷>甘草酸>黄芪多糖>氧化苦参碱>白藜芦醇>野黄芩苷>聚肌胞,其中虎杖苷、甘草酸、氧化苦参碱、黄芪多糖之间差异显着(P<0.05);上调ISG15的能力差异明显(P<0.05):GA>聚肌胞。各组药物上调IRF3表达的作用差异不显着(P<0.05)。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差异不明显(P>0.05)。◆基因表达情况与中药抗病毒作用不完全一致。提示固有免疫系统不是抗病毒中药的唯一作用途径。结论1、中药抗病毒固有免疫调节部分是通过调节IFNβ1, IL-29, ISG15, IRF3等抗病毒固有免疫关键基因的表达而起作用的。2、中药单体野黄芩苷、虎杖苷、黄芪多糖、白藜芦醇、甘草酸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其抗病毒机制与调节IFNpβ1、IL-29、IRF3等基因的表达有关。
王吉锡,孟丹,张玉瑶,姜国华[10](2010)在《甘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甘草及其有效成分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研究,综述了甘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甘草进行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同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阐述,认为中药甘草应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抗病毒中药1号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B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病毒中药1号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B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抗病毒中药的性-效-病关联规则与临床选药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常见病毒性疾病及其中医药治疗 |
1. 流行性感冒 |
1.1 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2 流感的中医药治疗 |
2. 病毒性肝炎 |
2.1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3. 艾滋病 |
3.1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2 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 |
4. 带状疱疹 |
4.1 带状疱疹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4.2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
1. 清热类 |
1.1 清热解毒 |
1.2 清热泻火 |
1.3 清热燥湿 |
1.4 清热凉血 |
2. 补虚类 |
2.1 补气 |
2.2 补血 |
2.3 补阳 |
2.4 补阴 |
3. 解表类 |
3.1 发散风寒 |
3.2 发散风热 |
4. 活血祛瘀类 |
4.1 活血调经 |
4.2 活血止痛 |
4.3 破血消症 |
5. 泻下类 |
5.1 攻下 |
5.2 峻下逐水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抗病毒中药的性-效-病规律研究 |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1 药物来源 |
1.2 药物筛选 |
1.3 数据集标准化 |
2. 研究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关联规则挖掘 |
3. 数据挖掘结果与讨论 |
3.1 四气规律 |
3.2 五味规律 |
3.3 归经规律 |
3.4 四气-五味-归经规律 |
3.5 功效规律 |
3.6 所抗病毒规律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一枝蒿黄酮类成分抗病毒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一枝蒿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抗病毒活性的初步筛选 |
2.1 抗人巨细胞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2.2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2.3 抗H_1N_1 型流感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2.4 抗H_3N_2 型流感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2.5 对H_3N_2 型流感病毒蛋白的抑制实验 |
2.6 对H_3N_2 型流感病毒RNA的抑制实验 |
2.7 抗乙肝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2.8 讨论 |
3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的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
3.1 30 %乙醇洗脱物的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
3.2 50 %乙醇洗脱物的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
3.3 讨论 |
4 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 |
4.1 30 %乙醇洗脱物中化合物的制备 |
4.2 50 %乙醇洗脱物中化合物的制备 |
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4 讨论 |
5 化合物A_3、A_6、A_8、A_9、B_1、B_2、B_3、B_4、B_5、B_6、B_7的抗病毒活性筛选 |
5.1 化合物A_3、A_6、A_8、A_9的抗人巨细胞病毒活性筛选 |
5.2 化合物A_3、A_6、A_8、A_9的抗呼吸道合包病毒活性筛选 |
5.3 化合物A_3、A_6、A_8、A_9的抗H1N1 型流感病毒活性筛选 |
5.4 化合物A_3、A_6、A_8、A_9、B_1、B_2、B_3、B_4、B_5、B_6、B_7的抗H_3N_2 型流感病毒活性筛选 |
5.5 化合物A_6、A_9对H_3N_2 型流感病毒蛋白的抑制实验 |
5.6 化合物A_6、A_9对H_3N_2 型流感病毒RNA的抑制实验 |
5.7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玉叶解毒颗粒及组方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免疫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感病毒概述 |
一、流感病毒的结构 |
二、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 |
三、流感病毒与细胞因子 |
四、流感病毒与先天免疫 |
第二节 西医治疗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中医治疗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
二、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玉叶解毒颗粒及其组方在细胞水平上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第二节 玉叶解毒颗粒及玉叶金花在鸡胚水平上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第三节 玉叶解毒颗粒及玉叶金花对流感病毒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影响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第四节 玉叶金花对流感病毒小鼠血清IL-1B、TNF-A、IL-6分泌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第五节 玉叶金花对流感病毒小鼠肺组织TLR7、MYD88、NF-κB、AP-1表达的影响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注解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抗猪流感病毒单味中药的体外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猪流感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特点 |
1.1.3 症状 |
1.1.4 病理变化 |
1.1.5 猪流感病毒种种间传播及公共卫生意义 |
1.2 猪流感防治研究进展 |
1.2.1 猪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
1.2.2 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
1.3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1.3.1 抗病毒中药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
1.3.2 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 |
1.4 药物筛选模型研究进展 |
1.4.1 整体水平筛选模型 |
1.4.2 组织器官水平筛选模型 |
1.4.3 细胞、分子水平药物筛选模型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设计思路 |
1.5.1 建立抗猪流感病毒药物的筛选模型 |
1.5.2 备筛药物的选择及提取方法的确定 |
1.5.3 抗猪流感病毒药物筛选试验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 |
2.1.2 单味中草药 |
2.1.3 利巴韦林 |
2.1.4 细胞 |
2.1.5 主要试剂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相关溶液制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抗病毒猪流感病毒单味中药筛选模型的建立 |
2.3.2 中药水煎剂在 MDCK 毒性作用的测试 |
2.3.3 利巴韦林注射剂在 MDCK 细胞上毒性作用的测试 |
2.3.4 抗病毒中药在 MDCK 细胞上的初步筛选 |
2.3.5 中药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试验 |
2.3.6 药物最小有效量的测定 |
2.3.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流感病毒血凝效价测定结果 |
3.2 猪流感病毒致 MDCK 细胞病变情况观察 |
3.3 猪流感病毒在 MDCK 细胞上毒力的测定 |
3.4 中药水煎剂在 MDCK 细胞上毒性作用的结果 |
3.4.1 同一种中药不同浓度对细胞的毒性试验 |
3.4.2 不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试验 |
3.5 利巴韦林对 MDCK 毒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
3.6 中药水煎剂抗病毒效果初步筛选的结果 |
3.7 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结果 |
3.7.1 先给药再感染病毒组试验结果 |
3.7.2 先感染病毒再给药组试验结果 |
3.7.3 药物与病毒混合后同时作用于细胞试验结果 |
3.7.4 药物与病毒混合后作用 2h 再加入细胞 |
3.7.5 各种药物不同作用方式效果 |
3.8 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测定 |
3.9 药物治疗指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常见病毒及其治疗现状 |
1.2 病毒防治现状 |
1.3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4 广藿香研究概况 |
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广藿香油体内外抗病毒的研究 |
一、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
4 小结 |
二、广藿香油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
3.2 药物对病每感染周期的影响 |
4 小结 |
三、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的效果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CVB3的培养和制备 |
2.2 广藿香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
2.3 CVB3感染动物致病模型的建立 |
2.4 广藿香油体内抗病毒试验 |
2.5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
2.5.1 一般情况及死亡率 |
2.5.2 药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5.3 组织中感染性病毒的分离测定 |
2.5.4 组织病理改变的检测 |
2.5.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CVB3的滴度测定 |
3.2 广藿香油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 |
3.3 CVB3感染小鼠致病模型的建立 |
3.4 广藿香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
3.4.1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一般生存状况的影响 |
3.4.2 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体内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3 小鼠脏器组织病毒滴度的测定 |
3.4.4 小鼠脏器组织病例观察 |
3.4.5 广藿香油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广藿香油体外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 |
一、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纯化及纯度测定 |
1 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提取 |
2 纯度测定 |
2.1 广藿香酮的纯度检查 |
2.2 广藿香醇的纯度检查 |
二、广藿香醇与广藿香酮体外抗病毒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2.2 病毒感染性测定 |
2.3 药物抗病毒筛选试验 |
2.4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的细胞毒性 |
3.2 各病毒TCID50的测定 |
3.3 药物抗病毒筛选结果 |
4 小结 |
三、广藿香醇抗病毒作用方式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病毒与药物时效关系的研究 |
2.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研究 |
2.3 细胞活性测定和实验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药物与病毒作用的时效关系 |
3.2 药物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影响 |
4 小结 |
四、广藿香醇抗腺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
2.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广藿香醇对ADV Hexon基因扩增的干扰作用 |
3.2 Real Time-PCR分析广藿香醇对ADV DNA载量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1.1病毒株与细胞 |
1.2动物 |
1.3药物 |
1.4试剂 |
1.5仪器 |
2方法 |
2.1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制备 |
2.2含药血清对MDCK细胞的细胞毒性测定 |
2.3病毒感染性测定 |
2.4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细胞内增殖的影响 |
2.5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 |
2.6含药血清对病毒增殖影响的给药时间考察 |
3结果 |
3.1含药血清对MDCK细胞的毒性测定 |
3.2病毒TCID50的测定 |
3.3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细胞内增殖的影响 |
3.4含药血清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 |
3.5含药血清对病毒增殖影响的给药时间考察 |
4讨论 |
(7)硫磺熏蒸导致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硫磺熏蒸机理及目的 |
2 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
3 硫磺熏蒸对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的影响 |
4 硫磺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
5 国家目前针对硫磺熏蒸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金银花化学成分变化定性分析 |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金银花化学成分的变化 |
1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HPLC指纹图谱分析 |
1.1 仪器、试剂与药品 |
1.2 实验方法 |
1.3 方法学考察 |
1.4 指纹图谱的建立 |
1.5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
1.6 讨论 |
2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分析 |
2.1 仪器与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相似度计算与比较 |
2.6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
2.7 讨论 |
第二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金银花硫磺熏蒸前后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化学成分变化 |
1 杭白菊化学成分GC-MS分析 |
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GC-MS分析结果 |
2.2 讨论 |
第四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药材化学成分变化 |
1 金银花化学成分GC×GC-TOF/MS分析 |
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GC×GC-TOF/MS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金银花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考察 |
第一节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中有机酸类、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与药品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中有机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与药品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杭白菊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 |
第一节 硫磺熏蒸前后中药杭白菊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的ICP-AES检测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ICP-AES法检测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 |
1 实验部分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建立硫磺熏蒸杭白菊、金银花的快速检测技术 |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对硫磺熏蒸杭白菊的快速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红外光谱法对硫磺熏蒸金银花的快速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金银花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提取液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体外抑菌实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三节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体内抗菌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四节 金银花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一、金银花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二、金银花体内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五节 金银花抗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一、金银花体外抗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二、金银花体内抗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六节 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金银花的毒性研究 |
第一节 熏蒸前后药材的急性毒性比较试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杭白菊长期毒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彩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不同Ph对板蓝根汤剂生物活性及胶体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药与中药炮制 |
1.1.1 中药简介 |
1.1.2 中药炮制 |
1.2 板蓝根研究现状 |
1.2.1 板蓝根简介 |
1.2.2 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
1.2.3 板蓝根药理活性研究 |
1.2.4 板蓝根的研究方向 |
1.3 美拉德反应简介 |
1.3.1 美拉德反应机理 |
1.3.2 美拉德反应影响因素 |
1.3.2.1 温度影响因子 |
1.3.2.2 pH 值影响因子 |
1.3.2.3 反应时间影响因子 |
1.3.2.4 水分含量影响因子 |
1.3.2.5 糖与氨基化合物影响因子 |
1.3.3 美拉德反应研究现状 |
1.3.4 美拉德反应与中药炮制 |
1.4 中药汤剂的胶体性质与超分子 |
1.4.1 中药汤剂中的胶体 |
1.4.2 超分子体系 |
1.4.3 超分子构造的识别与自组装 |
1.4.4 中药炮制与超分子 |
1.5 流感病毒简介 |
1.5.1 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
1.5.2 流感病毒的增殖 |
1.6 红细胞的相关研究内容 |
1.6.1 红细胞简介 |
1.6.2 红细胞的光谱吸收性质 |
1.7 本论文的意义与工作内容 |
1.7.1 课题意义 |
1.7.2 课题实验设计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主要设备、试剂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1.3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
2.1.4 病毒毒株、红细胞、细胞株和动物血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板蓝根样品的制备 |
2.2.1.1 板蓝根干制过程 |
2.2.1.2 板蓝根抽提液的制备 |
2.2.1.3 板蓝根汤剂的热加工 |
2.2.2 板蓝根中氨基酸、蛋白质、还原糖组分分析 |
2.2.2.1 板蓝根抽提液氨基酸组分的分析 |
2.2.2.2 FoLin-酚法测定板蓝根提取液蛋白质含量 |
2.2.2.3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测定 |
2.2.3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2.2.4 红细胞的光谱扫描实验部分 |
2.2.5 抗流感病毒实验 |
2.2.5.1 流感病毒扩培——鸡胚接种 |
2.2.5.2 病毒凝集血细胞的原理 |
2.2.5.3 血凝操作步骤 |
2.2.5.4 病毒 TCID50滴度的计算 |
2.2.6 MDCK 细胞培养法对板蓝根样品抗病毒作用 |
2.2.6.1 MDCK 细胞培养法 |
2.2.6.2 细胞计数与接板 |
2.2.6.3 板蓝根提取液对流感病毒所致 MDCK 细胞病变的作用 |
2.2.6.4 MTT 法测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 |
2.2.6.5 板蓝根样品保护、修复及保护+修复的比较 |
2.2.7 不同 PH 煎煮的板蓝根汤剂初步胶体学性质研究 |
2.2.7.1 透射电镜观察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形貌 |
2.2.7.2 激光粒度仪检测板蓝根汤剂中胶粒的粒径分布 |
2.2.7.3 板蓝根汤剂颗粒光散射强度的 pH 响应性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板蓝根中氨基酸、蛋白质和还原糖组分的分析 |
3.2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板蓝根样品的基本性质 |
3.2.1 不同缓冲液对板蓝根煎煮过程中汤剂 PH 变化的动态监测 |
3.2.2 板蓝根样品的可见光光谱扫描 |
3.2.3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在 420 NM 处的吸光值 |
3.2.4 红细胞的可见光全波长光谱 |
3.2.4.1 pH 值对红细胞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 |
3.2.4.2 正常红细胞的吸收光谱 |
3.2.4.3 板蓝根样品对红细胞吸收光谱的影响 |
3.3 板蓝根样品提取液对 MDCK 细胞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
3.3.1 板蓝根和甲型流感病毒导致 MDCK 细胞病变(CPE)结果 |
3.3.2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1 pH 2.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2 pH 4.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3 pH 6.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4 pH 8.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5 pH 10.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实验 |
3.3.2.6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保护组实验小结 |
3.3.3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1 pH 2.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2 pH 4.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3 pH 6.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4 pH 8.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5 pH 10.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修复实验 |
3.3.3.6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修复组实验小结 |
3.3.4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实验 |
3.3.4.1 pH 2.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实验 |
3.3.4.2 pH 4.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保护+细胞修复实验 |
3.3.4.3 pH 6.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实验 |
3.3.4.4 pH 8.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实验 |
3.3.4.5 pH 10.0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实验 |
3.3.4.6 不同 pH 缓冲液煎煮的板蓝根样品对 MDCK 细胞保护+修复组实验小结 |
3.4 不同 PH 煎煮的板蓝根汤剂初步胶体学性质研究 |
3.4.1 透射电镜观察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形貌 |
3.4.2 激光粒度仪检测板蓝根汤剂中胶粒的粒径分布 |
3.4.3 煎煮 PH 值对板蓝根汤剂光散射强度的影响 |
3.4.4 板蓝根汤剂颗粒光散射强度的 PH 响应性 |
3.4.5 煎煮过程中 PH 对板蓝根汤剂的影响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 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意义 |
1.1 病毒性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
1.2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优势 |
2. 中药抗病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抗病毒中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中药抗病毒实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利用细胞培养法进行中药抗病毒研究的优势 |
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实验一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及其血凝滴度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消毒及善后处理 |
2. 结果 |
3. 研究小结 |
实验二 甲型流感病毒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研究小结 |
实验三 中药抗流感病毒体外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研究小结 |
实验四 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研究小结 |
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抗病毒中药1号在MDCK细胞中对流感病毒B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病毒中药的性-效-病关联规则与临床选药思路研究[D]. 李加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一枝蒿黄酮类成分抗病毒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D]. 杨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3]玉叶解毒颗粒及组方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免疫机制[D]. 邵敏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6)
- [4]抗猪流感病毒单味中药的体外筛选[D]. 杨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5]广藿香油抗病毒的物质基础研究[D]. 魏晓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6]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J]. 苟玲,何婷,曾南,刘金伟,龚锡平,王哲,于柳. 时珍国医国药, 2013(01)
- [7]硫磺熏蒸导致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变化的研究[D]. 马晓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不同Ph对板蓝根汤剂生物活性及胶体性质的影响[D]. 林娜. 福州大学, 2011(06)
- [9]抗病毒中药的固有免疫调节机理研究[D]. 刘伟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甘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探讨[J]. 王吉锡,孟丹,张玉瑶,姜国华. 中医药信息, 2010(01)